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找·欣赏·创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翻阅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一篇篇鲜活的文章字字珠玑。有的情感浓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的饱含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有的词句华丽“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含蓄隽永“此时无声胜有声” ……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去寻找作者之构思美、词句美、性情美,我想,学生的语文审美意识定会不断提高。
一、寻找发现语文之美
我在教六年级课文《草虫的村落》一文时,先让学生细读文章的第一句“这次,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划出写得优美的词语“静谧”,接下来让学生在文中去寻找那份宁静之美,去感受那份静谧之美,从字里行间去游赏那份都市之外的幽静之美。
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读懂课文,然后让学生扮导游,寻找并创造运用课本里的好词佳句来介绍桂林的山水,学生们兴味盎然。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导游。瞧,漓江的水多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多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多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请大家保护好漓江,别乱扔果皮呀,纸屑呀,否则,漓江就没有如此之静、清、美了。”一生如是说。课本的语言悄然变成了口头语,听起来是那么熟悉,悦耳。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如此,文本亦然。
二、欣赏诵读语文之美
朱自清先生说过:“诵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在于把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诵读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读出情趣,达到忘我的境界。语文是一首悠悠的小令,没有朗朗的诵读之声,学生的记忆仓库只会是一片空白。
在执教《荷花》一文时,我让学生先理解“冒”字的逼真,然后引导学生读原文,读出荷花冒出来之灵动。学生读得如醉如痴,读得小脸通红、小眼发亮。
现行十一册语文课本中第一组课文“走进大自然”,课文语言清新典雅,行文流畅如水。
学习《山中访友》,我省去了过多的分析,先组织学生去附近的一处郊野秋游,然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山中之美,欣赏文本之美,让学生熟读成诵。
《忆江南》是白居易晚年的一首佳作,我在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这首词后,指导学生诵读出不同的情感——
当白居易回首过去的时光匆匆时,“江南好”中的“好”要读出惋惜之情;当白居易回首过去感到问心无愧时,“江南好”中的“好”要读出豪迈之气。
当学生读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时,我引导学生用反复的方法反复吟咏。“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渐入佳境 。
三、借鉴创造语文之美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茅盾先生说过:“摹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摹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小学正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利用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大胆摹仿,是学习语言规范语言的最好阶段,将为他们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我在执教小学语文《穷人》一文时,引导学生熟读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回家后的心理活动部分,然后进行借鉴仿写一次考试失败后或迟到后的心理活动。
让我们分别来看一段原文和一段学生的习作片断描写。
原文: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学生习作片断:“我站在走廊上,我的心跳得很厉害,我忐忑不安地想:老师发现我迟到了,她会说什么呢,就快毕业考试了,可我还迟到,这是闹着玩的吗?可这也不能全怪我呀,昨晚的作业似乎比平时多了很多,我可是快十一点才睡的。总是听新闻说给我们减负,可作业的负担是越来越‘富’……可别人为什么不迟到?是我自己活该,我自作自受……”
对比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言之有据,下笔成文。显然这是课文精彩处的“润物无声”。
上个学期,在教了《少年闰土》之后,我让学生反复吟诵文中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仿写同班一学生的外貌,不写出其名字,写完后让大家来猜猜是谁,结果,学生兴味盎然。
由此看来,寻找发现语文之美是基石,欣赏诵读语文之美是过程,借签创造语文之美是学习语文结下的芬芳的果实。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石碣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