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余秋雨热捧“海派清”,周立波是“意识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年12月,一种融合了上海独角戏、北京单口相声以及香港“栋笃笑”等众家之长的“海派清口”面世。周立波以“噱”而出名,有别于传统噱头的笑料。他的噱头别具一格,简单而潇洒,表演亦庄亦谐,台词充满丰富的想象力,融各派冷面滑稽之集,勾勒出上海大都市的活力以及新上海人的生活风貌。有人做过统计,在周立波140分钟的表演内,观众笑声达680次。周立波为什么这样红?有人说,“口语最完整地保存了方言中的精华,民间智慧、民间幽默最直接地被口语吸收”,最大限度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周立波“清口”的一大优势,与作家使用的“失真”的书面白话体相比,“高保真”的口语作品“理应”受到人们的喜爱。
早在20年前周立波于上海滩崭露头角之时,余秋雨就看出了这个“小滑稽”身上特有的启发性力量,而今相交多年,余秋雨对于沪上渐渐风行的“周立波热潮”给出了精到点评――我是写散文的,我知道这种形散神不散的意识流表现形式是多么不容易。
“一人之夜”早有先例
“海派清口”这种周立波创造的表演样式被余秋雨归纳为“一人之夜”,而据余秋雨研究,这种形式也是人类最早的娱乐活动,而周立波的这种“一人之夜”的回归,无疑有一种返璞归真的难度,“他又回到一个人身上,摆脱连贯的情节,摆脱完整的故事,摆脱搭档,摆脱主题,这考验演员的不仅是幽默能力,还有思维能力”。
余秋雨认为,周立波在表演中采用了一种意识流的方法,表面看没有逻辑,想到哪儿是哪儿,时间长了发现那并不是一种混乱,“他的自由交给了欣赏者的自由”。余秋雨说,周立波有着非常好的逻辑控制,他有一个大的逻辑,就是寻找着三十年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这是他的大逻辑,在这个大逻辑里的素材他都要。同时,余秋雨认为,周立波在表演中把故事和话语系统组合在一起,看上去很自由,其实难度很大,“他有一种客观的判断和选择,知道什么东西有幽默价值,有一种现代都市型的市民幽默的发现能力和选择能力。他一些笑话背后还有一些社会思考在里面”。
冲刺春晚毫无必要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用只有上海人听得懂的、上海的过来人才听得懂的形式来诠释他的幽默。文化是维持人和人差别的一个手段。上海文化长久以来找不到全方位的差别,我们曾经零敲碎打地找了一些父母一代的沪剧、越剧。但周立波是全方位的,他的话语系统、组建方式、意识流,这其实是这个城市的年轻人清算他爸爸一代的东西,他把可爱的东西留下来,用我们的话语系统挖掘我们的快乐,挖掘我们的幽默,挖掘我们的智慧,周立波在这方面是个很好的探索者,一探索就和北方不一样了。在文化发展到一定时候,每一座城市要寻找自己城市文明的生态话语,周立波在这方面是个人才。”
余秋雨表示,数次担任央视春晚顾问的他并不希望周立波冲刺春晚:“春晚不是标准,普及全国也不是标准,不要追求全国普及,不要大家都试图占领更多的领域,那就乱了,每个文化要守本位,不要老是想到全国巡演。在上海演出很好,安安静静地演出。”不过,余秋雨却建议周立波远赴美国、加拿大演出:“海派清口只需要周立波一个人,这十分轻便,这是连通一座城市和他的游子之间的最经济的方式。”
(选自《新闻晚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