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雕塑艺术是融汇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 是我国世世代代人民群众的巨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体现,高度智慧与卓越艺术创造才能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光彩耀目的艺术形象历史。在世界雕塑艺术宝库中,我国古代雕塑艺术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新旧文化交融的形势,对中国民族传统雕塑艺术的传承发展,给予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关键词】中国传统雕塑艺术 艺术体系 民族特色 意象思维

中国的传统雕塑艺术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伴随数千年来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提高,最终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从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的格调奇伟、气势非凡到龙门石窟座高 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其形象崇高庄严,神态亲切慈祥,具有巨大的艺术感召力。其中所包含的学识修养、构思立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作的理论和经验,都是我国传统雕塑艺术精髓之所在,也是中国雕塑与绘画所独具的特色与风格。中国雕塑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已经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工匠艺人创造出的杰作,它客观、形象地记载了中国文明史的演变过程,凝聚着广泛的民族心理情结和普遍的民族审美意识。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中国传统雕塑这一承载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母体的艺术形式,对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明和指引当前的艺术创作都极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寻根之旅

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进程中,雕塑从工具化形式走来,它在逐渐步入玉器、青铜器和工艺饰器摆件等时代之后,身上就打上了浓烈的礼乐器具的伦理性色彩。其次,历史上造成的“塑绘不分”传统更进一步加剧了雕塑走向与绘画表达的一致,这造成了对它的致命性一击。由于受传统绘画的影响,雕塑艺术的评判标准界于绘画的审美与创作观念之上,因而渗透出了鲜明的传统绘画特征和遗传基因,呈现出造型语言融为一体的艺术形态和审美标准一致的艺术准则。雕塑往往不注重体积与空间的真实性,而在意于对整体气势、神韵的把握,以及对装饰衣纹线条的节奏感与韵律美等艺术元素的苦心经营与精妙布局。中国传统雕塑绘画所具有浓郁的装饰趣味,非常符合中国人感性的审美心理和内在的民族个性。所以我们需要借用相关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评判标准与审美观念这一特定的角度去看待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才能准确的把握传统雕塑的审美要求的精髓所在。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经过南方河姆渡和北方半坡文明的锤炼,逐步过渡到商周时代的青铜制品和秦汉时期俑葬排场,是黄河长江之水浇铸出的原汁原味的本土雕塑语言。又经老庄道学和孔孟思想的浸润,在两汉时代形成了第一个雕塑艺术创作的高峰。这时,印度佛教文明的触须尚未伸展到中央帝国的版图,那时的国人才初始品尝到蔡伦造纸带来的便利和喜悦,使用着戍边的开疆大员蒙恬所造之毛笔,纵情泼墨于方寸之间,耳闻目睹的是商周神品“司母戊大方鼎”“秦陵兵马俑”、武威雷台《马踏飞燕》以及西汉为纪念西汉名将霍去病而创作制造的“马踏匈奴”等雕塑呈现出的视觉震撼所带来的心灵喜悦。这一历史时期因此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承前启后的艺术巅峰。大致可形象简约地概括为:一、彷徨而扑朔的史前雕塑;二、神秘而狰狞的商周雕塑;三、华丽灵动的东周列国雕塑;四、威武庄严的秦代雕塑;五、雄甲刚健的汉代雕塑。这些宏伟的杰作很能代表先秦至西汉国人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这时期的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艺术教化功能;描述神话故事如“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与灵兽(如四方神兽),以求引魂升天的实际功用。或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宣扬忠孝仁义的统治需求,还有的题材直接反映世俗生活(如汉代墓葬雕塑中陶制四合院住宅、舞俑、乐俑、侍俑、厨俑等),秦陵兵马俑让我们看到一个强大,威严不可战胜的大秦帝国,其表现出的霸悍之气,在世界雕塑史上实属罕见,其审美以“整体之美为美,整体之真为真”。而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高度重视人的尊严,其雕塑绘画很重视形象的旋律及运动感,显示事物内在之真,表现出强大生命力和不凡气势,反映的是一个富有生气的时代,殷商文明以动物人物图案为装饰纹样,在世界雕塑史上独具个性,是中国传统雕塑进入民族化的重要标志,青铜器作为祭祀用的祭器是对精神真象的原始认知,这一历史高峰的时代背景是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的国粹文明时期,反映了一个劲建勇猛的民族上升阶段:雄浑,质朴好似初升的太阳,有着鸿蒙时开天辟地般的清新朝气。

通过对中国传统雕塑类型风格特征的简要赏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传统雕塑的精神特征是神、韵、气的统一。所谓神,应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指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其次指创作者的精神,创作时的艺术思维活动,创作时的精神专一;再次指作品所达到的境界。所谓对象的内在精神,一般概念主要指眼神,而在雕塑上更强调的是情态、体态、动态的瞬间,在把握瞬间的“神”中,创作者必然全神贯注进入主客观交融状态。中国汉代《说唱俑》等反映了作者的瞬息思维和捕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出神品。所谓韵是通过线条来表达的,中国的线不为描写对象的物理性质,它是赋有诗性、神性、巨大的超越性。它有着道家思想的元素象征——水的特性,与物推移、沛然适意、彰隠自若、任性旷达;也有着禅家灵性的元素象征——风的特性,不羁于时空、自由卷舒、触类是道;更禀着儒家中和、阳刚、狂狷之气——神与韵的物质化生发之“气”,它是无处不在,无处不可感的文化与宇宙气象。空灵宏宽,寂静缥缈。古气、文气、大气、山林之气、宏宇之气,这气场的存在,使得中国雕塑的感染力量——情感辐射、先声夺人、涵薀沁心,看不到体积、材质、手法,恍惚窈冥,只有无可抵御的感染力量,它聚散、氤氲、升降、屈伸、浩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气更是超拔于形质之上的精神境界。

二、中国传统雕塑与外来文明的初始碰撞与交流

古印度河流域的智慧之光于东汉时期首次出现在中原大地上,可上溯到河南白马寺的建立。从此,历史揭开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外文明交流的序幕。古人出于对自然威力的恐惧而敬天畏神。而本土的老庄哲学和儒家经典又无法解释世间诸多困惑,加之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外来的佛教产生了广泛社会基础。统治者出于“政教合一”之目的大力提倡和带头尊奉,佛教雕塑艺术因而得以发展壮大。印度佛像属“犍陀罗式”,有希腊末期艺术和波斯艺术的影子,其特点是造型比较纤美,衣纹皱褶紧贴身体。传入我国以后,我国古代雕塑艺人借以“拿来主义”唯我所用,在中华文明的大熔炉里,任何外来艺术文化都会丧失本来的面貌,为本民族所吸收而推陈出新。此时最正统的佛教,在华夏大地也早经改头换面而貌合神离,被华夏文明加以再造重组,被中国雕塑艺匠所融汇贯通,形成独特的中国佛像风格,使这种泊来艺术逐步具备了民族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