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血站采血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血站采血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采血护士 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96-02

血站采血护士是一个特殊职业,随着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采血车的血液采集量不断增加,血液采集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不慎被意外损伤或接触到血液,时有发生,而当时所采集的血液中就有可能含有HBV、HCV、HIV等,因此,给经常与血液打交道的采血护士带来了职业暴露的危险,为提高采血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其职业风险,我们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采血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措施进行探讨如下:

1 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损伤 主要是针刺伤,这是采血护士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在血液采集流程中,从皮肤消毒、取下护针冒、静脉穿刺、拔针、压迫针眼、留样、粘贴条码、传递、热合直到剪掉针头置入利器盒内等,各项操作都可能存在被刺伤的危险。据统计,全世界刺伤感染人数高达1000万人次,因此而致命的有180万人次。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的比率为1.8%,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的比率为0.3%[1]。

1.2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血液中所含的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例如静脉穿刺操作不当血液顺针头斜面溢出,血标本采集后留样试管渗漏,或不慎溅出,翻倒等;采血结束,献血者按压针眼不当,致血液流出;热合不佳血液渗漏及采血针头上的血液等,据报道,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2]

1.3 环境因素 无论寒冬酷暑、风霜雪雨,血站采血护士常年工作在采供血工作的第一线。随着临床供血量日趋增大,工作强度也随之增大,流动采血车工作空间有限,环境相对拥挤,为保持车内清洁与相对无菌,采血区相对封闭,尤其是在周末或节假日,献血者多的情况下,车内未免拥挤混乱,空气流通不畅,采血人员长时间连续工作,出现身心疲惫,焦虑不安等现象;其工作环境和特点,对护士身心造成诸多不容忽视的压力和影响,从而导致在工作细节上出现偏差,防范意识的淡化,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增加。

1.4 自身因素 采血人员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欠缺,未能做到“标准预防”,是造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之一。如操作后锐器放置不当,未能及时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或双手对接针头及针帽等,操作时不戴乳胶手套,使用后锐器未及时收集到锐器收集盒内等等,均易造成自身与他人的意外损伤;自身存在皮肤或粘膜破损,因工作需要未能及时做好处理和防护,也可能导致职业暴露。

2 安全防护措施

2.1 树立职业安全意识 重视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安全防护问题,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严格职业防护措施,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上岗前外采护士必须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岗前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使采血护士牢固树立职业安全意识,掌握职业防护措施。在血液采集过程中的每一项操作,能够做到在保护献血者安全的同时,确保自身安全,防止各种因素的意外侵袭和伤害。同时血站应建立科学的管理程序,优化工作流程,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2.2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杜绝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宣传并施行六步洗手法,强调操作前要带手套,操作后洗手的重要性。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洁,流动水冲洗干净后,再用消毒液进行手消毒。防护用具应用的规范性,是防止职业暴露的重中之重,为外采护士配备必需的防护用具,采血护士在为献血者进行血液采集时要衣帽整齐,戴手套、口罩、穿工作鞋,避免露出脚趾,避免鼻、口腔、皮肤暴露于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中,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2.3 操作中的安全防护 血液采集时动作要轻柔,防止血液溅入眼内,采集完毕,告诉献血者正确的按压位置和有效的按压方法;留取血液标本前简称试管是否完好,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正确使用热合机进行热合;在献血人员较多时,尽量保持车内良好秩序,避免混乱拥挤;对有皮肤破损者,按要求应避免与血液接触,但如果无法回避接触血液操作时,应将皮肤的破损处用创可贴等保护后,再戴双层手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更严禁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防止另一只手被刺破;工作中不能用戴手套被污染的手直接触摸暴露的皮肤,如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对于各种原因引起血液渗漏时,立即用高浓度含氯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2.4 废物管理 血液采集中产生的废物,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及多种病毒,如不规范化操作,将对直接接触人员产生职业性危害。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采血针、针头和容易致损伤的废物及时毁形后直接装入防渗漏的容器中,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将口密闭拧紧,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装放量不得超过容器的2/3,扎紧,密闭盛装容器,标识后,密闭运送,用后的污物必须进行及时统一消毒处理。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后,按程序进行报废处理,以防个体造成伤害。

3 意外损伤的处理

采供血机构应制定意外伤害事故首次帮助规程及相应的处理制度。具体做法就是伤后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挤出损伤处深部血液后,再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干净,用0.5%碘伏进行消毒处理,并包扎伤口以减少病原体的载量;登记受伤情况及处理方法,若是被采血针刺伤,还应核查并记录该献血者的姓名、血型、血袋条码以备追踪该献血者的血液检查结果。伤情严重者实施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并接受医学观察,伤后48h内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72h内作HIV、HBV 、HCV、梅毒螺旋体等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时,注射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可疑暴露于梅毒螺旋体感染血液时,可与24-36内遵照医嘱注射大剂量青霉素;暴露于HIV感染血液时,应在26-36h内口服基础类药物“双汰芝”,及强化药物“佳息患”,并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然后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跟踪期间特别是最初6-12周,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等。

4 讨论

尽管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安全防范风险必须从根本做起,不仅要建立完善规章制度,还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采血管理程序,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采血环境,规范操作规程,优化工作流程,根据采血条件、环境和工作量不同,合理安排工作人员。采血护士应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规范自身行为,探索更有效的操作方法,在完成采血工作任务的同时,做好自身的职业防护,减少职业暴露的机率,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确保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

[2] 周晓荣.临床护士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2,16(8):44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