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强高校工学结合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职教育发展必须顺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需求,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改革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入手,融“教学做、产学研”于一体,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拓展知识面和应用能力,强化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通过生产性实训和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率,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产学研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社会劳动也由过去的体力型变为智能型(智慧与能力),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必须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入手,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应用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教育,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应用能力。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适应社会需要,能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作为一个社会人,其职业素质从狭义上体现了个体素质的高低,而广义上则影响团队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影响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今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我国职业教育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其它教育相比,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它在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是三年制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始终把握“高素质”和“应用型”两个制高点,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打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已成我院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
1 影响职业素质的因素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它分为显性素质和隐形素质,前者包括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和实际操作来验证。后者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则要通过长期历练来形成,要铸就优良的职业素质,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员工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质。
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因素。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企业对应聘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对方拥有学历、技能等级、资历、知识层次等显性素质,而且还得具备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以及团队合作、人际沟通、承受能力等方面的隐性素质,表明企业对员工重素质胜过重知识、重人品胜过重文凭、重能力胜过重学历的趋势,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提出了挑战。
2 提高职业素质的途径
面对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
2.1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职业素质
高职学生未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朝何方向发展,均需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特别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行业、职业结构变更与调整速度很快,高职学生跳槽频繁,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样才有后劲。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注重“理实一体”,从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这些知识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前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层次和鉴赏品味,尤其是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更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后者可以让学生在职业素质养成中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
作为为企业提供高技能应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能力训练。职业能力可分为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前者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需具备的基本素质,能适应各行各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能力,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般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等,具有普适性特点。后者是各行业自身固有的专业技术,具有不同于其它行业的特殊性。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培养素质入手,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灵魂,专业素质教育为内核,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身心素质教育为载体,着力加强素质教育,构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1)公选课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课培养专业技能。(2)课程与企业相结合、课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中,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参与,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完成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核心能力。(3)打造多元化的教学考评体系,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协作+完成作品+平时表现,较全面的反映学生地职业核心能力。
2.2 加强工学结合,培养动手能力
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经之路。课程内容体现出“能力本位”的先进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及社会用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
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我院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摒弃被动“填鸭式”教学模式,立足职业特点,突出专业特色,强调实用性,以生产岗位实际需求为依据,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特设“人文社科及公共基础教学模块”、“专业理论教学模块”、“专业技能实训实践模块”、“专业素质拓展模块”四大模块约70~80门课程的教学,增加工学结合课程的比例,使实训学时:理论课学时≈1:1,进一步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直观教学和虚拟教学相结合。根据企业要求,我校还灵活设置“多学制”教学,采用“2+1”和“2.5+0.5” 人才培养模式,即2~2.5年时间在校进行理论、实践和实训学习,用1~0.5年时间到各企业顶岗实习,参与科研和生产,选修相关课程,纠偏补漏,进行历练和过渡,为毕业后走向社会积累经验。教学内容紧贴生产实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真正做到“学中用,用中学”。同时,在校期间,学生还可获得多种技能证书,实现持证上岗,体现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办学特色,从而达到相关生产技术岗位所需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通过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素质拓展培训、岗位适应性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人生挫折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从而达到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的目的。
为确保校企合作沿健康轨道发展,我院不仅建立校内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同时还外联企业实践基地,学生在完成基础理论和综合性实习课题教学之后,到实训基地进行实习,熟悉企业生产工艺,增强岗位生产技能,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吃苦耐劳、尊师合作、遵章守纪、现场管理、安全生产、工作效率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实施校企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我院非常重视发挥企业的参与性,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学计划等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企业的实际需求。当然,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有赖于校企双方内部动力支撑,只有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学院加强观念更新,增强服务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以帮助企业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管理、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力问题,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例如山东潍坊振兴宏盛精细化工公司是山东潍坊振兴焦化集团的二级子公司,专门从事对甲酚生产,多年来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是在对甲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酚工业废渣,成分复杂,难以有效利用,焚烧或填埋又会造成环境污染,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瓶颈,我院利用“双师型”教师的专长,与其签订校企合作项目“对甲酚残渣综合利用研究及项目产业化”,成功地将有关残渣综合利用的八项发明专利转让给企业,并帮其建厂,设计切实可行的工艺路线,同时还编制多项实训项目,提供典型教学案例,实现了优势互补、互惠双赢。
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模式,将教室与企业紧密连在一起,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情景教学氛围,通过参与企业工作过程,达到消化已学知识、强化职业技能、增长职业能力目的。
2.3 坚持以研促教,增强创新能力
“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研促教、以研致用,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新技术转化和应用,深化产学研紧密合作[5-6]。产学研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和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通过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其宗旨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国家工业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了顺应科技发展和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近年来,我校坚持以研促教,鼓励教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实训教材建设、应用技术开发等教学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科研,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该举措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促使教师将在科研实践活动中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适时渗透到教学中,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以切身体验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产学研教育模式基础上,学院还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师生共同开展产品开发、实验室建设和各种创业活动,进一步挖掘学生创新能力,使之真正体会到创新创业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并从中积累创业经验;学校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对内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对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并通过提升科研理念,整合科研资源、创新科研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师队伍科研创新能力,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3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事业也随之蓬勃发展,总结我院几十年改革发展历程,认为高职院校办学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本位”为教学指导思想,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改革方向,强化实践教学,增强职业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率和企业认可度,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志革.职业素质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周夏,陶军,张倩.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 当代职业教育,2012,(7):87-89
3. 张振和.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与启示.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28):2
4. 王淑涨.论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培养与创业教育.教育评论,2012,(1):24-26
5. 李保家.以研促教在“材料科学与方法”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12,252(29):28-29
6. 刘喜鸽.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探. 科技视界,2012,(22):156-157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资助项目[甘教技【2011】45号(1115B-01)
作者简介:吕维华(1966-)女,博士,副教授,河北唐山人,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教学、科研与应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