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课堂中动手实践探索真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课堂中动手实践探索真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动手操作应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给学生创造各种动手操作的平台,在实践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荷兰数学家莱登塔尔说过:“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施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就要让他们运用这些方法去实践探索,帮助其拓宽思维空间。例如,教学“认识分数的几分之几”时,为了巩固已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白纸,问学生:“它有多少种折法?”这时,学生兴趣盎然,人人动手、相互讨论,结果很快折出很多种不同的形状。通过这一实践,学生不但学会了折纸方法,而且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意义,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经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所学知识会理解的更加深刻。

在进行数学公式推导时,我一般先让学生动手实践,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方式,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数格子,数出三角形的面积;再用剪拼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新的平行四边形;然后观察,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拼的三角形的面积的关系;最后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正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操作后得出的体验性结论,既易于理解,又便于记忆。

二、加强操作,感知图形表象,在操作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单靠观察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会产生稳固的认识。动手操作是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其实是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合作的过程。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想象出几何图形形成现实空间、图形的表象,能准确地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使学生能进一步在大脑中留下空间图形的形象,从而建立与发展空间观念。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用小正方体积木让学生来练习拼合成长方体(正方体),让学生比较相对面的大小、体积变化等来推导出体积公式。这种实际操作不但可以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容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牢固地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三、应用所学知识,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有一个亲生经历的过程。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在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后,我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求异创新。例如,要画出150度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我在提出问题:“不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动手操作、实验探究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60度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50度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此时,我再出示问题:“还有新的画法,看谁能最先发现?”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的又展开了操作探索,结果又发现并学会了另一种方法:用一个平角减去30度。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是很难有这样的结果的。

四、通过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

生活实践中的迫切需要是学生产生学习行动的动力。动手实践无疑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既能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又能体会到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比较长,理解也较难。对于已经有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及对转化思想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的学生来说,推倒梯形的面积公式并不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转化,对面积公式会有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要求学生另外想出推导的方法,更能增进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对转化这一思想方法的掌握,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引导,学生多样的推导过程与方法相继出现,有的学生用了双拼、补形,把梯形补成了平行四边形,也有的用了分形,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或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有的用了割补法,把梯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相比教师“易于理解”的讲解,两种方法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效果更好的无疑是前者。

对于动手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一些有效的操作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