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循规蹈矩 遵道而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循规蹈矩 遵道而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习太极拳之道,一定要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及阴阳学说规范动作进行,不得有随意性。因为修炼太极拳不是操练招法,而是动静相兼,身心双修之内功。周身内功相合,上下相随,而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身形不可出现凸凹、断续、缺陷之忌,手上顶、偏、丢、抗,是心里明白但又难以克服的毛病。提倡修炼者行功练拳要循规蹈矩,遵道而修。更为重要的是自然,自自然然,轻轻松松。

――作者

一、脚是根

太极拳名为拳,其实功夫在脚下。拳论曰:“其根在脚,形于手指。”前辈拳家在千百年的实践中,一代代拳家在习练中体验到太极拳修炼在脚,也就是太极脚。手为形,形于手指“妙手空空”。从太极拳修炼体验,是一动无有不动的综合整体功夫。周身处于松柔状态,随拳势进展,是脚下阴阳变化中的运行艺术。如此行功,手、拳、钩、掌均应背动而行,似树枝随风摆动,绝无妄动之意。

脚是根,脚下的方位方向极为重要。先师在拳论中规范行功为八门、五步、十三势。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门;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五步,总为十三势。行功绝离不开这八门五步十三势,说它是公式或模式都是准确的。前人在修炼实践中又深深体验到,脚下方向方位绝不能有错差,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君不见在太极拳界有为数不少的朋友,练拳十年二十载仍然无功成之望,都是因为脚下出的毛病。

二、八方线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京城太极拳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练拳时由于动作不规范,往往方向方位不准确,脚下常常出现错位。八门五步、四正四隅,似一个“米”字,按几何外接圆的原理,将“米”字的八个方向连成一个圆线,照圆周360度划分出角度,恰似一个“八方线”图。从根本上解决了练拳的中心和四面八方的关系。

“八方线”的中心点是拳者实脚重心点,这是拳法说的“中正安舒”点,是立柱式身形;单腿重心的基点是太极脚;脚底下的绝对中心点,从脚下中心点直贯到顶,正好是上下一条线,曰:“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拳者处在八方线中心地位,可以更好的利用前后左右四面八方的空间,这是拳者的“太极氛围”,或者称为“太极图”。又似阴阳鱼转动的太极图,白鱼头朝上,黑鱼头向下,顺时针不停的转动,对方是难以进入的。听说一位老外学拳者,因忘记了方向方位,往返乘飞机来北京找到教练,问清楚某势子的方向方位后,才返回国去。如果脚下有八方线图,大概不会发生此事。

三、立柱形

重心是太极拳功法最为关要的拳法,谁不注意重心,练来练去就是一世盲练,找不着感觉。王宗岳公早有警世之言,他在《太极拳论》中写道:“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双重是病,背离了太极拳道,难以修炼成功。太极宗师杨露禅有一句名言:“站住中定往外打。”所谓“中定”是八门五步十三势的中定点,即“八方线”的中心点。陈式太极拳大师陈照奎先生总结一生练拳心得有“练拳50病”,其中“双重”为一病。

为了解决双重之病,老拳师杨禹廷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以“立柱式”身形,很好地解决了“双重”之病。所谓“立柱式”身形,即单腿重心。人的两条腿,以虚实分为实腿、虚腿,以实腿支撑全身重量。实脚的足心平松在“八方线”中心点上,上至双耳极顶,形成为一个立柱,即“立柱式”身形。两只脚一肩宽,一阴一阳,虚实变换,上下左右变化灵活。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谓之辩证习练。

四、盘架子

练太极拳都称为“盘架子”,这种说法很有讲究。

“盘”形容太极拳为圆形,它的套路路线为弧线形。练拳时周围有一个“场”,拳者站在大约有1米直径的太极圈内的中心点上,以手轻轻扶着套路弧形路线,以松、柔、圆、缓、匀,如行云流水般的在阴阳变化中运行,这是的的确确在盘。

“架子”,拳者单腿重心站在八方线中心点上,以套路为“材料”,轻扶套路路线行动功,像蜘蛛织网,一套拳练完,“架子”也搭建成功。

注意,在盘架子过程中要克服三不动:即心脑不要有动意,手脚不要主动,身形不要妄动。拳理要求“全身(体)透空”,一套拳从起势到收势,身形始终保持中正,没有前后左右上下,只有脚腿的虚实变转,这是太极功夫上身的绝妙功法。

在食指轻扶过程中,食指像树叶一样不要着力,是拳论中所要求的“形于手指”,“妙手空空”。食指随脚下阴阳变化轻扶背动运行,是练成空手的必然途径。有食指不着力的轻扶功夫,将来推手、技击也如此。空手是敲开太极功夫高境界大门的唯一之钥,用别的什么手也难以成功。初学者可以二人轮流尝试,一人用力或按或推对方,对方的按推丝毫没有威胁。如果一方不是用力而是用意去推按,样子似推按,而仅仅是轻扶着对方的外衣或汗毛,被扶者将是很难堪的。

五、渐变

拳者,在习练太极拳之前,应该对拳的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按一般规律,凡下、进、伸为阳,退、曲、上为阴。太极拳分成若干门派,但拳理一样,都遵王宗岳公的《太极拳论》为本门的教科书。习练行功不是突变,而手脚的运动是渐变,绝对没有突变。如掌变拳,合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指;开则从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逐渐变化开合,掌变钩、钩变掌亦然。

脚的虚实变化也是如此。实脚变虚,为减加法,松实腿,虚脚平松落地后,实腿变虚从10逐渐减为9、8、7、6、5、4、3、2、1,虚腿变转为实腿,实腿变虚完成。注意,一定要实腿实足,虚腿虚净,免生双重或四虚六实,因为此仍为双重之病。

阴阳变转在渐变之中运行,是太极功夫上身之大道,除此很难寻觅更好的途径。

六、读书

清末陈鑫大师在《学拳须知》第5条中强调,“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在早年,太极大师们十分重视读书和总结经验。所以前辈拳师为我们留下诸如拳论、拳经、拳谱、拳诀、拳解、要解、密诀、要言、铨释、歌诀、心解、功法等太极拳理论著作,这些理论大大丰富了传统文化宝库,为后人学练提供了有理有论之依据。但是,仅研修理论还远远不够,还应该读些人体解剖学和中草药及中医学、经络穴位学的知识。读《道德经》、《易经》、《孙子兵法》;读中国古典和现代哲学、数学、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还要读些唐诗宋词;还应读管子、孙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古人著作。总之,为了提高太极拳的整体水平,要多读书,涉猎百家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