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白居易的三首诗看唐代筝乐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白居易的三首诗看唐代筝乐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白居易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大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创作了上千首影响深远的诗歌。在这个伟大的诗人笔下,书写了许多与筝相关的诗歌。并且每一首都是用他自己的人生阅历与心情去谱写的。这与他本身的音乐爱好和对筝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密切相关。下面笔者通过剖析他的三首经典筝诗,来解读筝乐艺术在唐朝大繁荣时代的发展和辉煌。

【关键词】筝;诗歌;白居易

诗歌与筝乐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秦朝,古筝已经发展为诗歌伴奏的重要乐器。当时很受老百姓喜爱,秦筝也广为流传。后来发展到魏晋时期,诗歌与筝乐也大力发展,不仅文人们吟之弹之,连曹丕也为了纪念他的父亲而边弹筝边唱《长歌行》。可见古筝成为诗词伴奏的乐器,地位更加重要。其后,唐朝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学与音乐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在这个繁荣盛世,注定诗歌与筝乐会出现空前的完美结合。

一、创作的背景

白居易是唐代的著名诗人、音乐评论家与筝乐研究者。他创作了两千八百多首诗歌,与音乐有关的诗就有约三百三十首,其中筝诗就占了近二十首。白居易与筝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笔带过,而是对古筝有深厚的热爱与深刻的了解。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人生每个时间段都曾创作过有关古筝的诗歌。白居易是一个现实派的作家,他生活在唐代由盛入衰的时期,同时自己又有着贬官的经历,在这些变迁中,他体会到了常人难以体验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也正是这样,他喜爱上了古筝这样略带伤感音质的乐器。

在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唐代,文化艺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古筝也不例外。白居易的《废琴》中曾说到“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古筝成为当时常见乐器的程度可见一斑,不仅老少皆宜、雅俗共赏,而且在材质、技法以及社会功用等各个方面都日趋成熟。这样的历史氛围与环境背景熏陶与感染下,白居易这位伟大的诗人创作出不少与筝有关的佳作。

二、白居易三首诗的研究与探讨

下面本人从三首唐诗中来看看古代筝乐艺术以及本人对其的思考。每首诗都是有其特点的,读完白居易的筝诗后,本人觉得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说明。

(一)从古筝艺术的发展水平

首先来分析一下白居易的《筝》: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楚艳为门阀,秦声是女工。甲明银得勒,柱触玉玲珑。猿苦啼嫌月,莺娇语泥风。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赵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霜佩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倚丽精神定,矜能意态融。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灯下青春夜,樽前白首翁。且听应得在,老耳未多聋。

诗的前三句通过描写弹奏古筝的女人的外貌美,引申出这个弹筝人是乐技的身份。接下来三句描写弹筝人优美的动作与美妙的筝声,低时犹如猿啼,高时宛若莺叫,情感与筝声完美融合。把弹筝的明朗、轻快表达得生动鲜活。后来紧接着把筝与瑟、胡琴作比较。琴声清淡不显闹腾。通过比喻的手法来写出慢快节奏的不同感觉。后面两句都是描写筝声的感觉。筝声清脆时犹如玉佩相碰,清澈的犹如泉水叮咚的声音,有时又犹如千颗珍珠拍碎的声音,在乐曲结束时一声而止。最后三句是写弹奏结束的余味,弹筝人弹完之后并没有马上离开,仍有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意,让作者婉转悱恻不免动情,联想到自己的悠悠哀愁。

从筝乐的发展角度来看,这首诗说明古筝在当时的弹奏技术已经比较高超。虽然都运用比喻的文学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美感,但这足以证明筝乐已经能把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已经接近如今我们弹奏的声音效果。所以,现在古筝之所以能发展成家喻户晓的喜爱乐器,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从古代时期就慢慢发展而来的。在唐代古筝的技巧与音色能被诗人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与当时筝艺术的发展水平和诗人的文学音乐造诣是分不开的。可见在唐代,文学与筝乐艺术已经很自然的融合到一起。《筝》不愧是古代咏筝诗的代表之作。

(二)从古筝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白居易的《夜筝》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筝艺术的感情之深,可谓白居易的经典之作,丝毫不亚于《琵琶亭》。一个明,一个暗的写出琴声深刻的美的内涵。“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紫袖是乐技的穿着,红弦形容筝的优美别致的样子,明月中是为夜晚的一种美好的景色渲染氛围。次句描写弹筝人似旁若无人,专注凝神弹筝。“暗低容”虽然不像琵琶亭里的琵琶女有很多的外貌的描写。但是三个简单的字引发人们的猜想臆测,极富意境。最有名的莫过于最后两句,“弦凝”指弹奏的一种状态,“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的一种变化。声停不意味着一种沉寂的感觉,而是有一种深情的感觉在里面。虽然《夜筝》与《琵琶亭》都是表达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刻含义。但两首的写作方法不一样,后者在声音上着重描写,而《夜筝》只是附带略过,虽然写的是一刻的感觉,但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意味深长,可与琵琶亭相媲美。在当时,筝与琵琶一样,都是雅俗共赏的乐器。这与筝的演奏风格和所表达情绪相联系,表达了一种委婉、哀愁、表述秋思的情感。文人通过吟诗来抒发对筝的喜爱,用筝来抒发自己的满腔情怀。白居易再一次把文学与筝乐艺术联系在一起。

(三)筝人合一

白居易在他八十六岁写了最后一篇筝诗,《夜筝中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这首诗描述了夜晚与弹筝者寄寓的哀愁思绪,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古筝发展到那时,形成十三弦的形制,筝有独奏、伴奏、弹唱等形式。但是白居易在晚年诗中表现出对独奏的喜爱之情。白居易本身就是一个善筝的大诗人,甚至对筝的情感已经达到近乎痴迷的程度。

三、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

从诗的发展角度上看,这三首诗都是大诗人白居易的经典之作,从文笔和写作手法上,不管是五言还七言,一字一句运用得形象生动,恰到好处。特别是在筝声的描写上,惟妙惟肖。从古筝的发展角度上看,这三首也代表着唐朝一个古筝发展的新高度。筝在唐代谓之秦筝,发展到十三弦制,产生了金筝、银筝等雕刻工艺,还有带甲弹奏等多种指法。弹奏场合也愈发广泛,例如宫廷、市集和家中。表演形成多种多样,有伴奏、独奏、弹唱等。

弹筝人,不仅是乐技,还有寻常百姓。弹筝技巧也到达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快慢高低都能演奏好,由此可见弹筝艺术成熟程度。再到演奏的风格,由此多在夜晚弹奏,尽表思念哀愁之情,深刻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了解这么多,给我们广大的习筝者有何启示呢?第一,让我们了解了古筝的发展历史,对把握古筝整体构造下,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第二,对古筝学习的乐曲,不仅在技巧表达上更加娴熟,在情感表达上也更加深刻,毕竟了解乐曲的内涵才能更好的表达乐曲。第三,通过赏析这些诗句,使我们欣赏乐曲时准确地把握情感体验,重视情和社会生活在音乐中的影响。这需要我们身临其境,换位思考,提高多方面音乐艺术素养,才能更好欣赏音乐和演奏音乐。

【参考文献】

[1]褚宾杰.白居易诗歌赏析集[M].巴蜀书社,1986.

[2]全唐诗》[M].中华出版社,1960.

[3]袁静芳.民族乐器[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4]舒顺萍.论白居易与筝的情缘[J].艺术教育学,2012(4).

[5]桂加国,黄玲.白居易的诗歌及其音乐[J].文学教育,2011(9).

[6]谢晓滨,姚品文.古代筝乐的文化属性[M].人民音乐,2002(10).

[7]汤米扫.从唐诗咏筝中看唐筝[J].民族民间音乐,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