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环境分析和道路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环境分析和道路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市场化程度有了极大地提高,但在金融领域的改革还相对比较滞后。政府对金融活动的管制过多,资金的价格还没有完全放开,金融体制改革的缓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制约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经济领域全面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金融领域也迫切需要市场化,而作为金融商品的价格――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更是其中的核心环节。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

回顾我国建国以来的利率制度特点, 不难发现总的基调是利率管制,利率档次的划分和水平的高低决定权与管理权均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利率管制的框架下,逐步提高对利率政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利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的主动性,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

1996年1月开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正式启动。最初,同业拆借利率是由交易双方根据资金供求状况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确定,现今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已经全部放开,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行决定。单个交易品种在每一个交易日的加权平均利率形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即CHIBOR。

2.国债市场的利率市场化

从1996年开始,我国对1年期以上的国债发行正式采取招标方式,从此我国国债发行利率开始实现市场化。1996年4月,人民银行正式以国债回购方式启动了公开市场业务,回购利率实行市场招标, 因此在银行间国债回购市场上也开始实行市场化;另外,二级市场上的国债交易利率也已实现市场化交易的方式。

3.外币利率市场化

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批发后零售、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思路,2000年9月21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外币利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商业银行境内存贷款利率打破管制,商业银行将自主决定外币贷款利率和30077美元以上的外币存款利率。

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来看,我国优先发展市场化的利率主要是货币市场利率和外币存贷款利率。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货币市场格局,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逐步实现了市场化。其中,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市场的发行和交易利率,此外还有金融机构所发行的金融债券也全部市场化筹资,实现了市场化定价;入市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外资银行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均参与其中,交易日趋活跃,货币市场的发展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另外一个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金融品种是外币存贷款, 目前外币贷款利率已经全部实现市场化,大额外币存款利率也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二)我国利率体系中的问题

目前,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卓有成效,但改革还没有触及到实质――存贷款利率。下一步即将要面对的是存贷款利率的放开,但由于存贷款利率涉及到60%的金融资产,更需谨慎行事,因此改革已经进入关键且微妙的阶段。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利率决定的双轨制

尽管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经启动,部分资金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定价,但从总体上来说,利率制定的最终决定权仍然在国务院,很大程度上反映政府意图,而不能完全体制市场供求状况。因此,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是既存在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CHIBOR为代表的市场利率, 同时也存在计划管理体制下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计划体制下利率水平的调整,往往不能根据市场要求来变化,而是政府对利益再分配和再调节的结果,存贷利差的微小变化都显示出国家政策的意图。

2.利率结构的不合理

由于我国的利率体制还处于改革和调整阶段,利率决定既有计划的方式也有市场的方式,而基本的存贷款利率制定还属于中央银行的管辖范围, 因此还没有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合理的利率结构。

首先,在基准利率的选择上存在偏差。我国在利率水平制定的程序上是首先由中央银行制定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再推出三个月、六个月以及三年、五年等各档次的存款利率,最后再确定相应各档次的贷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一旦制定,往往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不变,其他资金价格的确定也要参考基准利率,所以计划体制下产生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并不能适时地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作为基准利率存在偏差。

其次,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结构僵化。我国的贷款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贷款的不同期限和用途等来统一制定的,但在实际上并不符合千差万别的各个微观主体的具体情况。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一笔贷款利率的高低是由借贷双方根据信用程度、贷款期限、贷未规模、担保质押品以及借款人在此家银行所开设存款帐户余额的大小来协商决定的。而我国所有金融机构全部实行统一的贷款利率则无法体现企业的风险状况和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因而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企业改革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

另外,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之间分割严重,发展不平衡。虽然货币市场上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公开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利率已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但是票据市场的发展比较缓慢,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利率的形成。国债利率虽然逐步趋于市场化,但由于我国国债流动性较差,市场不很活跃, 国债利率还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未能反映出作为“金边债券”的地位。

3.利率传导不通畅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处于推进阶段,货币市场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但作为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存贷款利率的管制还很严格,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受阻。仅就商业银行内部的利率状况来看,其在货币市场上的利率与所实行的存贷款利率几乎没有关联, 因此在中央银行――货币市场――商业银行――企业的传导路径当中,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利率传导被非市场化的贷款利率阻隔,货币政策的效应无法充分体现出来。不仅如此,利率与资本市场的关联程度也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市场利率与资本市场的证关价格有密切联系,表现为市场利率抬高或预期提升时,股票价格走低;反之,则股票价格走高。我国由于利率管制严格,导致资本市场上股票的价格并不完全是市场化的,利率调整对资本市场的作用效果没有得到正常地印证,进一步说明了利率传导机制的不通畅。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发展到最为关键的阶段, 因为进一步的改革即将触及到商业银行的根本性业务――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存贷款利率涉及到包括商业银行、企业在内的各个微观主体的利益, 因此最为敏感。要顺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必须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有一个客观的分析。

(一)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条件(宏观)

一方面,宏观经济平稳增长,低通货膨胀率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衡量宏观经济环境稳定与否的各项指标(通货膨胀率、GDP增长速度和资本产出率)来看,我国经济渐渐进入一个高增长、低通胀时期。这种环境便于进行放开利率的改革尝试, 因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助于银行和企业之间维持稳定的关系,从而保持市场利率的平稳, 降低波动幅度,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条件。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调节的作用在不断加强。据统计,我国总体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50%左右,除少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部门外,绝大部分的经济领域已经实现了市场定价。我国正在逐步形成有序的市场机制,从而有效地规范各经济主体的行为,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 我国的金融环境有很大的改善, 已经成功地向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近些年来, 中央银行多次运用利率手段进行的宏观调控逐步从直接调控走向间接调控,取消了计划体制下的信贷规模控制等手段,现在更多地采取间接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经济。

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很大。中央银行在1998年下半年进行机构设置的调整,取消了以往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分支机构, 改为按照地区设立大区行,加强了监管工作,提高了效率,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迎接WTO的挑战,不断推进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分离,成立三大政策性银行,为国有商业银行银行化创造条件;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并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减轻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包袱,加强风险控制管理等。

金融市场的发展初具规模。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不断发展并走向规范。同时,市场的参与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成长和壮大, 改变了以往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宏观上创造了一个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利因素(微观)

利率是联系个人、企业、银行和政府财政的重要纽带, 牵动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因此推进利率改革的每一步都需要倍加谨慎,否则将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应该承认,虽然我国利率改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市场化色彩越来越明显,但目前完全放开利率的时机还尚未成熟,存在着相当大的阻力,面临很多的困难。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作用于经济的过程是由中央银行首先确定基准利率水平,然后各家金融机构据此确定存贷款利率,从而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最终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利率传导作用的实现和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 即众多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运行状况及对利率变动的灵敏反映。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还不具备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根本环境。

从银行业来看,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在所有制结构上还属于国有企业,在市场运做过程中不断以企业的身份出现。在利率管制条件下,由于执行统一的存贷款利率,商业银行的竞争基本上是营销和金融服务的竞争,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政策性风险,即中央银行是否决定及如何调息等,不存在实质上的资金价格的竞争; 当利率完全市场化后,作为商业银业核心业务的存贷款利率放开,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将是资金价格上的争夺,面临的主要风险也将是利率风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未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经验和利率定价机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过高问题严重, 已成为阻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因素。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意味着银行的资产方存在着同样数量的不良资产,从而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意味着银行资本金被大量腐蚀的同时,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因此过高的不良资产率使银行资产的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均受到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放开贷款利率,极有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一番价格“恶战”,存贷款利差缩小,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从国外经验来看,甚至可能发生银行倒闭的危险。此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程度非常高,占存贷款业务65%的市场份额。因此在这样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 由于竞争不充分难以

形成均衡的市场利率。在资金价格的竞争中,中小金融机构无法与大银行抗衡,优质客户很有可能选择四大国有银行,那么中小银行的发展可能更加困难。

从企业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不同的企业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优质企业来说, 由于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对其贷款利率有可能会下降,但优质企业对银行贷款会出现需求下降的情况, 因为好的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利率市场化后,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将有很大改善,有可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利贷的民间或地下借贷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可以通过差别利率来区别不同的客户,从而使过去难以获得贷款、经营效益较差的企业或中小企业有可能得到资金的支持;但另一方面,在我国信用基础薄弱的环境下,利率放开也往往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即越是经营效益不好企业越是需要银行贷款,本着借款不还的心理不惜高利率争取贷款, 由此可能导致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对利率市场化推进的速度也存在顾虑。长期以来,我国利率政策都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财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等多方利益主体谈判、协商、博弈达到的利益均衡的结果。每一次利率水平的调整,都体现出国家对利益再分配的意图。从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可以看出,存贷款利率下调幅度的不同导致利益在居民、银行和企业之间的重新分配,但无论哪次调整,政府始终把企业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企业始终是受益者,对企业的影响始终都是减少利息支出。当前, 国有企业改革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对于处于发展困境中的国有企业来说,如果实行利率市场化, 等于取消了资金上的优惠政策,势必陷入更深的困境, 因此政府在这方面的顾虑可能会更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既具备了一定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微观经济主体的体制改革问题,这是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现实情况。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选择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处于进退维谷的关键时期, 困难很多,但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加入WTO后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和外资银行的进入,都迫切要求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

从内部的改革情况来看,在实物经济中,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也得到极大提高;但是在货币领域里,资金的价格还远没有达到市场化的要求, 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受到很大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外部环境来看,在加入WT0之后,中国承诺两年内对外资银行放开所有人民币公司业务、五年后放开所有人民币零售业务,面对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的大举进攻,客观上只有实行利率市场化,主观上也只能推进利率市场化,使国内的金融机构逐渐适应在市场化利率下竞争的环境。面对内外部环境迫切呼唤推进改革,而各方经济主体适应改革的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建议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选择循序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利率市场化是一种趋势,而改革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平稳地推进,欲速则不达。借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转轨改革过程中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利率急剧地放开和不受管制的银行部门,尽管在短期内可以迅速解除利率管制所造成的价格扭曲,但会给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和震荡,所带来的损失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得以修复。在利率改革的过程中, 必须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

(二)进一步深化微观经济主体的改革

利率效应传导的顺利实现,需要各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利率变动作出灵敏反应,这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其真正走上企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微观基础。

(三)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控制到最小范围内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势必会给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只能在所有条件都具备有情况下才能够进行,只是需要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考虑和控制。

首先,在改革的进程中,经济主体的行为尚不规范,应加强中央银行监管力度,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维持稳定的金融秩序是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

其次,建立统一的竞争性的货币市场。统一的货币市场是建立均衡的市场化资金价格发现机制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完善货币市场的建立能够使商业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熟悉市场化利率机制和提高自身利率制定能力,从而更能够适应利率放开之后的竞争环境。

再次,应当加强银行业的竞争, 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市场份额中的垄断地位,一方面降低垄断性市场地位对利率市场化造成的风险, 另一方面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 以便更好地适应利率市场化和加入WTO之后严峻的竞争环境。责任编辑: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