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师应如何处理家长表示的“心意”?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师应如何处理家长表示的“心意”?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幼儿园里,教师教育孩子是本职工作,可是有些家长老师对自己孩子更多的关照,会给教师红包,这时老师应该怎么样处理此事?

其实,我也有着和你相同的坚持就是认为教育孩子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有时,我在幼儿园也会遇到家长送红包的情况,其实家长送红包也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爱护,希望老师能像自己一样爱孩子、照顾好孩子。这时作为老师,我们会对家长的行为表示体谅,同时也会坚决地婉拒,告诉他这是老师应该做的,告诉他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老师对他的观察、照顾,也委婉地向他表明:

“对于每一个孩子老师都是同等的关心和爱护,请不要担心,如果这样,老师会很为难……”等等来拒绝家长送红包的行为。当然,我认为解决家长疑虑最重要的一点不是拒绝而应该是:在日常的工作中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孩子,并通过多种方式让每位一家长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我想,当我们做到这些时,他们的疑虑也会自然而然的消除。

区域空间有限应如何投放适合的材料?

在进行教研活动时,有些人认为区域活动要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根据孩子的兴趣、种类少而精;有些认为材料越多越好,成品、半成品的都可以,便于孩子们取用,便于不同能力差异的孩子们操作。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对,但是区域空间有限,到底应该如何取舍?

孩子们是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认知与发展的,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空间和区域环境、投放能与孩子充分互动的游戏材料对于孩子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区域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空间环境的创设和活动区的设置(设置方式、种类、个数)都应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满足幼儿兴趣和身心发展的需要,科学布局、合理结构。

第一,在区域空间的创设上,首先应设置区隔式空间,可分为主题固定的装扮区(适合托小班幼儿)、内容不固定的游戏区和四周区隔,既能满足幼儿集体游戏和学习的需要,也能同时满足四周区域活动的需要,还应注意动静尽量分开,避免出现死角;其次,活动区种类和个数的设置上也是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托小班孩子适合创设2~3个适合该年龄段孩子发展需要的活动区,如“生活区”、“玩具分享区”、“情感体验区”(娃娃家);而中、大班孩子则分别适合创设4~5个、6个以上不同的规则游戏区(益智区、积木区、美工区等)和角色游戏区(医院、商场、美发店、图书馆等),每个区域适合5~7人玩耍;再次,还应注意各个区域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和适宜性,如图书区应创设在光线较为充足的靠窗处,美工角考虑放在靠近软墙的空间,可以把幼儿作品直接展示在墙上,同时还应距离水源近一些,便于幼儿画水粉画时的清洗。除了利用教学空间,还可以利用角落、走廊、过道、转角等一些非教学空间。如:走廊可以开设表演区,一是因为可以不干扰其他区域的活动,二是因为走廊的形状很像T形台,还可利用地面(游戏:跳数字房)、墙面粘贴数字卡等创设数学区。

第二,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上,首先还是应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阶段发展目标,如小班的益智区,为了让孩子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征,学习分辨红黄蓝绿等常见颜色,教师提供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的纽扣,让幼儿学习按颜色或形状分类扣成一串。在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既达到了训练小肌肉动作的目标,也积累了有关图形、色彩的感性经验;其次是结构性,既要有结构性比较高的成品,也要有低结构的半成品或原材料,任幼儿自由选择和探索;然后是层次性,区角活动中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必须有不同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努力为每一个幼儿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最后是多样化,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个性特征乃至性别特征的不同,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时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因此,教师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来选择,即一个目标多种操作材料,既让幼儿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了操作材料,又为不同经验、学习方式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

如何回答孩子们五花八门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好问,有时候提出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也回答不出。以前遏到这样的情况,有时我让幼儿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有时我会当场和幼儿一起查找资料。但我觉得经常这样的话,老师在幼儿心中的威信就会大大减弱,除了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外,面对幼儿们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幼儿是天生的探究者,好奇好问是孩子本真的表现,也是孩子思维与心智发展的明显表征。而一切探究的出发点都源于问题,孩子是通过问题学习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终获得孩子的自主发展。

面对孩子们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教师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不能老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压制孩子思维和发展的过程,而应在充分摆正自身角色和定位的基础上,在启发和引导的过程中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当孩子提出连老师都不能作答的问题时,充分证明了孩子在认识和探索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在积极地思考和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真诚对待。当孩子提出的某个问题教师不能作出正确的解答时,切不可不懂装懂,信口开河,忽悠孩子。而应该去查阅有关资料或“不耻下问”,向别人请教,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解答了孩子提出的问题,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质,更有利于指导孩子的学习。

第二,要学会等待。孩子问题的提出只是提供了活动发展的契机,而不是活动的全部,所以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探索,去尝试解答心中的疑问。因为探索结果的成功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幼儿敢于大胆提问、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探索问题的精神。

第三,要充分信任。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首先应鼓励和肯定孩子,相信在大家一起寻找的过程中会找到满意的答案。孩子们有了探索的动力源之后自然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倍。只有找到了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找到适合幼儿探索的契机,只有充分相信孩子,才能有效的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

第四,做好家园沟通。面对孩子的问题,有时我们并不直接告知其答案,而是要求孩子和家长共同寻求答案,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更深层次的了解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惑,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了解、对教师工作的了解,更便于家园沟通与合作。

第五,要容易理解。面对孩子的提问,应依据孩子的智力发展、以其能理解的方式给予回答,但也不应过于夸大其辞、扭曲答案的客观事实。当然,如果能够灵巧地广泛回答,就能够引发孩子的好奇心。这也是回答方式的秘诀之一。

提问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我园一位教师提出:开放性、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思考的提问才是有价值的提问。过去提问形式比较单一传统,语言活动传统的模式是幼儿听完故事后,教师的提问总是:谁?在哪里?干什么?而现在我们比较注重提问的开放性。那么是不是注重了问题的开放性,就再也不用“老三问”了呢?

心理学家对提问的类型进行过种种思索。早期的观点把提问分成两大系统:“开放与封闭”和“记忆与思考”。开放性问题允许有广泛的反应范围,不仅包括认知的要求,还包括情感的表现、移情作用、态度和价值;封闭性的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最佳的答案,它要求学生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选择反应。记忆性问题需要学生回忆已有的信息,它是教师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提问类型,相反,思考性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信息去创造新的信息。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的语言活动模式中的“老三问”属于封闭性问题、记忆性问题。其实,我认为,不管是开放式、思考式问题,还是封闭式、记忆式问题,它们都各有其价值。传统的“老三问”对孩子的倾听习惯、理解故事的基本结构和要素是有帮助的,也有利于孩子学习有条理地叙述一件事;而开放性、思考性的问题则能引发幼儿主动积极的思考。在教学中选择何种提问方式,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应该根据教育场景需要,围绕目标与幼儿生活经验进行有效提问,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和模式。我想,大家之所以更倡导后者,是因为以前开放式的问题提得太少了,需要提倡。

借用冯晓霞教授的话: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不是“一个阶级另一个阶级的革命,它只能是一种改良,完善。不存在某种东西必须彻底砸烂抛弃的问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长补短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勇气,比方说不害怕怕生人,敢于和别人交往?一般来说,怯于表现的孩子面对众多目光只是觉得不安,并非讨厌赞美和掌声,您只要看看他们投向同伴的目光就知道了。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扩大孩子接触面,让孩子经常面对陌生的人与环境,逐渐减轻不安心理。闲暇时,带孩子和邻居聊上几句,帮孩子与同龄朋友一起玩耍,建立友谊;购物时甚至可以让孩子帮忙付钱;经常到同事、亲戚家串门;节假日,一家三口背上行囊去旅游,让孩子置身于川流不息的游客潮中……随着见识的增长,孩子面对别人的目光时,便会多几分坦然。

孩子怯于表现的原因还可能是缺乏自信,担心无法获得赞赏。因此,找出孩子的特长并由此树立信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通过唱歌、跳舞、数数、背诵古诗、讲故事、画画、模仿等形式挖掘和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先创造机会让他在家人和幼儿园同伴的面前展示,加以热情鼓励,树立信心。当孩子为得到赞赏兴奋不已时,家长可以趁机说:“宝宝唱得这么好,小朋友们肯定喜欢听!”“你是我们班一只百灵鸟呢,明天再给我们唱歌!”有了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如果再加上外人广泛的认可,孩子的自信心会得到强化。

在此过程中,最忌讳的是家长缺乏耐心。当别家孩子又唱又跳,聪明伶俐似小明星时,看到自家孩子畏缩地躲在一旁,难免恨铁不成钢。“没出息的东西,见不得人……”之类的话便脱口而出,也许家长很快能恢复理性,认识到对孩子发脾气是不对的。

可对孩子来说,所造成的伤害又岂是家长几句宽慰的话能轻易抚平。当孩子与自己做斗争时,家长的鼓励就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推动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让孩子走出家和班级,提供更多机会和陌生人交往,如开展签名比赛、文明小天使、三八节送花给阿姨和奶奶等,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敢于与人交流的勇气。

当孩子通过自我表现获得赞美、体会到被肯定的喜悦时,自信心便会随之增强;而自信心的增强,反过来又会促使孩子勇于表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