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6~10认识和加减法”是2012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其内容分布:

本单元是学生在系统学习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一、利用数数与读数,关注数学符号的抽象过程

学生在数数、读数和写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数学符号的抽象过程,一旦学生对数学符号有了清晰的概念,学生对6~10数字的读、写,以及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基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序数)就轻松多了。这就是说,我们要在建立数字与数量的表象上多下工夫。

正确地数数是学习数学的开始。初入学的儿童,由于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一样,因而数数的能力也不一样,根据学生实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而且在培养学生数数能力方面,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主题图,排除非本质属性,把观察的重点放在数量的共性上,尽量从主题图上的人数、桌子数、蝴蝶数、鸽子数以及主题图下面的点子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6~10的数。如,教室里有6个学生、6把椅子,6张桌子,这种数与量的对等性都可以用6个点子图来表示,这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开始。同时,为了方便记忆与书写,我们就用数学符号“6”来表示。接着,再让学生观察这个数字“6”像生活中的什么?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学生将会说出“6”字像个哨子、“6”字像个小茨菰……。同样,认识7、8、9、10的数时也可如此。如,“7”字像镰刀,“8”字像葫芦、“9”字像气球,“10”字由“1”和“0”组成。当学生从数物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数后,继续组织学生把这个数再次回到摆一摆的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巩固所建立起来的数的表象与数的概念。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数量,说一说。如,6本课本,6个玩具,6辆轿车等。要注意的是,在数数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序的数数。如,从上数到下;从下数到上;从左数到右;从右数到左。在数物品时,每件物品都必须数到,并且只能数一次。如果每件物品都数到,最后数的那个数就是物品的总数量。

二、利用直观教具与学具,加强数序教学

数的大小比较首先是建立在数的顺序基础上,教材编排无论是“6、7的认识”还是“8、9的认识”,首先安排的是老师和学生打扫教室的情境图;然后是数点子图、最后抽象出数学符号,即数字;接着安排摆小棒、摆、或摆小花;再接着是计数器上拨珠子以及直尺上认识数序;最后抽象出的点子图与相应的数学符号的大小比较。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从活动中、从图形中、从表象中抽象并建立“6和7”、“8、9”以及“10”这些数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中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5添上1是6,6添上1是7;6比5大1,7比6大1,让学生直观地发现5和6、6和7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感悟这些数的顺序及大小关系。比如,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让学生边观察,边数一数,这是几颗珠。然后问:“再拨一颗是几颗?”拨到5颗时,问学生:“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也可以先拨出几颗珠,问:“去掉一颗珠是几颗珠?”学习直尺上的数也一样,0、1、2、3、4、5后面依次是几,讲完之后可以安排找“数”的游戏:6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与6相邻的数有哪些?从而加深学生对“6和7”,“8和9”以及“10”的数序和大小方面的强化。

为了突破本节教材难点,区别“6和7”,“8和9”以及“10”,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即区分几个和第几。在解决教材提供的第40页“金鱼图”的问题时,可以先进行一个“我说你做”的游戏,帮助学生区分基数和序数。如,请每个小朋友伸出5个手指,让学生从大拇指开始数,数到第5个手指头时问:第5个手指是什么手指?这里的5个手指和第5个手指相同吗?请第一横排的7名学生站起来先报数,然后让左边的第6位同学举起手,再让左边的6位同学举起手。提出问题:“刚才两次举手的人一样吗?”都是6,为什么不一样呢?使学生体会到第几是表示次序,指的是一个人。几个表示的是数量,指的是6个人,即总数。在此基础上,再来解决第40页“金鱼图”中的问题,这样既直观又容易理解了。

三、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数的组成方法

教学6~10数的组成时,教材安排给小圆片涂色,在涂色过程中体验6的组成,然后填出6的五种组成形式。而7和8数的组成教材编排则是把“7个8颗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用引导语引发学生思考:“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这样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联想6的组成说一说,完成7、8数的组成。对于9、10数的组成,教学起点明显比6、7、8数的组成有所提高。在教学9的组成时,教材要求学生“用摆一摆”,完成如图:

10的组成则直接放手让学生“先用 摆一摆,再填数”,如图:

其“放”的过程体现在直接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后直接填数。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教学时可以不用教材安排的给圆片涂色,直接让学生拿6个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汇报交流,在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怎么分才不遗漏?比如说:“首先拿出要分的总数,然后移动一个圆片,观察分的结果并且写下来。再移动一个圆片,观察分的结果并且写下来,一个一个地移动圆片,引导学生观察数的组成并一一记录分的结果,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帮助学生总结记忆分摆方法:(1)按顺序分。如: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2)看到一组想另一组分。即,“一图二式”。如:1和5与5和1;2和4与4和2;3和3,这种方法要更为简单些,学生只要记住三组就行。随后,教师再组织一些游戏,帮助学生记忆。如:对口令,拍手、学猫叫、猜一猜等。

四、遵循认知规律,建立加减法算式的表象

学生在学习“1~5的认识”中的加减法时,已经对“一图一式”具有初步的感知与经验。教学“6、7的加减法”时,如何引导学生从“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呢?教学时应该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进行直观操作,如第42页的图:让两个小朋友分别坐在课桌的左右或前后两边,然后各自从左边和右边两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列出算式,即:左边的小朋友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列出5+1=6,而右边的小朋友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则列出1+5=6,很自然地得出:5+1=6、1+5=6和7-1=6、7-6=1两组算式。因此,教学“6、7的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像教材主题图那样,两人一组对着坐,摆小棒和圆片,根据摆的过程一人写一个算式。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同一幅图,不同的摆法,能写出2个不同的算式,得到同一个结果,从中明白一幅图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接着用一根小棒从中间隔开,再引导学生写出两个减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摆一摆学具,学习计算6、7的加减法。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通过情境图向学生说明,用摆学具的方法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一图两式”的计算方法。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列算式。

五、引导学生由“一图二式”向“一图四式”过渡

教学“6、7的加减法”时,学生的视角已经从“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教学“8和9的加减法”时,课本上8、9的加减法主题图已没有画出虚线,第一次将“一图二式”向“一图四式”过渡。

1.教学“8的加减法”时,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情景图,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的学习。如,出示小花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图画,你能写出哪些算式?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写出算式,然后汇报交流所写的算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两道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结果一样;两道减法算式中总数没变,两个减数交换位置后,结果变了,从而引导出“一图四式”。

2.教学“9的加减法”时,可让学生摆学具,通过操作,一方面得出5+4=9,4+5=9,9-5=4,9-4=5的结果,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发现计算方法,从而引导出“一图四式”。

3.教学第53页有关8的加减法时,重点要突出学生计算过程“想一想”中“想”的活动。

六、注重“大括号”和“问号”的指导,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大括号”和“问号”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教材在学完“6~7的认识”后,指导学生观察第46页的主题图,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的6、7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教学时,要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让学生正确理解画面的意思,配合学生的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物体合起来。“问号”表示:求一共是多少?再引导学生说出题目里告诉的条件是什么?提出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计算。一开始学生可能说不好,所以做练习的时候,应该多让学生看图形、说图意,多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当学生在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表达得是否清楚、叙述得是否完整、是否简练,要适时加以指导。

教材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编排中,大量安排了用“大括号”表示总数,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在这些内容中,教材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巩固。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把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作者单位:

曲靖市陆良县中枢镇中枢小学

曲靖市陆良县三岔河镇大马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