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父母如何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自我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父母如何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自我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父母;孩子;自我评价;教养方式

自我评价是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判断,这种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的。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的认识自己,自我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体自尊、自信心的培养,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改善有很大的影响。

在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那些有着强烈自卑心理的青少年,他们头脑中对自己往往有一个歪曲的、不合理的认识和评价。自卑的儿童普遍对自身抱有“劣等感”“不安全感”“厌恶感”等,而这些过低的、糟糕至极的自我评价,往往源于他们童年时代受到的影响。英国心理学家缪尔·斯迈尔斯认为“儿童的心灵大门毫无遮拦地敞开着,时时准备接纳新鲜事物……童年就像一面明镜,在日后的生活中反射着最早进入他生活的东西,第一次在孩子生活中出现的事情必将影响其一生。第一次喜悦,第一次悲伤,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第一次辉煌,第一次灾难,构成了他这一生的生活的背景。”

一、父母在儿童自我评价中的重要意义

20世纪初,社会学家乔治·赫伯·密德把“自我”描述成是想象中我们认为重要的人对我们的评价的综合。他认为,当孩子的“主我”能理解其他重要人物的态度,并且能使“客我”与这些态度相吻合,那么心理自我就产生了。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个体的自我感觉取决于对想象的他人的意识的态度。儿童在2岁左右开始具备镜像自我的基本技能,在父母或教师等“重要他人”面前,儿童往往会猜测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通过对父母或教师的标准的理解、评价及内化,逐渐形成对自我的评价。这种自我评价能力随儿童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到青少年时期便与父母的评价能力越来越接近。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和生活的初始环境,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文化水平、个性特征及家庭氛围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父母的接纳、支持和情感卷入等都与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如果父母与孩子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作用和温暖可靠的关系,将会促进孩子积极的自我评价。父母支持与子女的高自尊及自我接纳相关,其中母亲的支持对青春期男孩的自尊影响较大,双亲的支持与青春期女孩的自尊相关更高。反之,父母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父亲的过度保护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有显著的负相关,经常被父母拒绝、冷落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接纳程度也较低,易自卑,进而影响情绪的健康发展。还有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儿童自我意识水平较高,否则儿童较易出现行为、学习和躯体认同等方面的问题。

二、父母培养和提高儿童自我评价的策略

(一)在婴幼儿阶段,父母要与子女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

依恋是个体与生活定的人的强烈的情绪关系。一项关于依恋的纵向研究发现,婴儿期依恋安全的学龄前儿童到2岁时在角色扮演中表现更精确、更热情、更灵活,在解决问题时更有耐心。4岁时,幼儿班的老师称赞他们自尊心强、社交能力强,善于合作、更自主、更受人欢迎、更多移情。早期健康的依恋关系将会带来爱和安全感,对提高孩子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积极的意义,依恋安全的孩子比不安全的孩子发展更好。当父母与子女间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后,幼儿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充分的爱,而感受到来自父母亲的充分的爱的存在,是儿童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的一种表现,可以使儿童拥有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如果婴儿早期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充分的关爱,儿童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没有用处。

父母要想与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首先在照顾孩子时,要通过微笑、抚摸、凝视等充分表达自己的爱意,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其次要及时满足孩子的各种生理需要;此外还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当孩子有了苦痛、忧愁或恐惧时,要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引导孩子正确应对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己对孩子需求的敏感性;最后当孩子有了独立体验和探索周围事物的需要时,父母要学会适当放手,给孩子一定的可以独立探索的自由空间,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在掌控外界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己的信心和力量。

(二)父母要在全面认识孩子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

较早进行教养方式研究的心理学家西蒙兹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如富有同情心、兴趣广泛、情绪稳定等,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倔强冷漠、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心,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孩子则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攻击性。他认为理想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倾注适当的爱,既不随心所欲地支配子女,也不完全被子女支配,既不特别娇惯溺爱子女,也不过于严厉。

父母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主要取决于父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和理解孩子,以及对孩子怀有什么样的期待。每一个孩子由于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在智力发展、感知类型、气质特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智力发展上,哈佛的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至少具备有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和内省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智能未发展归纳成理论,如灵性、心理感应、直觉、创造力等。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有人某几项或某一项特别突出,有的人七项全能,还有的人居中。在气质发展上也是如此,心理学家亚历山特·托马斯和斯特拉·切期在一项关于个人禀性差异的研究发现,婴儿从出生的第一小时起就有了不同的禀性,有的婴儿活泼些,进食排泄有规则和节奏,而有的却无法预测。有的喜欢尝试任何新的东西,有的则不然;有些能很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另一些则对生活周期的改变闷闷不乐;有的对刺激反应强烈,不是大哭就是狂嚎,另一些则是微笑或小声地哭;有的大部分时间是高兴的,而另一些则郁郁寡欢。

因此,对儿童在学习活动或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智能或气质秉性上的弱势和不足,父母不要盲目地加以训斥和批评,而要以接纳、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在尊重孩子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有策略地引导和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优势潜能,弥补孩子的不足和缺陷。让孩子觉得无论自己处于何种情境,父母都会坚定地站在自己身边,支持和鼓励自己,让孩子始终觉得自己是被关爱的、有价值的,这样孩子才能信心百倍地应对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