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发挥首都核心效应协调环渤海经济圈均衡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挥首都核心效应协调环渤海经济圈均衡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近日,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基地成立仪式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刘牧雨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就是其中之一。

核心高度

显然,无论发展京津冀都市圈还是环渤海经济圈都把首都北京放在其中,可见北京在这两大经济圈里要发挥的是双核心作用。

刘牧雨院长介绍说:“就首都而言,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基本找到了一条符合首都资源特点的经济发展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久文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最大城市。在加强区域合作的进程中,北京应该发挥中心城市的要素集散作用。北京是环渤海经济圈最重要的集散中心,是区域经济循环网络的重要空间节点。北京凭借其优越的交通和信息服务,成为大宗商品的交易地和进出区域货物的中转中心。因此,北京作为全国性的经济增长中心,在环渤海区域经济活动中有效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这是推进环渤海经济区域合作的重要途径。”

但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方面,还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比如,北京东北区域和西南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刘牧雨院长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矛盾也是北京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北京“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城市空间格局,一方面使得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压力,另一方面较小的城市空间架构限制了北京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

分工协作

“科学合理地确定环渤海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对于京津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京津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与区域合作的基础。”北京京师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戚本超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

众所周知,北京、天津这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互依互存的。然而,多年来京津各自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产业结构,两个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已不突出,在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存在趋同化的现象,影响了北京―天津这一国家级双核结构实现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应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据悉,早在2005年,北京和天津的发展规划中就明确了两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北京发展目标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主要担负经济职能,要在15年间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李小勇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北京和天津在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上较大的差异性,体现了两个城市不同的资源禀赋,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区域竞争日益加剧的过程中,北京与天津应根据新的定位,增强各自的主体功能,相互协作,运用两个特大城市的优势共同发展。”

他认为,经济的产业结构差异性为两市经济分工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京津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功能定位又为北京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北京经济发展和产业选择时要充分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发展的产业应该具有较好的收益率和经济效益,具有低耗能、环保节约的特性,并能够满足北京作为特大城市的就业需求,不断提高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协调发展

刘牧雨院长认为,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看,环渤海区域协调发展也是北京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因为环渤海地区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城市,应该在推动环渤海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与周边区域和城市进行科学分工,实现共赢发展,这既是涉及环渤海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关系到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课题。

据悉,2007年,环渤海五省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的GDP已经占到全国的26.09%。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弘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强化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处理好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解决好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矛盾,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应该抓住各自发展的契机,借鉴长三角发展经验,在形成全国统一市场进程中,按照优势互补、整体协调、合理分工与协同共进等原则,逐步建立起对外开放的区域性统一大市场。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周文夫认为:“建立区域性统一大市场,应该把握两个关键:第一,建设统一与开放的区域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于优化组合;第二,要注重市场体制、政策法规等软环境建设,统一协调,制定共同协议和市场规则,优化市场环境,实现商品与要素流动的真正畅通。”

■专家视点:加强产业集群建设

环渤海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之一,其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在继续增强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的带动作用的同时,培育并壮大环渤海等新崛起的经济增长极,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之所以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与一些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聚集区的先行先试和辐射带动有密切的联系。未来环渤海区域的发展也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内产业集群建设,优化整个区域产业空间布局。

首先,要编制区域产业规划,促进产业资源在各产业聚集区之间的优化配置。从环渤海整体区域考虑,统一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通过环渤海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主导产业、主要功能和聚集区的开发级别划定各类产业聚集区、明确各类产业聚集区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

总体上看,北京各类产业聚集区应强化商务,增强物流、现代制造基地和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功能;河北应加强发展重工化工业、生态和特色农业,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辽东和辽中地区要增强现代服务业功能,发展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制造业;山东半岛则应进一步发挥在海洋产业、装备制造、家电、轻纺等行业的比较优势。

重要的是,在建设产业集群过程中,环渤海区域各产业聚集区之间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各级政府应为区域内各高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产业聚集区的管理委员会以及园区企业搭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园区管理部门、园区内外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经验交流、信息沟通和问题研讨,增强各产业区域之间的了解,营造融洽的合作氛围,同时也为产学研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

(赵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