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个合一”背景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个合一”背景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尚存在系统性偏差,主要原因是由于课程设计和实施效果与需要的差距,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提出“教学设计贯穿实践性,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教学方法体现多样性,教学考核满足职业性”的项目化课程教改思路,能够有效提高高职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三个合一;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岗位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149―04

一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1 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系统性偏差,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最主要的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由于长期以来高职课程贴近本科的状况难于改变,造成实际培养效果与本科趋同,毕业生与本科生在相同就业领域竞争,其劣势则不言自明。

高职培养的市场紧缺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由于课程设计和实施效果与需要的差距,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其结果是在这一领域“有需求没人才”(如我国南方省份2010年3、4月份出现的“用工荒”)。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导致这一偏差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国高职的课程设置和开发始终是以教育界为主导,与企业和职业相比较,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更熟悉教育和学科,因此使课程模式难于摆脱学科系统化的范型。又由于设计和开发者比较善于从学科的角度去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不善于从职业的角度掌握当前行业的主流技术,就使课程难以反映先进和主流技术,更难于组织和设计技术培训课程,使课程方案陈旧。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及其开发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和核心任务。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产业与行业介入教育,走产学合作办学的道路。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技能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其课程开发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即以实际的行动内容为主、理论的学科内容为辅。这需要构建独立于学科体系之外的或者说是与学科体系相对应的行动体系课程,以突出职业教育课程的过程属性。

课程开发的决定性因素有两个: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这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即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格德堡大学职业教育学与企业教育学研究所迪尔博士指出,之所以提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方案,其原因在于:一是社会领域的科学化使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数量日益增多,而从职业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熟悉劳动组织的新形式;二是基于知识产品的增多,学生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三是学生的生涯世界的定向与系统世界的定向,亦即在满足个性世界与职业世界的要求之间,由于常常不一致亟须寻求一种解决方案;四是学科体系不能直接导出一个使学生可能获得与现实社会要求相适应能力的学习系统。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学习领域的最大特征在于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成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决定性的参照系。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正面临着一个“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的关键时期。“工作过程系统化”所凸现的“革命性”甚至是“颠覆性”的课程理念,其所涉及的思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不少知名职业技术学院,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的部分精品课程开发都已取得了成功。这也证明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3 “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提供了坚实保障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是以“学做合一”和“生产性”实训为基点,以相应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为支撑,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优越的实训条件。基地由“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以及“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技术服务中心三部分构成。通过几年的建设实践,“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中的积极作用已日益彰显,被誉为中国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温州模式”。

通过深化基地的内涵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的完善、校企合作的深入等,按照基地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满足学做合一的基本技能实验和实训、校企合一的生产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的毕业综合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从而为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 “三个合一”背景下的项目化课程教改能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个合一”背景下的项目化课程教改旨在建立完善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整合授课内容,在教学项目中引入企业的实际产品或典型案例,可以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应用性。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构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机制。在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并与国家(行业)职业标准相衔接。此外,建设“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能够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为教师和学生技术应用与开发搭建平台。

一是解决课程教学内容与技术应用脱节的难题。随着各专业领域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程教材以及实践教学内容已经出现与新技术的脱节。通过分析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以及“订单”企业对毕业生技能要求,围绕合作企业的实际产品或典型案例,选择并整合教学内容。

二是解决学生知识基础与课程教学目标偏差的难题。伴随高校扩展,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已经成为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课程进行科学定位,并制定较为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是项目化教改着重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是解决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动与学生被动的难题。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兴趣低是课程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目标达不到要求的最主要原因。这关键是教学方法手段已经不合时宜,教学对象变了,就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四是解决学生技能培养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偏离的难题。目前的课程考核一般包括期末考试、实验、平时成绩等组成,大多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没有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学生技能培养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就会产生偏离。学生知识能力是否达到要求,应该看能否胜任实际工作岗位,这就必须要依据有关国家(行业)职业标准来设计考核内容。

三 “三个合一”背景下的项目化课程教改的实施

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背景,按照“教学设计贯穿实践性,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教学方法体现多样性,教学考核满足职业性”的教改思路进行项目化课程建设,能够有效提高高职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

1 完善“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缺乏良好的校内外实训条件,项目化课程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按照“课堂与实训点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理念进行课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学校购置、校企合作、社会捐助等途径,进一步充实实训设备,充分满足学做合一的基本技能实验和实训、校企合一的生产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的毕业综合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为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课堂与实训点合一:实训室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现场设备操作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中实现实训和教学的互动。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从而达到学做合一的教学效果。

实训与生产合一:学校提供场地、设备,或由合作企业支助液压气动设备或生产线,为学生安排生产工位和实习工位,实现校内生产性顶岗实训的目的。企业可选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

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在不同的专业技术领域设立“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中心”,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研发工作。根据生产需要,确定设计主题,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2 以“贯穿实践性”为原则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通过调研相关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课程定位,制定课程标准。从有利于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提升职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综合素质培养环境等方面,构建由课程实验、虚拟仿真、动手操作实训、校外见习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以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营造一个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环境。同时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为教师和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开发提供平台。

在课程设计上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验证,培养学生的初步操作技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将第二课堂活动、科技创新活动、职业技能考核、顶岗实训、课程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全新的教学情境。以培养训练学生岗位能力为目标要求,分组按项目以岗位工作过程顺序组织实施,使学生接收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实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将企业产品技术引入教学中,更加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期。

3 以“突出应用性”为原则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出发点,满足以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目标,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以必须够用为度设计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依据课程教学目标选取、整合教学内容,按照校内实训条件、企业技术产品确定教学项目,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含理论与实践),编写项目化教材,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可打破以教材顺序授课的方式,根据满足各项教学项目的实际需求,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

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一是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阐述。淡化理论难点,重在结论的理解和应用。二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适当考虑培养学生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选择的教学项目均来自合作企业,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四是注意先修课和后续课程的衔接。

4 以“体现多样性”为原则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项目化课程教改中,理论教学可采用电子教案与网络课程结合进行,制作大量Flas,可有效精简授课学时,增加课外相关新技术、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使课程目标更为具体,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依托“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创建学习情境”、“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实现以能力为本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与项目开发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职业技能。

(1)以项目为导向,推行项目化教学

在教学中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从工程实例或生活实际中选择适合的综合项目,通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总结等环节,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通过“三个合一”校内实训环境,拉近理论与应用的距离,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

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交流,方式灵活多样,活跃课堂气氛。如启发式教学,由若干问题启动课堂教学,经过启发式的推理,最后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循问题而思考,提高对知识的领悟力,加强对关键内容的理解;互动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激发学生潜能;情境式教学,使学生身处实践现场,讲练结合、交互渗透,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应用脱节的问题。

(3)充实并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除了正常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所能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外,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把课程教学信息与教学资源全部放在校园网(精品课程网)上,利用这些校园网资源,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优秀专业网站,鼓励和引导学生上网了解技术发展和应用形势,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下载电子课件、习题库、试卷库、教学改革、技能训练项目、开放性课题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复习课堂内容、完成课后讨论题、进行自我测试,也可以通过论坛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另外还准备将所有授课和实训录像放在校园网中,学生可以通过录像进行远程学习。

5 制定与国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课程考核标准

项目化教学要求根据对职业能力的分析,对相关专业就业岗位分类、岗位群定位、相关行业和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能力等问题进行研究,明确高职相关专业职业知识能力要求与岗位群的对应关系。提炼出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这样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旨在希望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必需的知识、训练技能,提升各项能力。因此,要制定与国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课程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童卫军.“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

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1):78.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