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电子文件对现有档案管理的影响及相应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子文件给传统档案管理提出的挑战电子文件的出现,必然对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管理体制和技术环境等方面均产生重大影响。如归档、收集、保管、鉴定、著录、标引等均不等于传统做法。近年来,随着办公自动化(OA)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科技生产活动的记录(图、文、声、像)越来越多地采用电子文件形式。而且,随着计算机发展以及应用的普及,以纸为现行文件主导介质让位于电子文件形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电子文件的产生,又对档案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文件难以确认其原始性与真实性。传统文件原始性与真实性确定的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容与原始载体的结合来确定,另一是通过文件的固定结构与格式来确定。而电子文件内容与载体经常发生结合形式的变化,对其拷贝后的复制件与原件完全一致;另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更新换代,必须将原文件在新的软件中转换格式,以保证其可读性。这样一来,“原件”的概念变得难以定义。另外,从电子文件的物质结构上看,并非一目了然,通常也不被用户所完全了解,而当人们把文件向另一种设备转移,也就是能“阅读”和认识物质结构的电脑,电子文件的物质结构对用户无任何价值,文件不依靠任何特殊的存放载体。因此,电子文件的物质结构显然不能像传统文件那样,成为文件原始性、真实性的重要标准了。从这种意义上讲,“原件”概念的丧失,也是电子文件读写方式发生变化的必然。
2.电子文件的证据性难以保证。对纸质文件来说,内容的原始性是附着在形式的原始性上,借助形式的原始性来证明和确认内容的原始性。原始性体现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原件成为集两种原始性于一身的统一体。电子文件的内容与形式是相对独立的,不仅内容易于修改,而且失去固定形式。因此,若电子文件要成为证据,须受到更多的审查,因为缺乏对这类标准及这类技术的有效使用方法。同时在电子文件的证据性、管理制度、管理技术与方法、管理设备、通讯设备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国对证据性价值或内在价值(指文件原件所持有的某种物质材料特征能够带来的价值)的电子文件,普遍做法是采取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同时服役”办法,即在保持电子文件的同时,把电子文件以硬拷贝输出形成纸质文件。
3.电子文件信息容易失真,而且由于没有“原本”或原本无法读出,其失真程度难以核对。其一是人为破坏导致电子文件内容失真。有在编辑软件中设置“逻辑炸弹”,导致系统运行对参数变化而改变信息的准确性;有“黑客”善意或恶意地攻击计算机系统,修改甚至毁坏信息;其二是由于电子文件的载体和读写技术的不稳定性造成信息失真。一般说来,磁盘的寿命是3 ~5年,光盘也不超20~30年。载体材料的氧化和变质、磁场的影响,很容易抹去载体上存储的数据。由于电子文件的载体对硬件和软件的依赖性很强,当读出设备或软件早己更新多次,载体中的信息可能永远无法读出。即使定期对载体进行数字格式转换,使它永不过时,但是格式转换是丢失数据作为代价的,这样将无法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4.电子文件可以被高速检索,它突破传统检索限制,给检索系统建立和检索方式带来新的问题。在纸质文件中,利用者能获取什么样的检索工具,以及最终通过这些检索工具能获取哪些文件,是靠管理者逐步授权的。如果在上一次查寻中,没有得到结果,会向管理者提出进一步查寻请求,从而扩大检索范围。而在电子文件中,借助计算机的高级运算能力和强大的逻辑判断能力,能够迅速、多方面地检索到所需信息,实现全文检索。由于电子文件的不可直读性,在检索过程中更需要有全面、准确的检索项,在电子文件著录标引中,除了《档案著录规则》中规定的外,还需要增加电子文件名的全称,盘带号以及描述文件的编排与内部结构“元数据”,描述文件形成和使用情况的“背景信息”等;同时将著录结果输入预告编好的数据库供检索之用。
对电子文件对传统档案管理的挑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
1.加强档案信息化的法制建设。日益增多的电子文件因其原始性和法律效应得不到法律认可,而很难被确认为电子档案。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远未达到而且永远无法达到无懈可击的地步,加密与解密技术以及病与防病毒始终是一对孪生姐妹。电子文件的复制、传递的高保真性,信息与载体的相分离性以及信息内容的易更改性,给电子文件归档和保管带来了纸质文件所没有的新课题。如何确立电子档案的法律地位,仅仅通过提高加密技术增强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国家档案局已经制定并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第二部分:光盘信息组织结构》。
2.坚持文档一体化原则。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由于电子文件的内容和形式是相对独立的,按照传统的档案工作模式,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有一段时间间隔,在这段时间内,任何对电子文件的恶意的或无意的删改,都会影响文件的真实性。由于电子文件的可变性特点,档案工作必须向前延伸到电子文件的管理,也就是由于事后管理变为适时管理,甚至是超前管理。
3.建立统一的电子文件的数据格式。根据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档案管理软件功能要求暂行规定》,对不同类型的档案数据,无论采用何种管理软件,要求尽量采用通用文件格式,文字型数据采用TXT、RT格式;扫描图像数据采用JPEG,TIFF格式;视频数据采用MPEG,AVl格式;音频数据采用MP3、WAV格式。确需采用专用(非通用)格式的,应能根据需要按要求实现与通用格式之间的转换。并对于归档电子文件的载体质量、规格、格式等作出统一规定,将带有归档标识的电子文件集中,制成归档数据集,拷贝至耐久载体上,至少一式两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必要时复制第三套,异地保存。对于加密电子文件,则应解密后再完成上述工作。
4.实行纸质和电子文件双套归档。目前大部分机关将电子文件转换成纸质文件归档保存,是因为在电子文件的证据性、管理制度、管理技术与方法、管理设备、通讯设备等方面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之前,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同时服役”的状况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在没有充分的技术保障、相关立法和科学的管理制度的条件下,档案人员不能轻易用电子文件取代纸质文件;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的归档也有其积极的意义,这样就形成了双套归档的局面。这是文件介质转换时期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不应看做不必要的重复。双套归档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需要分别建立两个管理系统,二者既有联系,又各有特点,这给各级档案管理部门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原则上电子档案的管理应纳入现行的档案管理体系,能够并轨的就实行并轨,比如,归档时间可基本相同,价值鉴定、著录标引实行统一操作等;不能并轨的就分别操作,如分别保管、分别利用等。(作者单位:黄河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