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文学当然也是一种生产。本文所谈的文学生产是指作家观念形态的生产及文学产品的物化生产,文学消费是指读者对文学产品的占有、阅读或欣赏,它们是广义文学生产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马克思有关“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入手,来探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文学生产文学消费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1857年8月写作《导言》的时候第一次提出“艺术生产”这一概念。他把“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人的社会本质是生产实践活动的观点出发,把艺术看做是一种生产形态,看做是人的一种生产实践活动。朱立元先生在《接受美学导论》中谈到,“我们也可以文学创作称为文学生产,从而把文学的接受或阅读看成一种享受即消费。这样,文学存在方式的三环节也就是从文学生产到文学消费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生产与消费的社会交流过程。”

这样,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就存在着一种辩证的相互依存关系,下面作者就从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的论述出发,来粗略探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辩证关系。[1]

一,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具有同一性。

一方面,在一定意义上,文学生产直接是文学消费,也就是说文学生产创造消费、但也先于消费。作为文学消费,这里的“消费”包括双重的含义:一是消耗,一是享受。所谓“消耗”是指作家在艺术创造时,把自己全身心都投入进去,主体的才能、灵感以及平日积累的创作素材全都熔铸为一体,凝注在笔端,化成文字语言符号组成的作品,创作主体在文学生产中付出和消耗了巨大的精神年劳动和创造能力,实现了主题的物化。而所谓“享受”是指当作者实现主体物化后,作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与见证人,他也在欣赏着自己的创造成果,在自己的作品中发现自己的人格的复现,从而获得审美愉快。

另一方面,在一定意义上,文学消费也直接就是文学生产。上文也曾提到文学消费是一种欣赏的过程。更具体来说,文学消费是艺术欣赏,读者通过对文学生产所产生的产品的欣赏吸收精神文化素养,其实质是把作家文学生产的产品(作品)“人化”,是指从物化形态再恢复到心灵和精神。只不过这种读者的文学消费是另外一种不同于作家文学生产的生产,可以说它是一种再生产。

二,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

马克思认为生产媒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同样符合这一互动关系。

㈠文学生产创造文学消费

一方面,文学生产创造文学消费的对象、方式和消费者。文学消费作为一种对文学产品的阅读欣赏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文学产品为对象。没有消费对象的“消费”是不存在的。“与此相应,就生产方面来说:它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消费而无对象,不成其为消费;因而,生产在这方面创造出、生产出消费。”[2]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的文学消费的文化层次、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是靠文学产品自身创造出来的。扶持和生产优秀的严肃文学作品往往能“创造”出高品位的文学读者,而任由低劣庸俗的文学作品的泛滥则可能“创造”趣味庸俗的读者。高品质的文学生产提高了消费品的质量,从而使消费者在进行文学消费时提高自身的品位。

另一方面,文学生产创造文学消费的性质。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创造的不只是对象、方式,它也给予文学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即文学消费的性质。文学是一种物态化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生产既是作家观念的生产,同时又是一种物化生产,这种性质必然决定了文学消费的二重性,即文学消费既是精神消费,也是物质消费,或者说文学消费既有精神享受性质也有物质消费属性。具体而言,所谓精神享受性质,指它要是一种个人的精神享受,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消费[3]。所谓文学消费的物质属性,一方面指读者可以把文学产品作为物质产品占有,而不进行阅读和欣赏这种功利性是普遍存在的,不是哪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的属性,也就是说文学产品是一种商品,凝结着生产者的一般人类劳动,存在交换价值和价格产品进入流通市场,消费者以货币支付的方式进行交换才可以消费。近代以来,文学消费的这种物质商品消费属性更明显地体现出来,尤其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被特别地强化。

二,文学消费创造新的文学生产。

㈠.文学消费参与文学生产,在文学消费中文学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

“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为现实的房屋”。同样,文学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文学消费中即在被占用、阅读、欣赏的时候才能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4]同时,文学生产者生产的文学产品只是一种图式化的结构,只有通过读者阅读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读者阅读的具体化不仅赋予产品以生命而且文学产品的生命会在具体化过程的影响下产生变化,(但在具体化的变化中,文学产品仍保持自身的同一性而不会真的变成一部新的产品。)因此,同一部文学产品会发生变异,而变异的历史则构成文学产品的生命并绵延不绝。如读者对李商隐《锦瑟》一诗有种种不同的解释:

悼亡说、爱情说、咏物说、自伤身世说、诗集自序说等等。这些无疑都是读者变化的具体化的阅读,它们一起赋予《锦瑟》以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消费使文学生产得以最后完成。

㈡文学消费创造出新的文学生产的需要。

黑格尔曾指出:象是作为文学生产者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目的和动力的。对此当代作家王朔有非常通俗的解释:“《渴望》是给老头、老太太、家庭妇女看的,招老百姓掉眼泪儿的。……《编辑部的故事》不过就是部逗笑开心的通俗喜剧,只载些笑声和轻松。……我的小说有些是冲着某类读者去的。……《顽主》这一类就冲着跟我趣味一样的城市青年去了,男的为主。《永失我爱》、《过把瘾就死》,这是奔着大一大二女生的……”[4(P55)可见文学消费创造出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也就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所说的“隐含的读者”———作为意向对象的读者。

三,总结

总而言之,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是一种相互媒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的辩证关系。而当前,正确认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从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出发,既强调生产的支配作用,(我国接受大众的文化水平还普遍不高,审美鉴赏力尚有待提高;所以我们绝不能以消费者的需要作为文学生产的唯一准绳。)又注重文学消费的需要,既大力发展严肃高雅的文学生产,又积极引导适合大众口味的通俗文学产品的生产,这样才能创造出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商业价值相统一的文学产品,才能推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巩琦.《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双重互动》.《工会论坛》,2009.3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史玉辉.《透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文学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