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无字处皆其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字处皆其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船山在《诗绎》中写道:“无字处皆其意也。”品读沈从文《边城》,故事结局,作者虽未道明小翠的命运,但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聆听虞舜时的《韶》乐,孔子竟觉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这就是“留白”的艺术魅力。“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一叶扁舟浮在水上,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而行草书的精妙绝伦更体现在字里行间的布白之中,注气导势与虚实相生也多凭借于此。布白自然散落在字里行间,实为从浑然一片的章法中营造出虚实相生的妙趣,贵在得疏密之妙,营造了艺术的至高境界。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也需要“留白”。课堂上的“留白”不是留下空白让学生随意活动,而是在隐伏着学生创造性的地方,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相机诱导”,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让他们插上思想的翅膀,用自己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造。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一、 在时间上留白,展现思维过程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的机会,回答问题也是遵循老师的思路,按着同一框架,形成同一答案。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成了空话。

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后,笔者认为至少要等待3分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减少卡壳现象,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才有可能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

二、 在表达上留白,丰富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教,学生应该以富有情感的方式学。但是,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留给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演说,一个充满真情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教师切莫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

例如,教师创设特殊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鲁侍萍和儿子周萍的对话:

萍:(向仆人)把他拉下去。

鲁:(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萍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萍:你是谁?

鲁: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同学们边听边感受,一场感情纠葛、家庭悲剧深深地震撼着学生,学生在渐缓渐急的音乐背景烘托下深刻地领悟戏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与此相类的是“高潮留白”,在文章或讲析的高潮处,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来退出去,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留白,就像浪遇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

三、 在空间上留白,培养想象能力

语文教学基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土壤。语文,尤其是文学,特别具有形象性、表意性和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教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循循善诱,从启发学生的想象入手,留出空间的空白,引导学生在理解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的想象,把文章的文字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增强教学的高度和深度。《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景物描写,《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无一不启发学生进行拓展思维,进行再造性想象,使无声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景观。

四、 在知识上留白,完善自我构建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激励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寻找,去发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它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格林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美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

五、 在思维上留白,点燃探索热情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尽量不要代替学生去思维,要留一点空白,打破局限,激活思维,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在课堂教学中求新不是为了追求新奇,而是在求实的基础上为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而做的相应变化。此时的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得到最大、最有效的开发。此时的留白是将有序、变化、和谐和文章内容的形象性、情感性及新颖性相结合的产物。一“白”激起学生心中万丈浪,他们不仅与文章交融,产生共鸣,进行消化、过滤乃至吸收,而且打开了视角的窗口,超越课本着眼更广阔的天地,从而使自身的创造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如在讲完辛弃疾《西江月》后,一位学生提出:“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能不能解释为“离开”?因为解释为“离开”,在翻译时也行得通:月亮出来了,鸟鹊被惊动,离开枝头。乍一听,似乎真的说得通,我肯定这位学生肯动脑筋,然后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果有三种解释:(1)离开;(2)斜出的一枝;(3)另一枝。联系上下文看,第三种最好,因为开头两句(另一句是“清风半夜鸣蝉”)对仗工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从词性看,“半”应是形容词,那所对的“别”也应是形容词,所以说“另一枝”的解释最好。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对此诗的内涵理解得更透彻了。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学生需要自由,需要空间,需要个性自由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须注意“留白”艺术,留足够的“白”给他们,让他们想象;留适当的白给他们,让他们探寻。用那“白”真正点燃求知的火把,让学生渐入学习的佳境,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课未始,趣已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毕,趣犹存。”让学生欲罢不能,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觉得学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这才是语文课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