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假如我是晋武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假如我是晋武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假如我是晋武帝司马炎,那么,亡蜀降臣李密的《陈情表》就是写给朕的“请辞”奏章。向朕“陈情”“请辞”,活腻了吗?

公元263年,朕的父亲司马昭帮着曹魏灭蜀;公元265年,朕废掉魏元帝曹奂,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晋。为笼络西蜀人士,显示我朝宽厚之胸怀,维持新的君臣关系和社会的安定秩序。朕下令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我朝“太守臣逵”和“刺史臣荣”分别推举他为孝廉和秀才,但这个李密自视清高,一一回绝。公元267年,朕特地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而这个李密竟然以表“请辞”,连朕的征召都敢“请辞”!是可忍,孰不可忍?不如下令以抗旨不遵罪杀了这个不识时务的伪朝遗老。且慢,看看这个“表”“陈”的是什么“情”,再杀之不迟!

这个李密,文采真的不错啊!开篇即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概括了他的坎坷命运。然后又讲述他幼年时期丧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的成长经历;父亲死了,固然痛苦,然而他“行年四岁”,“舅舅”又“夺母志”,这个李密,原来是靠祖母“躬亲扶养”长大的,确实是“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的。难道他就没有什么亲门近支来帮衬一把?哟,还真的没有呢:“既无叔伯,终鲜兄弟”,且“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养育他的祖母又“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确实不易啊!这样说来,朕倒是要考虑一下了,不能因为逼他做官而让朕背上“只许尽忠,不许尽孝”的骂名。

第二段中的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句,听起来还挺顺耳,本朝就是“圣朝”嘛。不过,太守之“察”和刺史之“举”,你李密推辞也就罢了,连朕任命你李密做“郎中”和“洗马”的诏书也要请辞,莫非你“身在晋朝,心系伪蜀”不成么?除了下诏书,朕还让“郡县”和“州司”的地方官多次“临门”“逼迫”,你李密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来搪塞朕。你李密一点“狼狈”都受不了,朕堂堂圣朝大皇帝的颜面何在?不过,他的“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句说明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嗯,对我朝还算忠心。特别是“臣欲奉诏奔驰”中的“奔驰”二字表明他还是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朕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嗯,此情亦可理解。

朕再看看下面的内容。“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说得好,说明他还是理解朕的意思的嘛;“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说明我朝褒扬孝行的态度坚决,措置得当;“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也说明他对我朝有感恩戴德之心。不错,但他李密是不是想保持所谓的蜀汉名节呢?他的人生态度和从政态度又如何呢?“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李密莫非另有所图?朕不能被他忽悠了。“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好一个“伪朝”,原来他也知道他原来出仕的蜀汉是伪朝啊,这就对了,只有我大晋朝才是皇位正统!下面这句“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好啊!只要你李密“图宦达”,就不会“矜名节”了,读书人都是这德性,朕要的就是这个。哈,“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说明他没有非分之想。既不保伪朝名节,又不为我圣朝之官,也没有什么非分之想,他为了什么?噢!原因在这里呢:“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是啊,李密“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刘氏无李密,“无以终余年”,朕强调“以孝治天下”,如果不让李密尽孝,朕如何向天下交代?嗯,让他辞官回去尽孝,这也是以身说法、言传身教嘛,比朕的诏书或政策更有说服力呢。

怎么,后面还有内容?“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李密四十四岁,正值中年,风华正茂,报国日多;他祖母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说得有道理啊。嗯,放他回去,一可以成全李密并以此作为本朝“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二可以达到李密出仕我朝、为我朝所用的目的,三还可以体现朕体恤下属的宽洪大量,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个保证好,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又大大进了几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对朕的忠爱、尊崇、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朕确实应该成全他啊。“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来人!“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古文观止》)。

练习

阅读下面的表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后出师表

蜀汉・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分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1.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年)。此表作于蜀汉第一次北伐曹魏政权失败之后,蜀汉大臣对再次出征北伐颇有异议。作者于是给后主刘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表文。试划分段落,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2. 根据第1题的段意,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 如果你是后主刘禅,你会同意作者北伐吗?

参考答案

1. 全文共分四个段落。第一段是第1节。强调再次北伐的原因在于受托讨贼,旗帜鲜明地把北伐摆在国家大政的首位,为出师正名,并且分析了敌强我弱的战略形势,指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攻为守。

第二段是第2节。剖析了自己的耿耿忠心,陈述自己先安定南方再举兵北伐的战略思想,并分析了曹魏疲于奔命的有利形势,指出此时正是出师北伐的大好时机。

第三段是第3~8节。针对蜀汉内部对北伐的疑虑提出作者的“六未解”,实际上是批驳了种种错误认识,强调北伐势在必行。

第四段是第9节。说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并表达作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2. 本表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分析当时敌我形势,针对当时朝廷内部反对北伐的意见,用六个“未解”驳倒众议,独抒己见。指出北伐讨贼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3. 如果我是后主刘禅,我会同意作者北伐的。因为北伐不仅是为了实现先帝的遗愿,更是为了蜀汉政权的生死存亡。而且,表文情真辞切,忠贞壮烈之气毕现,激励人心,我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