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CBA引援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京时间2月3日,法新社大篇幅报道了cba联赛,但引起法新社关注的却非CBA本身,而是威尔斯被山西中宇解聘的消息触发媒体视线――从签约来华到匆匆回美,威尔斯的中国行程不过两个月光景,他带给每一位中国篮球管理者一份沉甸甸的思考:CBA究竟应该如何引援?外援这柄双刃剑究竟该如何运用?
思考一:
让历史告诉未来
CBA字典里面的“外援”,指的是效力于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的非中国籍球员。显而易见的是,外援薪酬普遍高于中国本土球员,举例来说,刚离开中国的邦奇・威尔斯月薪8万美元。自然,谁都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职业球队寻求外援的目的是寻找高于中国球员平均水准的优秀战斗力,即用金钱购买战斗力,助推球队走到更高的层次,简单而言:找外援是为了帮助球队赢球,让比赛变得好看,让球迷进场看球,让赞助商得到更多关注度和回报。
事实当真如此么?回答是否定的!
赢球也好,输球也罢,只要竞技体育还存在,这两种意识形态就会相辅相成地永久捆绑出现。引援策略对中国篮球的意义而言并不局限于“赢球”或者“让球队变得强大”这么短视,从长远角度解析,外援出现形成的是一种挑战,一种对中国本土球员上场时间的挑战。
众所周知,一支篮球队的球员数量是既定的,首发阵容的名额更是只有5个,以48分钟为一场比赛计时度量值,意味着场上5名球员一共有240分钟的征战时间,全队12名球员中谁能表现更好?谁能用实力征服教练?自然会获得更多出战时间,会更容易形成漂亮技术统计,不论“名”或者“利”,均与出场时间多寡有着千丝万缕的潜在联系。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外援的战斗力通常高于中国本土球员平均水准,这意味着外援会“侵占”本土球员的出场时间,等同于间接压制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
对于外援的使用策略方面,一贯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外援必须限制使用,必须制定规则让每支球队从引援名额到外援出场时间上都有明文禁令,力求保护中国本土球员的打球时间。该观点认为外援泛滥会让中国年轻球员得不到征战机会,会影响中国男篮的后续发展动力。迄今为止,不论是行政法令还是实际操作中,该观点是占据主流地位的权威信条,篮协有若干政策限制外援,以保护中国球员出场打球的机会;第二种观点非常罕见,认为限制外援以“保护”中国球员根本是鼠目寸光的行为,中国球员就应该与外援平等竞争出场时间,在优胜劣汰的法则面前适者生存。此观点强调的是取消外援限制政策造成的短期内不利影响可能对中国年轻球员的成长制造障碍,但长期效应来看,能与外援竞争出场时间并且获得生存权的球员绝对有着不逊色外援的实力,以牺牲几年篮球人才断层作为代价,将在未来几年后看到CBA联赛的整体实力越阶。
这是一份必须由未来才能验证真伪的逻辑命题,如今的CBA对于外援采取的是第一种观点为主导地位的政策模式,虽近年来逐渐也考虑到第二种观点,在一些政策制定上寻求兼顾,但整体得到的结果是外援依旧鹤立鸡群。用一份数据说明问题的话,到笔者截稿时(2009年2月6日)CBA官方网站显示得分榜前30位中多达28名外援(王治郅场均24分列18位,邱彪场均21.6分列25位),篮板榜前32位中倒有30名是外援(仅有两位跻身篮板前32位的中国球员是张凯9.6个篮板列32位与巴特尔9.7个篮板列31位)――这份数据的潜台词就是CBA联赛仍然是外援唱主角,中国球员完全处在被压制的境地,并没有因为受到“保护”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成长力度。君不见邦奇・威尔斯来中国没打几场球,几乎是闲庭信步一般把CBA赛场当自留地一般随意溜达,这体现的是中国联赛水准与国际一流联赛水准的客观差距,外援就是一面镜子。
思考二:
职业化进程漫漫
谈到职业化,第一个出现在人们脑海里的总是球员,实则不然,职业化一样可以用来衡量中国篮球联赛发展水准,具体标准非常多,譬如联赛组织水平,再譬如各方面规则的制定是否合理等等。
谈到外援,球迷们都知道这群肌子拿着比中国球员高得多的薪金,可外援的生存状态当真有工资支票所显示的那样悠然么?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CBA圈内人曾经说过,外援的薪金要求的确很高,可很多外援拿不到合同上所注明的工资,因为很多国内篮球俱乐部从签约外援开始就根本没打算支付全额工资,所以,外援薪金拖欠在CBA而言不算什么秘密。
去年12月,云南外援加伯收到一份罚单,针对其在11月底云南队与上海队比赛时的犯规动作做出了追加处罚,就在罚单问世前后的几天加伯“人间蒸发”了,于是乎诸多版本流言铺天盖地,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加伯对中国篮球非常失望,直接回国放弃了现有的工作。可没几天,加伯重新露面解释说自己只不过飞离中国去处理一些私人事务,他还特地强调:云南队还拖着我的工资没有给,我怎么会离开?加伯似乎对CBA篮球国情还处在不怎么了解的原始阶段,他大概不知道薪金拖欠在CBA是最正常不过的现状,在他之前,中国还上演过外援实在揭不开锅而“逃离”的闹剧。
先支付薪金再打球,还是先打球再支付薪金,这两种方式均是考验诚信度的途径。以CBA篮球外援薪金拖欠事件不断的境况来看,反倒是作为职业球员的外援较为遵守合约规定的各项义务,作为企业的篮球俱乐部反而常在薪金拖欠纠纷中扮演不怎么光彩的“欠债者”角色。
中国篮球的职业化进程还在缓慢形成中,外援制度是职业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善外援薪金支付与合约执行质量,是篮球职业化进程的重要环节。
思考三:
联赛环境不尽如人意
邦奇・威尔斯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初来乍到太原效力CBA球队,他处处感觉到新鲜,等到生活成为习惯并且发现CBA竞赛环境毫无挑战性之后,威尔斯连起码的敷衍都懒得做,直接卷铺盖飞回美国,还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斩钉截铁说了一句:“我最初几周感觉到文化冲击,等我在那里打球并且纯粹成为工作时,我就发现没什么乐趣,于是我飞回来给自己找点乐子。”
威尔斯的脑子属于标准的美国牛排思维模式:我来就是工作的,没有乐趣的工作我还干个什么劲儿?
对于其他外援来说,他们混迹CBA孜孜不倦刷数据毫不为奇,因为他们多数是在美国混小联盟的球员,在中国月薪几万美元与美国小联盟差不多甚至有过之无不及,这样打球对抗力度还不会构成多大压力;但威尔斯级别的外援则不会如此思考问题,他是NBA都可算“准”全明星级别的球员,这意味着他随便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联赛都能找到饭碗,譬如欧洲赛场。既然如此,拿惯了年薪数百万美元的威尔斯有什么理由留恋8万月薪又毫无比赛的中国联赛?要知道,所谓的“统治比赛”之类的形容词在威尔斯看来没多大意义。作为NBA球员身份的他,在NBA之外的任何联赛都能形成绝对统治力,何苦要在文化差异南辕北辙的中国来“体验”统治力?几万美钞根本不在威尔斯眼中,每场球拿四五十分在他看来也没什么含金量,到了这种地步,威尔斯还有流连忘返的理由么?
类似的问题,折射出CBA联赛环境对外援缺少吸引力,不止是飞回美国的威尔斯,早在2004-05赛季就有过外援本森的“逃离门”出现过,也是联赛环境无法让外援感觉到值得留恋的缘故。“联赛环境”是一顶大帽子,帽子下面覆盖的东西很多很多,包括竞技水准、待遇、执法水平、联赛规则制定等诸多方面。一项项完善细节,将有助于CBA“留住”外援,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优秀外援“逃离”。
小结:外援是一柄双刃剑,提升比赛观赏性,驱动票房,帮助中国篮球职业联赛成长,但这柄剑如何使用?主动权在联赛主办方手中。类似威尔斯这种明显过来考察CBA水准顺便度假的外援,只能驱动票房却没有长久生存意义的可行性,无非引援过程的一个桥段,代言不了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