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融业支持小微企业的路径选择及风险防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融业支持小微企业的路径选择及风险防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我国经济悄然转型的大背景下,金融大力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既是实体经济持续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金融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功能转型的意义所在。作为推动实体经济的主力军,银行业应牢固树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理念,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风险防控能力,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中寻找发展机遇。运用经济学原理,通过对金融转型的必要性、支持小微企业的路径方向选择以及经营风险性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金融转型 小微企业 路径选择 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风险防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视角来看,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业长期存在着货币效率较低、竞争力脆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度地关注自身风险与自身收益,这使金融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实际上,包括银行在内的整个金融业不过是国民经济大体系中的一个子体系。这个子体系的最优,不是自身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而应该是对于整个经济发展贡献的最大化。所以,在经济转时型期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切实解决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转型创新的重要路径选择。

一、金融转型与经济转型应良性互动

一个经济的良性循环,按照马克思的逻辑,是“货币-商品-货币”的流转,即所谓长流程的流转。但现代金融却出现了短流程运转的现象——从货币到货币,直接增值,跳过了实体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而言,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预示着存在实体“空心化”的巨大风险。为此,中央决策层明确提出金融要支撑实体经济,这是要求金融转型而传递的一个重要的信号。

(一)金融转型的前提和方向

金融是一个很重要的凝聚剂,金融的本质是将资金富裕方手里的钱凝聚成一种社会资本然后转移到资金需求方手中(即将储蓄转换成投资)[1]。中国经济30年来高速发展,投资居功至伟。然而,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发展中逐渐呈现出的一系列结构性变化,正对金融发展模式提出挑战。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意味着金融发展模式也需要转型,这是金融转型的前提与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转型与经济转型的协调就成为一件必要和紧迫的事情。这种协调转型的关键,在于调整和创新金融效率的动力机制,激发市场个体的发展力和创造力,提高制度的适应性和金融应对风险的能力,最终到达提升经济整体效率,实现金融贡献最大化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金融服务的路径应做到如下方向性的转变:

一是从主要服务于大企业转向服务大中小企业并重,更加注重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减轻大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挤出;

二是从主要服务制造业转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并重,更加注重对农业、服务业和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支持,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三是从主要服务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转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培养内生增长对经济的拉动能力,保护和提升国内有效消费需求;

四是从主要服务引进吸收外国先进技术转向更加注重支持自主创新,发展新兴产业。

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来看,金融服务模式实现这一转型,将对经济转型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需求新空间。

(二)金融转型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金融健康发展并适应经济转型需要的重要标志和选择,就是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能够最有效运用这些资源的实体经济领域。但是长期以来,习惯于传统发展方式的中国金融体系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增长模式,即银行利润主要通过信贷扩张追求高出经济增长率数倍的利差收益。

这一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银行经营方式趋同,偏好于资本密集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抵押担保物为防范风险主要手段的银行信贷文化及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赢利模式[2]。银行以这种低效率的信贷规模扩张获取利差收益,其结果必然使信贷配置出现严重结构性错配,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而大企业则可能因信贷额度过剩转移信贷资金的使用,从而增加银行的坏账风险。

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其中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04万亿元,同比增长36.3%,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为25%,其中私营企业利润增长46%。尽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银行业的利润增长与实体经济并没有过多背离。但长期来看,银行业利润大大高于实体经济利润的传统发展战略和获利增长机制,已经出现难以持续的端倪。

基此,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也做出预测:2012年中国银行业可能出现生息资产增速继续有所放缓、净息差见顶回落、不良资产小幅反弹、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下降的趋势,经营业绩增幅可能降低。

银行业的盈利从急剧增长到明显回落的一个直接原因是:进入2012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资金需求及相应资金价格发生巨变,许多企业因盈利预期下降而不愿负担或负担不起依旧较高的贷款利率,结果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净息差下降。对此,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也认为,由于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将使商业银行利差收窄、竞争更充分,银行的效率、管理、创新和服务等面临严峻考验,银行之间的盈利水平将逐渐拉开差距[3]。

可见,金融转型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摆脱对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寻找新的出路和突破,开发和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及更好的服务,向更平稳的中介服务机构模式的转变,实现金融资产流动性优化配置的市场化,才是金融转型的重要内容和金融发展的主题。

二、支持小微企业是金融转型突破口

对银行来说,支持中小微企业是在当前资本约束不断强化背景下的现实选择。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以及促进就业重要因素的中小企业,如今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更为深远。

(一)中小微企业的权重不容小觑

有一个被广泛提到的数据是,我国现有4000万的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每年为中国贡献了60%的GDP总额、50%的税收总额、60%的进出口总额和75%的城镇就业岗位[4]。只是,长期以来金融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贷款难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其中的悖论是:由于小微企业灵活、便捷的贷款服务需求,与银行贷款监控的风险管理要求难以同时得到满足,在不能清晰了解借款人经营情况的条件下,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银行因为不了解小微企业不敢放款;小微企业因为没有资金供给,经营进一步陷入困境,从而限制了其对经济发展及创造就业更大潜力的发挥。

然而,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服务的本质所在,也是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按照经济决定金融这一市场经济基本定律的要求,支持中小微企业,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是银行业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找准金融转型的重要切入点

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转型追求的目标,但这一转型之路任重道远,需要经常地审视我们的方向是否符合金融体系的原则。从全球范围来看,小微企业贷款对于任何金融体系来说都是一个艰涩的命题。

小微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原因是贷方认为小微企业欠缺稳健的经营记录和财务数据及有效的抵押物,会给银行带来过高的风险,因此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小微企业能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数量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根据中华全国工商联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下企业中有90%的企业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微小企业中更有95%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5]。

而经济转型的加快则要求金融能够以更为市场化的方式去帮助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并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过去以量补价、以外延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营模式已过度消耗资本占用,难以持续,从而倒逼银行调整业务结构和赢利模式,转向资本节约的多元化业务模式。

随着产业升级和利率市场化的加快,解决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应是提高金融运作的市场化程度,使金融资源能够顺畅地流向经济的不同层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只有金融资产流动性优化配置的市场化才是金融转型的重要内容。所以,未来几年金融业理应做好准备,谁能适应没有利率保护的竞争加剧的大环境,谁就将成为转型的赢家。这对于银行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是银行经营开始逐步分化差异的起点。而小微企业作为轻资产的信贷对象,同时其风险特征又能够充分体现利率差异化,无疑让银行找到了转型创新及路径选择的重要突破口。

实践中,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对此已经做出了积极探索。

例如,民生银行以“与小微企业共成长”为主题,定位于“小微企业银行”,但并不满足于“借钱给你做生意”的角色。2012年该行对“商贷通”到小微金融2.0服务进行了重大升级,不断创新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并成立了特色行业的专业支行,以“工厂化”手段强化业务效率和服务品质。

截至2012年底,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达到3000亿元,贷款户达到21.8万户,效益显著,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之一。

三、金融转型创新面对的风险及监管

发展与风险防控是金融业经营管理的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出于各种原因,我国在处理风险与稳定的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形成了“以防为主,安全第一”的金融发展思维,对发展金融市场表现的风险容忍度较低[6]。因此,金融机构在向中小微企业贷款时一直是持谨慎严管的态度。但风险与机遇往往相伴而生,金融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快速发展拓宽了服务的渠道和领域。

(一)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风险性

小微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一部分,是经济链条中最为灵活,也是最为脆弱的环节。因其本身具有规模微小、实力偏弱、收益不稳、信用度不高、缺乏合格抵押品等特征,作为风险厌恶的银行对其贷款的成本和风险溢价必然相应较高。

对这一贷款风险性的判断,银行至少可从以下特征得以佐证:

第一,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易受经济波动直接冲击,任何经验意外都可能直接导致经营不善甚至倒闭;

第二,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合理避税”,税收证明不够完善,欠缺稳健良好的经营记录和财务数据;

第三,小微企业大都集中在流通商贸、服务业等轻资产的行业,一般无法提供银行传统的信贷抵押物;

第四,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分散紧急、贷款数额不大、个性化刚需强,银行运营的单位交易成本高;

第五,社会信用信用环境不良,个别企业主贷款违约率高,导致小微企业信用缺失。

从金融服务的成本、风险和收益匹配角度来看,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的高风险性与银行放贷的审慎性原则明显冲突,给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并不符合金融机构最优的市场行为,这也是银行为什么不敢向小微企业融资贷款的根本原因。所以,在信贷资源配置比较紧张的条件下,信贷配给向经营风险相对较小、谈判能力更高点的企业倾斜,使得银行贷款更偏好大型国有企业而远离小微企业的做法也是合乎情理的。

直面这些问题,要求我们的金融不再是以简单的中介方式吸收存款再投向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投资领域。新一代的金融服务需要加快经营模式转型,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以一种更为市场化的方式去帮助解决消费不足、投资过剩、小微企业融资难、金融资产定价扭曲等中国经济成长中的结构性问题。

(二)金融转型创新中的风险防范

推动金融转型,服务小微企业,必须转变“安全压倒一切”的定势思维,充分预期金融市场化改革过程可能出现的某些局部性风险,努力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中寻找转型创新机遇,主动防控化解风险,促进金融业发展。

实现这一目标,金融业有以下几个可选途径:

1.推动巨量资产流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的运营效率,特别是货币流转速度偏低,金融业的竞争力非常脆弱。截至2012年末,中国的金融总资产大约为131.27万亿元左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国内有60万亿元的天量信贷资产无法自由流动[7]。

故而要求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不在于单纯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更重要的是改善既有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提升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效率。这是转型期中国金融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挑战,也是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功能转型的意义所在。

2.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的产品及信贷模式。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大企业的金融需求开始收缩,小微企业贷款的吸引力日益显现。一些银行为满足小微客户的金融需求,从抓有形资产转向抓无形资产,加快金融服务创新,采取差异化管理模式,设计出“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同样把“小微”业务做得很好。

比如,辽宁灯塔市农信社推出“信用联保贷款”,中信银行尝试“无抵押贷款创新”,平安银行采用“第三方和贷款人组合担保贷款”。银行业的这些转型创新使放贷金融机构和贷款用户捆绑在一起,大大降低风险概率,最终实现了双赢。

3.转变传统成本观念批量开发金融业务。小微企业贷款不是不能做,关键是如何做。银行需要转变传统的成本观念,把小微客户集群作为重要开发目标,批量开发金融业务,将初始的营销服务成本进行分摊和递延,从而降低单笔作业成本和风险概率,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小微金融服务商业模式。

近年来,交通银行设立了小企业业务部,组建了300多家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专营机构,试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专业化批量经营创新服务,2011年,交行零售小微企业和个贷增量占比达56%[8]。这一做法为业界提供了借鉴。

4.运用大数法则防控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经营银行的专业性不体现在赚钱上,关键是风险控制。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必然存在风险,但小微企业从事的多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众行业且融资额小、所属行业众多,相比于大公司小微企业服务的风险并不高,银行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定价体系,通过培养小微企业专属的客户经理,时刻监测业务维度,经合理布局及防控,可以将风险上限锁定在银行能接受的范围内。

这方面民生银行创新突出:该行自推出“商贷通”以来,贷款实现风险可控,截止2012年11月,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新增近700亿元,这一规模占股份制商业银行增量市场份额近50%,不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不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小微贷款不良率1.1%的一半。因此,审视小微企业要用“大数法则”,通过提高收益实现对风险的覆盖,这是金融破解小微企业信贷困惑的最佳选项。

5.植根小微企业践行收益覆盖风险原则。企业的需求就是银行的市场。银行要摒弃“小微企业贷款=高风险贷款”的理念,在实践中找出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服务模式。如建立差别化的风险定价体系,通过培养小微企业专属的客户经理,陪同客户成长,时刻监测业务维度,同时通过规划先行、批量营销、标准作业、大数法则、综合开发等,来降低小微业务的风险和成本,践行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就金融服务而言,植根小微企业是大而远的永恒收益。

总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这是金融体系转型的最基本目标。而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则是经济转型期视角下必须面对的风险与机遇。面向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应该转变,要从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转向满足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转向继续消除金融市场化的障碍,推动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内开放。

参考文献

[1]刘俏.中国金融转型新角色[J].董事会,2011,(8).

[2]张承惠.中国金融转型的逻辑与难点[J].财经,2012,(15).

[3]马翠莲.银行业将逐渐步入“优胜劣汰”时代[N].上海金融报,2012-07-06.

[4]顾韵婵.求解小微企业银行融资难题[J].金融视点,2012,(1).

[5]巴曙松.服务“小微”促金融转型[J].财经,2012,(4).

[6]张承惠.中国金融转型的逻辑与难点[J].财经,2012,(15).

[7]熊焰.提升金融效率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7-13.

[8]牛锡明.大型银行应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J].中国金融,2012,(7).

作者简介:蔡宇宁(1993-),男,福建省莆田市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经济金融学,在核心刊物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