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1世纪的人文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1世纪的人文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全球化无远弗届的大势之下,传统人文价值早已失落,我们必须提倡一种合乎时宜的人文精神,方能迎接21世纪的种种挑战。

学者李欧梵曾在香港大学进行了六场公开演讲,取名为“人文今朝”。新出版的这本《人文今朝》所收录的正是这六场演讲的内容。李欧梵提出“人文今朝”这个口号,正好揭示了这位人文学者对现今社会怀着一份深刻的危机感:在全球化无远弗届的大势之下,传统人文价值早已失落,我们必须提倡一种合乎时宜的人文精神,方能迎接21世纪的种种挑战。

对李欧梵来说,现代社会的全球资本主义发展,正一步一步蚕食着人文精神。结果是,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模式已变得单一,人们失去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想象,处处以当下的个人享乐为生命目标。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纵然我们所能获得的讯息愈来愈多,但知识和智能却愈来愈少,人变成一种纯然受感官欲望支配的动物。而过去曾经是人类社会最高价值的人文精神,反而沦为不合时宜了。李欧梵深深体验到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力感,通过这六场演讲,他正是希望为年轻一代提供拯救这场人文危机的一点意见。

李欧梵曾自称“狐狸型学者”,对大论述大理论的建构也没有兴趣。他所提供的都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小经验小观察。可是,却正是这份微小和日常,才能对任何一位普通读者都有参考价值。

六场演讲分别题为《全球化下的人文危机》、《重构人文学科和素养》、《小说的当代命运》、《文学与电影:经典的改编艺术》、《音乐与文化:聆听20世纪》和《田园大都会:人文建筑的愿景》。李欧梵认为,重构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并不困难,关键是要好好聆听自己的日常生活。对于当下的瞬起瞬灭,我们不必刻意跟随,生活意义应由个人来建构,以“缓慢”来对抗“快速”,借着阅读和书写,重新捕捉经典文本中残存下来的人文气息。

李欧梵深受文化研究的思潮影响,他相信生活处处都是文本。因此即使他接受的是文学训练,却一直致力于在文学和生活其他文本中,发掘互文性的关系。他指出现代人往往只阅读现代人的东西,即使是19、20世纪的东西也嫌太远太旧,过去曾被视为文化瑰宝的经典文学作品,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已不再有吸引力了。可是,正如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所言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每次重读,我们都能在其中发现新意。

从讨论经典文学出发,李欧梵进一步谈及经典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电影呈现。熟悉李欧梵的读者都知道,他是一个标准的戏痴,而对身为文学研究者的他来说,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把小说改编成电影那么简单。电影本身具有文学作品所没有的机器复制特质,透过镜头、场面调度和剪接等技巧,电影可以仿真和创造比文学作品更为复杂的叙事方式。可是现在的电影观众大多只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平白浪费了电影艺术中的政治性。李欧梵觉得,一部文学改编的电影作品若是拍得出色的话,可让已然流逝的经典作品得以重生,从而为当世提供另一种人文意义。

过去曾有批评指,李欧梵的非文学类文化评论欠缺专业性,例如在谈论他所喜爱的电影、古典音乐和建筑时,他通常只能以外行人的口吻作出非常主观的说法。这种批评,正好从另一面揭示出人文精神失落的问题。当代的文化评论和人文学科发展,很多时候会有一种过度专业化的倾向,人们总是要求评论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李欧梵却觉得,相对于所谓学科的专业性,文化文本中的人文关怀才是他最为关切的问题,他的电影评论不从电影技巧出发,而是发掘电影中的人文精神。同样,对于古典音乐和建筑,他也维持着如此一贯的关注。西方古典音乐本身就已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传统,而作为21世纪全球化和都市化重要表征的建筑艺术,其人文精神更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关键。人们总是惊叹于诸如“鸟巢”和“水立方”这类时代建筑之鬼斧神工,却忘记了建筑的过度商品化,已在空间上彻底蚕食了我们的生活。

在这一系列的演讲中,李欧梵偶然会流露出一份无力感。他曾说,对于这些社会的问题,他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尽一点批评者的责任。这份对文化批评的执著,似乎开启了一条重建21世纪人文精神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