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立BI厂商 何以独善其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报记者 杨霞清)在软件巨头纷纷发力商业智能市场、软件业并购整合风起云涌的大趋势下,独立的商业智能(bi)厂商生存状态备受关注。
软件业的“并购风”越刮越烈。两周前,甲骨文以85亿美元吞下了BEA、Sun购买了My SQL,软件业的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在商业智能领域,这种趋势早已经呈现,在过去的2007年,甲骨文收购了海波龙、SAP收购了Business Objects、IBM收购了Cognos,全球前六大BI厂商中,仅SAS硕果仅存,成为独立商业智能厂商。
在软件业并购整合的大趋势下,独立的商业智能的厂商该何去何从?众多的软件巨头纷纷发力商业智能市场,这个市场是否已经足够成熟?
不被并购 是祸是福
有分析师认为,商业智能领域并购的加剧,对独立BI厂商而言,短期内或许是好事。计世资讯副总经理、资深分析师曹开彬认为,独立的软件厂商在合作伙伴,比如数据库、应用软件等方面可以有更多选择。有国外分析师认为,在2008年,Business Objects、Cognos和 Hyperion将会专注于技术(文化)的挑战,将一系列复杂的预置型套件集成到更复杂的SAP、IBM和Oracle 的基础产品上,而不是侧重于创新。这些被收购的公司新的BI或许将定义为“臃肿的集成”。
但有分析师认为,长期来看,独立的BI厂商将面临着压力,随着整合的完成,软件业趋向于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而且在系统的整合方面,IBM、甲骨文自身的BI软件跟自己的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会比跟别的厂商融合得更好,而且在向用户推介时,不排除捆绑销售的可能。
SAS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黄永恒接受采访时否认了后者的说法,他认为这些并购对SAS来讲没有什么影响。SAS与BO、海波龙等是不同的商业智能厂商。BO、海波龙从报表起家,侧重于财务智能; 而SAS除了报表方面外,更强调和客户的业务结合,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比如说银行的信用评分、分析型的CRM等等。
黄永恒认为,SAS与BO、海波龙在技术上的差异性,决定了这几家的产品的替代性不大。这也是为什么IBM有自己的商业智能软件,但是IBM中国研究院却是SAS的用户。
这两年来,软件的租赁模式(SaaS)逐渐被业界所追捧,很多软件公司最近尝试用租赁模式给客户销售产品,但占主流的还是软件许可模式。
对于SAS公司而言,租赁模式是其公司一直使用的商业模式。 “很多客户希望工期投入短,投入能给企业带来价值,能马上赚钱,租赁方式对客户是有好处的。比如说,一年到期后,认为软件没用就放弃,有用就继续续约。在国外,98%的用户都选择了续约。” 黄永恒接受采访时说,租赁模式使SAS保持了连续31年的增长。
而有分析师认为,SAS之所以没有被购买,原因之一是它为一家私人的公司。SAS成立于1976年,总部位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经过30年的稳定收入增长,2006年SAS全球营业额达到19亿美元,为全球第五大独立软件供应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未上市软件公司。
黄永恒也承认,在并购狂潮中SAS之所以能独善其身,在于与甲骨文、IBM、BEA不一样的经营模式。“没有公众股东的压力,不需要面对华尔街的股票指数,只需要考虑员工和客户的利益。” 也因为如此,SAS每年将25%的收入投入R&D,投入于新的应用开发,是目前很多IT公司的两倍。这也保证了SAS每年都能持续地带给老客户新的应用、新的价值。
在全球软件整合的趋势下,技术的壁垒和没有资本的压力,是独立的BI厂商避免被收购的重要原因。
BI市场潜力巨大
IDC曾预计,到2010年亚太(不包括日本)商业智能软件和企业绩效管理与财务分析软件市场合起来将至少达到6.7亿美元。甲骨文、IBM、SAP等软件巨头都对这一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分别采取了行动。
计世资讯副总经理、资深分析师曹开彬认为,随着大企业对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的需求的提高,商业智能的应用更广泛和深入。而且,商业智能是信息化的制高点。广泛的应用前景,使得各大厂商纷纷在这个市场“布局圈地”。
“很多企业都认识到挖掘数据的重要性,有效信息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能够帮助决策层做出正确决策。” 黄永恒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奥运会足球、棒球选手如何踢点球、如何击球等都是有分析的,不能凭着选手的感觉走;国外的赌场,5个色子和6个色子,对赌场的盈利贡献不一样。美国的快递公司DHL,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对投递所走的路线进行设计。“很多人认为,最短的路径对快递公司的赢利水平最好,但分析后不是,应该是‘不左拐+最短路径’,因为这样不仅快,而且保险性也好了。这就是用了商业智能的软件,分析出不左拐后,能减低事故率。”
黄永恒认为,虽然目前很多用户不是很清楚什么是商业智能,但他很关心如何去减少客户流失率,如何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及企业的风险。这就要求,商业智能软件要切实和业务结合得非常紧密。
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对绿色节能等方面意识的增强,可以通过商业智能分析技术积极帮助企业推进绿色成本计算与控制,以及绿色经营,全面促进企业的高效运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