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语成语翻译中的超额和欠额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语成语翻译中的超额和欠额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由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色彩,汉语成语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超额和欠额现象。这些超译和欠译主要表现在语义信息和文化背景的传达方面。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式,再现原文风貌,增强译文表现力。

关键词: 汉语成语 超额翻译 欠额翻译

一、引言

汉语成语是汉语民族在劳动实践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而提炼、总结出来的思想结晶和语言精华,是中华民族历史,社会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文化的传承、记载和反映。汉语成语一般结构严谨、形式简练、含义精辟、形象生动,具有完整性和固定性的特点。完整性是指成语的含义并不是各个词义的简单叠加,而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可分割,不能被孤立地分开、截取使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成语的时候不能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固定性是指成语的形式和结构都是固定的,不能被更改、替换,即使是同义词替换也不行。另一方面,由于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因此成语折射出汉语民族所特有的历史地域、民俗典故、宗教心理、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使成语本身蕴涵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汉语成语的过程中要想准确完整地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这样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便成了汉语成语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拟从语义信息和文化背景的角度,探讨汉语成语翻译过程中的理解表达及超额欠额现象

二、汉语成语翻译中的超额和欠额现象

超额翻译(over-loaded translation)通常是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大于原文的信息量,增加了原文没有的内容;而欠额翻译(under-loaded translation)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少于原文的信息量,即译文没有完全、充分地传达原文内容。这种信息的超出或缺失在汉语成语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因为许多成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色彩,文化上的差异在所难免地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可能超出或丢失某些东西,造成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

1.语义信息的超译和欠译

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将意义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除了表示逻辑、认知和外延的理性意义,作为语序、强调手段的主题意义和表达说话人态度的情感意义之外,Leech还区分了和语言运用社会环境有关的社会意义,以及与其它语言成分共现时所产生的内涵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这些意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翻译中很难把握,通常是造成超译或欠译的原因,如成语“望子成龙”,一般意译成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但汉语中“龙”的意义就没有充分表达出来。因为龙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两种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象征着吉祥,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龙马精神”、“龙凤呈祥”、“乘龙快婿”、“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通常代表邪恶。因此在这里,我们没法将这个“龙”转译成dragon,造成反映意义的欠译。

又如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但其实这里汉语中的“天”和英文中的“God”是不能等同的:“天”指中国人信奉的天神,有时候又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泛指万物的主宰者,并不指哪一个具体的神仙;而“God”是基督教中的上帝――世界唯一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和“天”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译文“Man proposes,God disposes.”里,一方面丢掉了中文“天”的含义,造成欠译,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西方基督教文明里God的内涵,造成超译。

“世外桃源”(Shangri-la)也是如此,Shangri-la一词源出James Holton小说Lost Horizon中假想的喜马拉雅山山谷名,那是一个偏僻怡人的理想乐园;而“世外桃源”则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与世隔绝、不受战祸的安乐美好之地。因此将“世外桃源”翻译成Shangri-la,造成其源语内涵意义欠译的同时,也导致译语内涵意义的超译。

再如成语“红运当头”(have a spate of good luck),中华民族崇尚红色,用红色象征喜庆、欢乐和吉祥。因此,包含“红”字的词语一般都有繁荣昌盛、受欢迎之意,如“红得发紫”、“红极一时”、“红光满面”等,而英文red却不具备此意,所以在翻译时也只好采取意译的方式,形成欠译。

另外还有许多其它的例子如“鱼米之乡”(a land of milk and honey)、“未雨绸缪”(cast an anchor to windward)、“害群之马”(black sheep)、“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somebody’s eye)、“守口如瓶”(as close as an oyster)、“繁文缛节”(red tape)等,都由于词语内涵意义、社会意义、反映意义或搭配意义的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超译与欠译。

2.文化背景的超译和欠译

英国人类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集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其在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是一个包含广泛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自身独特的文化渊源,尤其是汉语成语,要想在翻译时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实地、恰到好处地传译出来,绝非易事,欠额或超额翻译在所难免。

比如成语“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说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同村的丑女人东施看见了,觉得姿态很美,也学着她的样子,却丑得可怕。所以“东施效颦”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因此,不管是将其意译成imitate awkwardly,还是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杨宪益译),无疑都会要么丢失原文背后的文化典故,要么使译文晦涩难懂。而如果采取地道的英文表达法,将其全部道来:Zhu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 Shi’s ugly neighbor,whose endeavors to imitate the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David Hawkes译),则又如讲述一段故事,损坏了“东施效颦”作为汉语四字成语的结构特点和概括力,是典型的欠额翻译。

“名落孙山”(fall behind Sun Shan――fail in an exam or a competition)也是如此,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范公《过庭录》:宋朝孙山考了末一名回家,有人向他打听自己儿子考中没有,孙山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婉言应考不中。fall behind Sun Shan――fail in an exam or a competition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式,但在源语的风格、文化背景和民族色彩方面都有所欠缺。一些包含有典故的成语如“三顾茅庐”(make three calls at the thatched cottage――repeatedly request sb.to take up a responsible post);“叶公好龙”(Lord Ye professed to love dragons;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退避三舍”(give way to sb.to avoid a conflict);“请君入瓮”(make a person suffer from his own scheme),“愚公移山”(the determination to win victory and the courage to surmount every difficulty);“塞翁失马,焉知非福”(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邯郸学步(learn the Handan walk――lose the ability one already has in trying to acquire a new trick; attempt to walk like a swan)等,它们都存在同样的欠额翻译情况。

还有一些成语采取归化的译法,就是以译入语的文化为归宿,尽量依照译入语的文化习惯来处理汉语成语的翻译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比如“致命要害”(Achilles’ heel),“画蛇添足”(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说曹操,曹操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足智多谋”(as wise as Solomon),“不辞而别”(take a French leave)等都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其优点在于以英文中现成的形象和比喻来转达汉语成语中相同或相似的喻义,通顺简练易懂,但它们都存在欠额与超额同时并存的现象:欠缺的是源语的文化背景,超出的是译入语的文化背景。

三、结语

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的汉语成语恰到好处地翻译为英语绝非易事,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欠译或超译现象。综上所述,为了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传达成语及词汇本身概念之外各种不同的联想意义,译者首先应充分理解成语的内涵,尤其是文化内涵,其次通过大量翻译练习和实践,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根据不同情境、具体的上下文及读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再现原文的风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原文的忠实,同时也增强译文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杰弗里・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中国社会研究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