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体验式学习与“歌唱调节支点”创新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体验式学习与“歌唱调节支点”创新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体验式声乐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不同体验环节如接受刺激、换起记忆、加工改造、新的形象、验证想象等。在体验过程中发现歌唱生物器官运行(如喉结、歌唱第二张嘴等)部位下移,与歌唱吸气下行、膈肌下移等生理机能活动相关联。根据这一有趣歌唱现象的启示,提出“歌唱调节支点”下移到不同特色部位为标志,作为声乐教学训练与演唱技术调节的手段,创新声乐教学与训练指导方法。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歌唱调节支点;创新。

体验式声乐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在声乐界得到广泛应用与广大声乐教师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可以成为国内声乐界深化声乐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1]。它既是一种声乐教学方法,同时又是演唱者最基本、最自然地学习方法。近年来我们运用体验式声乐学习,使学员在声乐艺术创造性能力培养方面展示出独特的魅力,作为我们对声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新探索。强调以“学”为中心,学员运用“歌唱调节支点”想象调节歌唱生物器官运行功能。同时,由于“歌唱调节支点”想象探索声乐学习环境要求,得到了当代最新科技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持如网络、多媒体等。在经过反复歌唱实践验证的基础之上,提出体验式声乐教学与“歌唱调节支点”想象的创新思维训练模式。通过体验式声乐教学法发现有趣的歌唱生物器官联动现象,联想创新不同“歌唱调节支点”想象特殊部位选择的变化。在实现创新“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声乐教学训练的完整学习体验过程中领悟声乐演唱方法,并在声乐演唱实践中得到验证。让学员亲身经历演唱体验训练与艺术创新,从而使学员真正自由独立去探索适合演唱者本身的演唱风格、特点、效果等方法。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说“在声乐训练中,我把‘支点’当作声音的交点或平衡点”[2]。我们提出应用体验式声乐教学创新“歌唱调节支点”的新理论,是作为声乐教学与训练的调节手段。一个演唱者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亲身经历,亲自验证才能获得声乐演唱技巧和声乐科学知识。加强演唱者对“歌唱调节支点”声乐体验的想象品质培养,有利于促进学员掌握声乐演唱技能。确定“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创新研究的主题思想,要求学员在创新过程中遵循体验式声乐艺术教育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和规律。应用“歌唱调节支点”想象调节歌唱生物器官运行和生理--心理活动,大胆培养学员声乐艺术创新和演唱思维的能力。

一、体验式声乐学习的理论

声乐“体验”中的“体”意为着在声乐教学环境中设身处地、亲身经历的训练过程。“验”意为着演唱者观察和训练的感受、验证检查、思考等过程,演唱体验特点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每个演唱者充分展示演唱个性和声乐艺术如塑造新人物、表达情感等创造性能力的过程[3]。我们通过体验式学习,创新“歌唱调节支点”理论。解决应用假想“支点”的演唱教学与训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持问题,取得声乐教学探究性成果。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和发展,有许多重要代表人物的努力[4]。杜威(john Deaey)是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家,把经验看做现实世界的基础,提出学习者应从自身活动中去学习。特别强调“经验学习”的能动性 ,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学习过程和结果。要保障人类经验的传承和改造,学校教育就必须为学员学习知识提供一定的材料,要真正获得真知必须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来获取,这就是杜威著名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思想。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现实认识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活跃的过程,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体现了“同化”与“顺应”。“同化”即学习者把外界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学习者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杰出的认知理论家维果茨基(Lev S.Vygotskian)主张学习者意识的形成和心理发展应从历史的观点,在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进行。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社会文化历史观”与“最近发展区”理论。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社会性建构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得已更健康的发展,于是合作学习、交互作用教学等方法应运而生。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以鼓励去发现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知识学科的结构。应该把发现式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引导从所见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二)对体验式学习的认识

大卫·库伯(David A. Kolb)立足于认识论、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最新成果,阐述体验式学习的知识观、发展观和评价观。概括体验式学习理论来源的共同特征,展示体验式学习运用于教学、终身学习等领域所具有的独特魅力[5]。通过多种不同学科详尽地阐述对体验式学习的看法,看作是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行动应用,并再回到现实具体体验所组成的完整过程。学习者通过亲身参与产生的感觉或感受,实现交流、讨论、分析、思考和评价,明确自己体验中有趣的发现;进一步抽象化形成一般性结论或理论,或者对所发现的有趣现象和问题进行因果解释;最后在新的体验情境中,检验结论或评价理论假设的正确性、合理性。如果检验证实学习暂告结束,即学员只要把发现有趣的结论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进行应用。如果检验没有得到证实,将会导向新一轮具体体验,一个新的学习循环又开始。“歌唱调节支点”想象理论知识的获取首先是来自演唱者的“经验”,实现体验式声乐学习过程中不断对演唱经验领悟和改造过程。演唱者通过演唱活动获得某种歌唱感知、感觉即直接演唱经验,当然也包括前人的丰富经验总结即间接演唱经验。

二、体验式声乐教学思维模式

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员亲身经历去感受声乐教学训练与艺术创造,从而使学员真正自由独立探索与“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创新方面的关联。然后按体验式声乐艺术学习圈“接受刺激—换起记忆—加工改造—新的形象—检验想象”循序渐进的落实学习过程。遵循想象心理学理论,研究“歌唱调节支点”想象主题问题的规律。使我们的声乐教学与演唱,建构了一个多渠道获取声乐唱法知识的途径。

(一)接受刺激:首先是让声乐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歌唱调节支点”想象思维活动中,接受声乐演唱发声训练殊的感觉如“喉结在向下移动”等。在声乐教学训练时要求学员打开口腔,松开颌关节,观察发现“喉结在向下移动”约一英寸的幅度,在喉咙形成“歌唱第二张嘴”的歌唱现象。特别强调的是声乐学习者同参予实践与声乐体验活动的其他学习者合作交流、讨论声乐学习的思想,在“歌唱调节支点”想象的声乐合作交流讨论中得到其他人体验后新的演唱实践的认识。

(二)换起记忆:通过体验后对已获得的“歌唱调节支点”想象歌唱位置下移的不同点感觉、声乐演唱经验,观察发现想象“喉结在向下移动”约一英寸,演唱者“歌唱调节支点”想象要找到喉结位置向下移动幅度约一尺的歌唱感觉。声乐教学训练的“歌唱调节支点”想象的直觉告诉我们,对“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内在规律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来自演唱者体验经验的积累。当初在进行体验式声乐发声训练的过程中,就是歌唱生物器官的移动如“喉结下移”、“歌唱第二张嘴在喉咙”的感觉等,是创新“歌唱调节支点”想象的灵感。

(三)加工改造:通过体验后换起记忆,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歌唱现象使我们得到启发。把进行“反思”经历过程中“声乐理论知识碎片”进行回忆、清理、整合、分享等,把“有限的体验经验”进行归类、条理化为不同“歌唱调节支点”想象部位、大小等 。这种演唱者想象歌唱位置下移的不同点,进行反思性声乐演唱效果观察得到了一个新的声音形象越好,歌唱艺术嗓音效果提高;学员们发现歌唱艺术嗓音的效果,也越好的有趣歌唱现象。 (四)新的形象:我们必须对“歌唱调节支点”想象体验、观察声乐教学训练反思的结果,抽象、概念等,整合进行声乐理论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声乐学习者必须能理解所观察“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内容、程度,并且达到消化吸收新的“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声乐理论。这样,使学员的声乐体验内化为自身素质的演唱能力与演唱技术的提高,真正实现声乐理论与演唱实践结合的创新。

(五)检验想象:在主动声乐实践阶段最后得到“歌唱调节支点”想象的新形象,然后重新体验“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声乐实践行动。将“歌唱调节支点”想象抽象概念化得到新的声乐理论知识,要声乐学习者验证“歌唱调节支点”这个声乐概念,并将运用到制定声乐演唱策略、解决声乐演唱问题活动中去。检验声乐学习者目的是真正“学以致用” ,对已获得的“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声乐理论知识的应用巩固,达到声乐学习的效果。如果“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在声乐体验过程行动中发现有新的声乐学习主题问题出现,则体验式学习循环又有了新的起点,意味着新一轮声乐体验学习圈又开始循环运动。

三、体验式声乐教学的体会

体验式教学阐述了“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创新的知识观、发展观和评价观,打破了声乐教学活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声乐教育方式。通过体验式声乐教学与演唱活动,学员声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创新是以体验式声乐教学为基础,应用现代教育理念、方法、手段为支柱建构的学习新体系。“歌唱调节支点”特殊作用,调节整个人体歌唱发声状态的有趣歌唱现象。这些有趣的歌唱现象包括两个方面,把“歌唱调节支点”想象位置移动如“喉结下移”等歌唱生物器官有联动,移到“丹田”部位时歌唱呼吸时相(包括吸气相和呼气相)发生改变。

(一)有趣的歌唱现象启示

第一个有趣的歌唱现象就是歌唱生物器官如“喉结下移”、“歌唱第二张嘴”等与歌唱吸气深浅有联动作用的启示。利用演唱者的想象把不同“歌唱调节支点”下移,选择有特殊标志部位如“颈窝”、“胸骨角”、“心窝”、“丹田”等与歌唱吸气活动有关。歌唱活动中歌唱吸气越深,“歌唱调节支点”想象部位下降也就越明显。在“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创新调节声乐教学训练时,观察发现演唱者现场体现的演唱动作是“喉结在向下移动”约一英寸距离,但是我们要求学员“歌唱调节支点”想象的感觉不能仅限于一英寸,而是想象位置的感觉幅度要找到“喉结向下移动一尺”的感觉。如果仅限于一英寸,则发声的“基音”还只停留在颈部的范围,声音还是在喉部共鸣振动。这个“喉结向下移动“一英寸”表象是歌唱活动实际存在的,要想象喉结向下移动“一尺”的感觉这是一种想象的过程。“歌唱调节支点”想象提法是人为划分的很新颖观点,这是需要生物力学理论学科支持的。为什么“歌唱调节支点”下移,歌唱艺术嗓音效果会更好?体验式声乐教学训练让我们观察到有趣的歌唱现象,发现“歌唱调节支点”想象部位下移与歌唱生物器官运行有联动特性。这种歌唱深吸气活动与歌唱活动时膈肌收缩肌力学作为“动力”有关,这是“歌唱调节支点”想象与生物器官联动最重要的联系器官。

然而,特别要指出的就是第二个有趣的歌唱现象,把“歌唱调节支点”想象位置移动到“丹田”部位时新的奇迹又发生了。“歌唱气流在向下移动”到“丹田”部位时,歌唱吸气状态不能再继续进行。并且我们还注意到人体“丹田”部位,歌唱呼吸时相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个“歌唱调节支点”想象移动歌唱呼吸过程发生了改变,歌唱呼吸时相由歌唱吸气转向为歌唱呼气状态的过程,“丹田”部位显现作为歌唱呼气的“动力”支撑点的作用。这是“丹田”部位作为“歌唱调节支点”想象与腹肌收缩生物器官联动的标志。有了这个“丹田”部位后,打开喉咙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歌唱时可以得到呼吸气息的最好支持,并且获得最好而充分的混合共鸣。这样唱出的歌唱艺术嗓音会使演唱者感到“歌唱通道更通”、“颈部范围的肌肉很放松”、“声音色彩很明亮”,演唱者你会感觉到整个人体都成为一个站在地面上,起共鸣振动的一件演唱“乐器”。这就是我们在歌唱时发现想象的这些“丹田支点”的部位变化后,感觉到整个人体歌唱发声状态的调节得以改变。

(二)“学习风格”是创新的条件

在体验式声乐学习别强调重视每一个学员的“学习风格”的差异性,如性格、气质、生活、工作阅历、教育知识背景等。学员学习风格一般分为经验型、反思型、理论型和应用型四种类型,每一个学员的学习风格不存在优劣的价值判别,并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学习互补性优势。正因为声乐教学训练时每一个学员学习差异的存在,使体验式声乐学习具备了“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创新的条件。果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学员“歌唱调节支点”想象思维的差异性,则又有利于发挥学员的创新思维作用优化歌唱艺术嗓音特点的学习效果。在声乐教学训练中合作学习研究声乐课题集思广益,相互支持协助,充分发挥每一位学员的声乐教学训练和演唱的个性思维特点。特别是声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员在演唱思维内容、方式上的差异性,在具体的声乐教学训练活动中发挥出“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创新作用,帮助学员不断提高“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员的学习更为有效,学习效果保留的时间会更长,还会有利于培养学员更为有效歌唱行为技能培养。在探究性解决声乐教学训练实际问题方面,则要充分发挥体验学员思维的个性特征。在灌输式、传授式声乐教学和接受性声乐学习中又偏偏过分强调演唱思维的求同性。有不少学者戏称金铁霖教授培养的学员“千人一声”演唱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过分强调演唱思维的求同性。只有我们在声乐教学训练思维上贯彻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协商探究学习过程中声乐教师不能过分注重声乐教学训练思维的一致性,特别强调演唱者思维的差异性能很快纠正“千人一声”演唱问题的重要措施。

(三)创新声乐教学指导方法

体验式声乐教学与训练,创新“歌唱调节支点”声乐教学方法。“歌唱调节支点”想象体验是置身声乐教学训练中的心灵感受,是在声乐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和自我超越,这种声乐教学训练活动体验是直接的、深刻的。依托声乐活动创新激活了演唱者的思维活动,改变了声乐学习方式,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养。现在我们的声乐课堂把学员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声乐教学训练活动的体验式学习环境中,学员不仅要用自己多种感官去亲身体验声乐活动。还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声乐情景,激发学员声乐想象的兴趣,体验身临其境涌现出的不少奇思妙想。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体验式学习声乐,激活了学员的思维情感沟通促进学员成长。“歌唱调节支点”想象移动创新声乐教学方法,是因为“歌唱调节支点”想象调节有特殊的功能,促进了我们声乐教学理论的发展。通过体验式学习与“歌唱调节支点”创新关联的研究,从另一个侧面映照了金铁霖教授的“支点”调节歌唱活动的可行性。在具体不同“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声乐探究中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从多种角度思考演唱方法问题和解决演唱实践问题。

随着“歌唱调节支点”想象创新声乐教学训练活动体验课题的深入推进和拓展,学员参加声乐教学训练活动的自主能力比以前有着明显的提高,演唱艺术个性特点有着明显的增强。不仅为学员的演唱艺术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也为学员独特演唱艺术个性的魅力展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曾理志:论体验式学习改革声乐教学与训练的思考[J]《教育技术通讯》网络版 http:// 2010年3月[第48期]

2.]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年4月:61-62页。

3.(英)柯林·比尔德等著,黄荣华译:《体验式学习的力量》 [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4.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148-212页。

5.雷石山等: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年10月:49-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