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探究中诵读 在诵读中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探究中诵读 在诵读中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学习欲望弱化。综合使用诵读法和探究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探究 实效

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依然是不争的事实。最突出的问题是课堂上教师逐字逐句地串讲,把一篇篇经典的名篇佳作肢解成为一个个知识点,而仅仅只是为了掌握其中的几个实词,几个虚词,或是几个特殊句式的用法。教师单调、长时间的逐词讲解,学生机械被动地听、记、练,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厌烦疲倦,师生均痛苦不堪。这样的课堂教学无法引导学生去“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更不用说达成“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激发学生主动阅读、自主探究的内驱力,在探究中诵读,在诵读中探究,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产生生命体悟上的共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诵读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完全可以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文言文水平的目的。反之,放逐了诵读的文言文教学,很难引领学生步入鉴赏深处,将会流失许多感悟、探究、审美的元素。

诵读式教学以诵读为主,用诵读贯穿教学过程,辅以多媒体画面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中加深理解。诵读式教学,可以采用化整为零、聚零为整两个阶段进行。化零为整是在初读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若干个覆盖全文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聚零为整则是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理出全文的结构提纲,帮助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按提纲逐步做到全文(或部分)背诵。这种教学方式既符合记忆规律,又保持了作品的完整性。

然而,如果仅是以诵读方式一以贯之,只是一味的读,而不对文本作深入的探究,哪怕诵读的方式多样、角度多变也势必会让学生产生背诵的枯燥感、疲劳感,不易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深入地玩赏语言,品味文化,因此,我们认为在诵读时还应该注重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由学生或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核心探究题,这个问题要求能总摄全文或全段,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问题要有充足的思维含量,能调动学生已有的多科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冲动,力求随着探究的深入,使教材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均能让学生入心入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按探究题进行研究时,可以反复自学课文,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调集资料,也可以互相讨论,重在探究过程,营造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输出的完整过程,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

在《阿房宫赋》教学中,我试着综合使用诵读法和探究法进行教学收到了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赋文的特点,若把字词翻译解释列为重点,势必肢解作品,影响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因此在范读与自学全文之后,我要求学生布列提纲,分叙议,辨详略,认识其好处。然后按提纲设问:阿房宫的来历、布局概貌、本体建筑,阿房宫宫人的来历、生活,宫内的财富,“秦爱纷奢”的描写,阿房宫的毁灭,让学生依原文逐一回答,并趁势引领学生欣赏其比喻、夸张和丰富的想象,骈散错落的句式,学生逐段朗读、背诵。最后让学生根据文意体会其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带着感情背诵课文,并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在诵读的同时,我设置了一些涉及全段及全文的核心探究题让全班同学开展讨论,让他们运用历史知识、文体知识以及对课文文意的理解,阐明自己的观点,以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设置了这样的核心探究题:“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文本中间写道:“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六王之骄奢淫逸,不惜民力,已于言外见意。到了篇末,更明确地作了结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王”之“毕”,其原因既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扬;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秦统一四海之后,如果吸取“六王”的教训,“复爱六国之人”,就不会那么迅速地被“族灭”。谁知秦王一旦变成秦始皇,立刻志得意满,走上腐化的道路。“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网络手段进行教学,我设置了这样的核心探究题:阿房宫毁于秦末,而杜牧生于晚唐,相距千年,杜牧何以对阿房宫发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又何以对阿房宫内的情况如此了如指掌?史料所载阿房宫的营造时间、修建目的、修建规模都与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记写的差别很大,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在网络中我事先设置充足的有关《阿房宫赋》的背景材料、文体知识材料以及有关阿房宫的史料,供学生自由选择进行探究,也允许他们自行在网络中寻找资料进行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小组讨论中阐明观点,并选派代表在班上发言。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有利于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词语,感悟文意,而且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赋”这种文学样式的认识,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教学的实效性不言而喻。

总之,综合使用诵读法和探究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使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进而强化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传统文化底蕴的形式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宁德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