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荷塘月色》引用古诗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荷塘月色》引用古诗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采莲赋》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课传统名篇。散文思路清晰,文笔优美细腻,情感含蓄蕴藉,一直备受师生的喜爱。然而大多数人只关注文中的景物描写,忽略了其他细节,尤其是结尾两处“一赋一曲”古诗的引用。而且曾有一个时期,还删去了《采莲赋》。这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两首古诗的作用是什么?删去其中的一首可不可以?等等。本文就此谈一点看法。

从结构上看,“一赋一曲”是散文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散文中引用古诗很常见,它能使文章平添一番古雅空灵之美。《荷》文则不仅如此,而且两首古诗在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全文的思路上看,散文以描写荷塘月色为中心,先写去荷塘的原因,次写荷塘路上所思,再写荷塘赏月,最后写离荷塘回家。两首古诗恰是文章最后一部分的内容,没了它文章就不完整了。此外,这段文字也是与前文写在去荷塘路上的那段内心独白遥相呼应,情感上也是一以贯之的。

从情感的落脚点看,“一赋一曲”强化了作者苦闷的心理。作者因“心里颇不宁静”而起游荷塘之意。“不宁静”就是烦躁,这是针对他对现实的不满而言的。现实的不如意来自多方面,有时代的大因素,众所周知的那个动荡时代造成知识分子的苦闷。也有个人的因素,家庭的,比如他在散文《儿女》中所写的;工作的,据有关资料介绍,作者当时在清华教书,也常常因学生不认真听课而苦恼。

第三段的独白袒露了作者这一时期的真实心态。“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言外之意是别的天地都不是我的,我多么希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那意思是在平时不该想的要想,该想的不能想;有些事情一定要做,即使不想做;有些话一定要说,即使不想说。“我”真是个不自由的人啊!

作者是来荷塘寻“静”的,即使片刻也好。漫步荷塘小路,荷塘的美景使“我”的烦燥得以消解。然而树上的蝉、水里的蛙偏偏不作美,又把作者拉回到尘世中来。一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分明告诉读者他的苦闷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他又回到了“平常的自己”。怎么办呢?如果说,清华园是现实的荷塘,那么两首古诗展现的就是虚拟的荷塘。在现实的荷塘超脱不了,作者就去虚拟的荷塘。看到“它们”“热闹”,好不自在,“我”自然也就想起了古代采莲的热闹场面。所以“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实际上一点儿也不“忽然”。

其实作者何尝不喜欢热闹?那是自由自在的热闹,是和平时代的热闹。《采莲赋》再现了家乡远古的旧俗。那里有天真和浪漫,有热闹和自由,有人性自由自在成长的空间。想爱就爱,简单、率真而淳朴。“我”爱热闹,爱群居,爱自由,自然喜欢《采莲赋》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想起《采莲赋》是作者向往国家和平、家庭和美、工作和顺这一生活理想的写照。

读到此,我们仿佛感到作者边走边吟、沉湎其中的愉悦心情。然而一折:“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我”又从虚拟回到现实,从热闹的远古回到了宁静的荷塘。

《采莲赋》写夏,《西洲曲》写秋;《采莲赋》乐,《西洲曲》悲。我认为,《西洲曲》更深入了一层,把作者思念江南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因为《西洲曲》的主旨是思念。它如一支梵婀玲的名曲,幽婉地倾诉着一位佳人的绵绵情思。“曲”的意境正与这满月的夜晚相吻合,“爱冷静,爱独处”的“我”此时就渴求这样一种境界。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我”是希望那位苦苦思念的采莲女子出现吗?是希望那江南的小桥流水出现吗?似乎那个采莲的女子就是“我”,“我”思念的“心上人”就是江南,那才是“我”真正向往的心灵的栖息地。

然而,水木清华毕竟不是烟雨江南,路也已走到尽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还是回到了现实。综观全文,以“心里颇不宁静”起,又以“心里颇不宁静”终。整篇文章就是呈现“我”排遣心情苦闷的一段心灵历程。“一赋一曲”在抒写作者的情感方面与荷塘之景堪称同等重要。总之,两首古诗通过写采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思念和向往,但它们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同的。

从情感的变化看,“一赋一曲”蕴涵了作者直面人生的理念。以前我们一直说,文章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从荷塘美景中可见,淡淡的哀愁是怎样表现的?我认为主要是通过一赋一曲反映出来的。采莲是快乐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莲花”虽然“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虽向往之,然不能至,便也作罢。作者的心情不是阴云浓重,他的苦闷只是淡淡的。人嘛,生活在世,难免遇到烦恼,但还是要直面它。既然已经在荷塘得到了片刻安宁,也就够了。有苦有乐方人生本色,关键是怎么看待的问题。作者的另一篇散文《儿女》,先写对儿女的烦,后写对他们的爱和自己的悔,不就是一个明证吗?“淡淡的哀愁”恰恰表明作者不悲观人生,骨子里有直面人生的理念。明知不可而为之,这是知识分子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一赋一曲”蕴含着乐、蕴含着忧、蕴含着迷惘和些许的达观。

顺便说一句,朱自清很讲究词语的运用。他说:“我做到一件事,就是不放松文字。”“我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就本文而言,从词语的衔接上看,上文“热闹是它们的”,下文“这是一个热闹的季节”,这就把前文的现实和后文的联想衔接起来了。而两首古诗之间用“于是”相连,过渡也极为自然。

【作者单位:内蒙古扎赉特旗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