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州医学院, 广州 510182) 摘 要: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控制,一要建立健全校内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预警机制;二要建立健全校外提升学生助学贷款还款诚信的预警机制;三要建立完善助学贷款的激励约束机制;四要构建信息化教育平台,推动诚信与法律意识教育。 关键词:高校;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93-02

收稿日期:2012-01-04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1CY027)

作者简介:魏兆瑜(1972-),女,广东揭阳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麦小菡(1980-),女,广东饶平人,讲师,硕士,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校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广东省自2006年开始由国家开发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至今,陆续出现学生违约现象,增加了信用贷款的风险和高校承担的风险。

一、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1.外部原因

(1)助学贷款制度不完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改革了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机制,特别是建立和完善了贷款偿还的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进一步理顺国家、高校、学生、银行之间的经济关系,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贷款毕业生的贷后管理、贷款毕业生信用档案管理制度虽然都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但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学生毕业后不主动与学校联系,且因为来去区域的不确定性、姓名及身份证的可变性等原因,造成贷款风险和责任在无形之下又叠加在了学校身上,而对不守信的学生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从而出现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现象。

(2)社会整体诚信环境不佳。在社会大环境中,信用危机正渗透在我们的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如偷税漏税、贪污受贿、抄袭剽窃等。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的道德操守。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的缺位加上个人信用观念的淡薄,社会信用状况不容乐观,助长了失信之风,导致助学贷款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诚信问题。诚信的缺失还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关。学校重理论教育、轻养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比较抽象,缺乏现实例子,不能指导学生真正从心理上去主动实践。而家庭教育的方法、培养环境均不理想,甚至错位,间接导致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滑坡。

2.内部原因

(1)大学生的还贷能力不高。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可以发现,绝大部分通过获得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的学生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物质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家庭经济收入很低,还贷时无法得到家庭经济方面的帮助。而且毕业之后找到一份工作的他们,其收入也不能完全用于归还助学贷款,因他们中总有一部分人必须先考虑家庭的温饱问题、疾病问题、有的还有姊妹在校读书问题等等。在没有良好的家庭经济作支撑的前提下,让他们偿还大笔的助学贷款是相当困难的。这是风险成因的内部客观因素,往往会导致主观上的不主动或自然拖欠。

(2)部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不强。这是风险成因的内部主观因素。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愈来愈强,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把个人利益作为一切存在的出发点。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可以不惜牺牲诚信道德原则为代价。另外,受社会环境中的拜金主义、诚信无用论等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认为做老实人“吃亏”,尤其是吃眼前亏。这种情况,导致了个别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不及时归还贷款。

(3)信息渠道不通畅。在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学生填写的个人资料有欠准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督还工作的顺利进行。学生在个人信息变动、有效联系途径、个人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信息链条容易出现断裂,造成学校无法及时准确地把握还款学生的真实信息,无法保证还款的延续性和还贷的正常运行。

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建立健全校内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预警机制

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预警级别,设定预警期,做好监督防范工作。该预警机制可以分为若干等级(如低级预警、中级预警、高级预警等),将违纪、功课不及格门数、生活铺张浪费、就业情况、收支情况、家庭负担等情况按程度不同,设定为不同的预警级,按级别设定不同的预警期,如三个月或一个学期。对于进入预警期的学生记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按预警期定期联系学生,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近况,做出帮扶方案,促进还款,力争做到与毕业生的无缝隙联系;同时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教工作。对于违约和合同到期的学生,统一寄发“致助学贷款合同到期学生家长一封信”,列出学生具体的贷款情况和应缴还的金额、时间以及违约的后果,取得家长的配合。经努力,我校2011年10月到期合同153个至10月助学贷款已全部结清,证明了此预警机制的有效性。

2.建立健全校外提升学生助学贷款还款诚信的预警机制

建立“银行―高校―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划分信用等级,评估风险。在广东省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中,高校对借款学生的在校的诚信状况进行记录,该记录涵盖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加公益活动、做志愿者、遵守校规校纪、考试诚信情况、获得奖学金等级、获得校内外各项荣誉、参加社会活动、校内外兼职等等,都进行了详细记录,并计划与金融机构共享学生的诚信信息。金融机构可以据此确定学生的信用等级,以此评估资助贷款的偿还风险。毕业前还贷情况可以计入信用档案记录。目前,国家开发银行是将学生的信用记录直接与人行的征信系统实时对接,学生的信用在银行业务的办理中一览无余。这对促进学生诚信的提升和主动维护信用有明显的效果。我校在反复宣传后,学生的还款主动性明显提高,咨询违约的关键点明显增加,对个人信用的关注度明显提高,我校的助学贷款违约率逐渐降低,至2011年9月,2 103名毕业生合同中违约率为0。

3.建立完善助学贷款的激励约束机制

(1)对学生的激励机制

一是鼓励提前还款,提高信用等级。如果能够做到提前还贷,尤其是毕业前提前还款,在征信系统中可以提高学生本人信用等级,提高信用卡的信用额度,或提高未来消费贷款或其他贷款的信用额度;高校可以根据毕业生在毕业前提前还款的时间,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奖励,减少贷款的利息,减少毕业后催缴和违约的风险。

二是鼓励应届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服义务兵役。对于毕业后就业困难导致还款困难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出路。高校可积极引导他们服义务兵役、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到中、西部地区县以下基层从事基础教育、公益事业,可享受国家代偿助学贷款或补偿学费的优惠政策。这样既实现了受资助学生回报社会、体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又解决了国家对人才紧缺和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真正实现助学贷款的战略价值。

三是学校建立助学贷款风险基金,及时帮助学生。此激励制度可考虑在被迫违约的学生中试点。对于由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学生违约,如没有还贷条件、确有经济困难无力还贷、还款金额差少许等情况,学校可考虑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金制度,以相信学生还贷意愿为基础,为学生先垫付还贷资金,等学生有条件还款时,再及时还给学校。这种人性化关怀的方式,不仅能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除燃眉之急,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信任、关心和爱护,从而促进学生树立努力发展自我、积极报答社会的信心。当然,此制度执行的风险也较高,需要依靠学生的诚信去贯彻实行,不建议扩大。

(2)对学生的约束机制

一是毕业证信息显示助学贷款的借款情况。现在每年教育部都要求各高校将毕业生的贷款情况录入教育部信息平台,跟踪毕业生的资助情况;高校与人行征信系统的进一步衔接,更加利于对毕业生的管理和违约后果的约束;毕业生进行毕业确认,在助学贷款系统中录入相关的单位信息,一方面为就业单位提供相应信息督促还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毕业生自我还款的意识和信用,一举多得。

二是还贷情况与个人信用情况挂钩。广东省加强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信用行为;人行征信系统与助学贷款的衔接强化了学生的信用意识,促进学生对信用的重视和自觉维护个人信用。要在持续不断地教育中,在信用意识的强化教育中,使学生逐渐意识到,随着社会发展个人信用越来越重要,并自觉地进行维护。

三是对恶意拖欠者应予以惩罚。现在国开行对恶意违约的学生进行个人信用的约束,也考虑通过各种媒体曝光、并将违约情况记入个人征信系统,加收罚息,限制办理金融业务如限制车贷、房贷、信用卡使用等,甚至追究法律责任,可以有效遏制违约行为。

4.构建信息化教育平台,推动诚信与法律意识教育

加强校园网络、助学贷款信息网系统建设,建立以诚信教育、法制教育、荣辱观教育为目的的专题网页、网站、信息专区,有针对性地助学贷款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信息,尤其是违约案例,形成有效约束力,提高学生及时还款自觉性,提升助学贷款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价值。信用风险的防范,一方面有赖于学校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有赖于社会信用环境的完善和相关道德水平的提高。仅靠个人品质的力量不足以防范风险,必须防治并重,德法并重,用法律保护诚实守信者,惩治背信违约者,使失信者明白“失信成本”远高于“守信成本”。构建信息化教育平台,也会促进社会征信体系进一步健全、诚信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用人单位要密切配合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信息追踪工作,银行应负助学贷款贷后管理中的督还责任,高校是协助者,应该互相配合,结合社会的力量、依靠助学贷款学生工作单位的支持,共同做好贷后跟踪服务工作,从而强化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参考文献:[1]俞骏.国家大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5(7).[2]沈华,沈红.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的违约风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2008(3).[3]徐建明.浅析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J].经济问题,2009(4).[4]韩英.浅议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危机及防范措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责任编辑:姚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