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铝”教不改,谁之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铝”教不改,谁之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化学1》识记性知识的过多集中,教和学的时间的紧缩,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采取默写的检测手段。作者对学生《铝》的默写中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和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了补救。学生在实验中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默写;铝;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5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25

【一次默写】

《化学1》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相当集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特别多。为了督促学生及时记忆,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采用了默段。

下面是一张《铝》的默写内容:

1.铝和氧气反应(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情况,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2.铝和稀硫酸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3.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4.铝在常温下遇到浓硫酸、浓硝酸会发生 现象,原因是 。

5.铝热反应:铝和氧化铁(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情况)。

我们在《铝及铝合金》学完后将这张默写纸下发给学生,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准备,在下一节化学课上,学生拿出默写纸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独立完成。

下面是高一(6)班(41人)《铝》的默写中第3题的默写统计结果:

正确:10人;没有写:2人;错误:29人,其中有17人居然写出:Al+3NaOH=Al(OH)3+3Na。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令人咋舌的化学方程式绝对不是我人为杜撰的,这是我正面临的严峻事实。

【课堂回放】

学生学的“果”可以从教师教的环节上找到“因”。下面是常态下笔者《铝及铝合金》一节课的课堂再现。

[默写]:《镁》的默写(5min)

[引入课题]:出示一张蛋糕店用来盛装蛋挞的铝箔。(激发学生学习铝的兴趣)

[课堂预习]:对照《金太阳导学案》P37-P38,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67-P69。(5min)(学生没有时间课前预习,直接进行当堂预习)

[演示实验]:为了避免边讲边实验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我集中演示了如下实验。(5min)

实验1: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片。

实验2:将几块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分别放入四支洁净的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分别加入6mol/L盐酸、浓硝酸、浓硫酸、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各3mL。

实验3:将铝粉和氧化铁的混合物点燃(铝热反应)。

[实验讨论]:学生表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10min)

[达标检测]:见《金太阳导学案》P39-P40,要求独立思考,限时完成。(8min)

[课堂小结]:公布答案,自主订正。最后进行课堂小结。(7min)

【归因分析】

1.从这节课的实施过程来看,笔者自认为本节课实而不华,注重了学生的自学,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达30min之多。而且,教师演示的每个实验都是成功的,特别是“铝热反应”,视觉冲击力强,在反应的“火光冲天”中,学生都不由自主的发出尖叫;常温下,铝分别与中等浓度的盐酸、浓硝酸、浓硫酸反应的“反差”也引发了学生的一片质疑声。相比之下,金属铝与强碱溶液的反应现象留给学生的印象稍淡一些,又因为是教师在教室前面演示,教室后排的学生不能清楚的感知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事实,只是在脑海中留下些许模糊的印迹。美国心理学家M・希尔伯曼研究表明,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据此分析,本节课只能算教得精彩,学得低效。

2.从课时安排来看,我校每周安排3节化学课,高一(6)班学生学习《铝及铝合金》是周四上午第3节课,接下来的化学课是下一周的周一上午的第5节课,其间的时间长度是4天,达100小时之久。这期间,学生如果不主动复习、整理记忆、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就会很快忘记。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看出,2天后的记忆量仅剩下27.8%,4天后的记忆量剩余必然就更低了。

3.从学科的地位来看,我校在普高中处于末端,生源质量只相当于前几年职高的综合班的水准,高一10个班的学生在高二选科分班时,最多设置2个物化班。大多数学生在化学学科上不愿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后基本不花时间去背和记,这又怎么能准确的再现知识呢?我们也就不难想到,学生在默写时,只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断,随便“创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反应了。

【补救策略】

1.错误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对于《铝》的默写中荒唐的错误,我想用学生实验去弥补,我要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感受书写出Al+3NaOH=Al(OH)3+3Na这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荒谬性。

为此,我制作了如下活动清单,利用周二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带领高一(6)班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了一次学生实验。

活动与探究:铝的重要化学性质

活动目的:1.探究钝化的条件;2.探究铝与非氧化性酸及强碱的反应。

实验用品:铝条、浓硫酸、浓硝酸、6mol/L HCl、6mol/L NaOH、3mol/L H2SO4、NaCl(s)、Na2SO4(s)、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胶头滴管、砂纸、剪刀、火柴、药匙、试管架等。

实验过程:略。

2.组建化学学习小组,5~6人一组。由小组长督促本小组的成员在准备默写的过程中积极记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抽默,互检达标情况。这种学习方式,关键是小组长人选的确定,最先可以由组内成员推荐产生小组长,试用一段时间再最终确定。小组长要有责任心,工作要积极主动,通过小组长的带头示范、检查督促,促使小组成员按时完成规定的化学学习任务。鼓励小组之间开展学习比拼,在竞争中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

【意外收获】

1.我设计的几个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学生能全部参与,他们大胆操作、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实验中,学生有了新的思考:(1)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快速反应,Al与热水也可以反应吗?Al与NaOH溶液能够快速反应,NaOH是不是Al与水反应的催化剂呢?(2)Al遇浓硫酸、浓硝酸在常温下无现象,加热时能够反应,而且都产生气泡,气体是什么?在与热的浓硝酸反应时,试管中液面上看到有红棕色的气体,这种气体是什么?(3)同样大小的铝条遇到c(H+)相同的稀HCl和稀H2SO4,产生气泡的快慢明显不同,难道Cl-、■的存在对该反应也有影响?(4)课本上说铝制品不宜长时间盛放咸菜等腌制品,理由是食盐中的氯离子会破坏表层的氧化膜的结构,加速铝制品的腐蚀,具体机理是什么?

在实验事实和资料面前,学生头脑中冒出了这么多的疑问,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不能做到一一去解释清楚,我开始相信,大多数学生接下来再书写一个陌生的化学方程式的时候,他肯定不会去胡编乱造了。

2.学生的实验热情意犹未尽,他们又“逼”着我完成习题上的一个趣味实验:在铝质易拉罐中收集满CO2气体,然后向其中倒入10mL浓NaOH溶液,并迅速用胶带将易拉罐口封住。实验之余,我让学生当场表述实验现象,书写离子方程式,学生的完成情况令人满意。我也顺水推舟,提出一个新的任务:上网或查资料,讨论人们通过哪些方法来增加铝表面氧化膜的厚度,加强对铝的保护。

【几点思考】

1.化学学科的教学时间缩短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一味地增加课堂容量、拼命地赶进度、机械地灌输,只是在做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劳动。我们有必要对化学主干知识筛选、“过滤”、整合,确保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习适量的化学知识。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的交给学生,新教材没有规定“硬性”的学生实验,我认为,现在大多数化学课堂上5~6人的分组实验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学生实验,学生实验应该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活动不是简单的照方抓药的程序式的验证实验,最好是安全的开放式的探究实验。实验才是化学学习的最佳法宝,皮亚杰认为,把一样东西教给人家,有时是剥夺那个人自己发现那东西的机会,智慧之花是开放在指尖上的。

2.培养学生持久努力的学习品质。(1)征求意见,师生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化学学习纪律,通过纪律的约束保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至始至终在规范的“轨道”上有序进行。(2)降低教学的起点,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标准作为高一化学教学设计和作业布置的尺子。“降低起飞的高度,是让鸟儿飞得更欢”。(3)鼓励学生的进步,树立刻苦学习的先进典型,阶段性的进行优秀化学作业展览,坚持书写化学作业评语,经常性的进行化学作业面批,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3.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一个人犯错误的次数是和他成功的几率成正比的”,学生在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拿出勇气来,鼓励学生自由发展,而不必急切的压制他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包容和等待;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4.坚持运用默写的考查方式。如今,学生化学知识的原始积累不可能通过反复讲授、大运动量的训练来获取,只有通过“背――记――默”这一途径不断地输入、存储。在后续的化学学习中,许多化学知识会重复提及,通过后期的再训练和再理解,从而完成一条知识链的螺旋式上升。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 金太阳教育研究院.金太阳导学案《化学1》(必修)[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