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于2007年10月31日了《全球竞争力报告2006―2007》的评比结果。我国在131个参评经济体中名列第34,较上年进步1个位次,扭转了2004年以来排名下落的局面。

应该说明的是,今年的排名结果,除了与上年可比之外,并不具有历史可比性。因为,WEF对今年的评比体系做出了很大调整,与此同时,只重新计算了去年的评比结果、并未对历史排名进行全面更正。而本世纪以来我国在该项评比中的位置大都在40―50名之间,这个第34名,很容易被误解成我国的竞争力在今年突飞猛进。因此,我们特别需要在可比口径上加以注意,避免直接引用历史上的排名位次。

有鉴于此,本文首先说明评比体系调整对我国排名的影响,然后再进一步解读评比结果。

一、评比体系调整对我国的影响

WEF认为,用于评价国家竞争力的方法必然要与时俱进,应把关于驱动竞争力和增长要素的最新思考纳入指标计算。多年来,WEF为反映经济全球化带来发展要素的结构性变化,不断地更新测度国家竞争力的方法。

全球竞争力报告的总体竞争力排名,在去年首次应用了哥伦比亚大学萨拉・伊・马丁教授于2004年设计的“全球竞争力指数”(简称GCI),今年又对此进行了重大变更,主要包括自身模型体系的调整、评比对象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修正、问卷调查指标处理方法的改进。为了具有可比性,在今年的评比结果中,也对去年的GCI进行了重新计算和排名。

人们或许还会记得,在去年的全球竞争力排名榜中,我国的位次是第54,而按今年新修订的方法重新计算之后,这个数字则变更为第35。由此可见,今年评比指标体系调整对我国的总排名影响很大:致使我国的总体排名大幅前移,出现在排名榜的第一集团(前三分之一)之列。本人以为,从经济生活的经验来看,这种移位更为接近实际情况;而且对我国自身与上年的纵向对比分析,应该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影响。

(一)模型结构的调整

今年的GCI 以12个支柱为基础,由3个大类项目(被称为“子指数”)、12个子项目(被称为“支柱”),共113个指标组成。与上年相比最重大的变化是,通过分拆和新增两种形式,把支柱项目由9个扩展成12个,依次是: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和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 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成熟、技术环境, 市场规模、商务成熟性、创新。

分拆“市场效率”支柱。去年的“市场效率”是一个包罗32个指标的最大支柱,如今被拆分为商品,劳动、金融市场三个并列的支柱,用以更好评价市场效率的不同方面。在我国,这三个方面市场的发展并非均衡。相比之下,金融市场较为落后,劳动市场存在某些优势,商品市场也有个别亮点,在评比指标上的表现差异很大。原来的综合计算,相当于综合平衡了这些过大的差异,势必会产生因特别落后方面牵扯而拖后排名的结果;在三方独立计算之后,有利于充分体现我国在三类市场中的强弱状况,对于总体排名的评比结果,会比加总计算的方法趋好。

增加“市场规模”支柱。“市场规模”在去年只是市场效率支柱中的一个内容,今年被升级成一个支柱项目,包括国内市场规模、国外市场规模两个数据指标。由于我国在这两个指标上都具有特别优势,市场规模被当作支柱项目计算后,势必会因优势的张扬而推进排名大幅向前。

(二)发展阶段的落实

今年的评比仍然采用将所有参评经济体归入不同发展阶段、使用不同系数评价的方式:即根据人均GDP(以美元计算)的数额划分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不同发展阶段,加之其间的过渡阶段,共计5个发展阶段。

有所改变的,一是在为各参评经济体定位发展阶段时,今年采用的是过去3年人均GDP的统计数据、代替了往年对过去30年的评估值,使得定位趋于准确。二是重新调整了子类指数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权重,来计算最后得分。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人均GDP随之上升,今年改用近3年的数据定位发展阶段,把我国从原来的“要素驱动阶段”调整到“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的过渡阶段,计算总排名的系数随之变化,即增加了包括市场规模在内的效率提升子类指标对总体排名的贡献,这也是导致总排名前移的原因之一。

(三)指标处理的改良

今年WEF共使用了79个调查指标,由回收各参评经济体的11000多份企业家问卷调查中获得,其中我国提交390份。对于这些调查变量的处理,今年采取了“移动平均”新方法:将2007和2006两年调查的结果一起使用、并赋予2007年样本1.5倍的权重。

问卷数据处理方法的改变,对于我国的评比影响可能是双向的。正面的是,有利于纠正我国问卷调查中的年度偏差。由于问卷的数量对于我们这样大国来说显少,为了兼顾地区发展和产业抽样的要求,我们在被调查企业家的选择上,大多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而能够连年答卷的企业家概率很低。从这种意义上看,新的问卷数据处理方法,有助于中和我国主观评价标准上的偏差。负面的是,不利于及时反映变化的情况。由于当前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发展最快大国,在许多方面年度间的变化颇为显著,新的问卷处理方法继续使用上年的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延迟反映当年的变动情况。至于正面和负面各自的影响程度,显然无法度量,所以可暂且认为影响中性。

除此之外,今年在评比指标的舍取上也有些许改良,如取消了实际汇率(RER)指标,增加了一些变量和硬指标,使用较好的可得数据替代以往的估值。这对我国及时反映现实情况是有利的,其理由同上。

二、我国竞争力的排名分析

我国本年度的竞争力总排名居第34位,按与上年的可比口径上升1位。各子指数类和支柱项下的具体排名情况见表1。

总体而言,我国在全球竞争力评比中所显现出的强势,首先是市场规模(第2),包括国内国外的大规模市场,可为各类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提供广阔空间;其次是宏观经济稳定(第7),尤其在政府债务管控,高国民储蓄率、低通货膨胀率3个方面表现良好。竞争力的弱势,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高等教育和培训、公共和私人的制度质量三个领域。

(一)总体竞争力结构

就三类子指数情况看,基本条件、效率提升、创新因素子的排名依次为第44、45、50,全部落后于总排名、且与总排名相距有10个位次之多;但是三者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与上年相比,只效率提升类进步,其他两项则退后。按照该项评比对于各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分类,我国处于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的过渡阶段,三类子指数在总排名中的各自权重依次在60―40%、35―50%、5―10%之间。可见,效率提升类子指数对今年总排名进步一个位次发挥了正面的作用。

从12个支柱看,最高排名第2、最低排名第118位,表现出极大的差距。与总排名对比可见,市场规模、宏观经济两个支柱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其第2和第7的排名极大支持了总排名的地位;而其余的10个项目,却全都或多或少地拖累了总排名。其中,位列第118的金融市场成熟性是最大拖后项;其次数高等教育和培训、制度、技术环境这3个名列70开外支柱项,也大大拉了总排名的后腿。对比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18个经济体平均水平,我国只有金融市场成熟性一项明显落后,制度、高等教育和培训两项与平均水平等同,其余8项都高于平均水平,除了两个特别优势项目之外,接下来要数基础设施、创新这两项。

(二)与上年比较情况

表面看来,两年参评经济体的数目不同,会直接影响可比性。但是,由于今年新增的参评经济体的总排名、以及绝大多数的评价指标全都排在我国之后,完全可以允许我们在比较中忽略这一因素。

从三类子指数看,效率提升表现出了较大进步,排名上升3位、得分同时长进。基本条件则处于退步状态,排名下降2位、得分也略有下降。创新因素的排名下降5位、得分却有上升,意味着虽然我国的情况有所改进,但却落后于其他经济体的进步速度。

从12个支柱项目的情况看,在得分上普遍有增加,表明自我状况的进步;在排名中有4个项目上升、5个下降、3个保持,表明相对情况不容乐观。在下降的5个项目中,只有宏观经济是排名和得分同时下降的,分别退后4位和降低0.19分,该项目是我国的一贯优势,因而较多下降的情况值得关注;此外的4个排名退后项目在得分上都是略有提高的,包括高等教育和培训、技术环境各退步4位,制度退2位、劳动市场效率退1位,表明自身虽然有进步,但是还不同程度地落后于他人的前进步伐。在进步的4个项目中,商品市场效率进步2位,金融市场效率、商业成熟性各进步1位;比较特别的是健康和初等教育项目,排名大幅提升了24位、得分却下降了0.19,这种现象的确耐人寻味。经过比对排名表的整体数据可以发现,该项目两个年度的排名第1者也相差有0.4得分。或许应该这样说,健康和初等教育的国际总体水平在下降,我国虽然得分有降,其降幅却比整体下降的水平要强许多。此外,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创新3个项目,不仅保持了上年的排名,且得分还有上升,是好的信号。

(三)商业竞争力评比

今年,WEF继续了历年都有的辅评比――由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主持的商业竞争力指数(简称BCI)。BCI的评比体系未变,仍包括原有的公司运营与战略、经济体商业环境质量两个子指数。只在评比方法上有所改进,同时更新了往年的数据、使之具有可比性,但在比较使用中还需注意历年参评经济体数量不同的情况。(详见表2)

我国的BCI排名在第57、比去年进步2位。这是自2003 以来的首次改善。其中,公司运营与战略、国家商业环境质量两个子项排名分列第57、54位,也都比上年有进步。

三、我国竞争力的优劣势分析

与往年不同,《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没有对本年度竞争力评比要点及其世界形势做出综述,所有的分析都体现在由两位教授分别主持的研究报告“全球竞争力指数:测度国家的生产潜能”,“繁荣的微观经济基础:来自商业竞争力的调查指数”之中。其中,也缺少对我国的特别关注,除了简单介绍之外,并未对我国情况做出更多的评论或是提出建议。

两位教授关于竞争力评比的表述意味深长。马丁教授提到,全球竞争力指数,是一个能够用来识别国家竞争实力和妨碍经济进步障碍的工具。波特教授指出,竞争力是马拉松,不是短跑;我们的目标是要促进使各国创造繁荣的长期政策变化,并非仅是告知它出发的位置。由此可见,我们看待国家竞争力的测评结果,不仅要看清排名,更要注重识别自身以及他人的竞争优势和弱点、全球经济中的显著趋势,进而加深对经济成功发展的理解与借鉴。

(一)反映优劣势的主要指标

表3包括了今年竞争力评比的全部110个指标。由于有个别指标被分拆使用,表中的指标数量略少于WEF报告的113个计算指标。

WEF评比所明确标示出属于我国竞争优势的指标共计16个,即排名在第33位之前的指标。其中,数据指标7个、问卷指标9个;位于前10名的有6个,依次为:国外市场规模(排名第1),国内市场规模、运输里程(都是第2),国民储蓄率、通货膨胀率(并列第7),农业政策成本(第8);另外的10个优势指标是:薪酬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第15)、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23)、政府债务水平(24)、爱滋病毒流行指标(25)、研发活动中企业与国内的大学研究合作(25)、就业率指标(26)、女性劳动力所占比例(27)、产业簇群发展状况(29)、企业R&D支出(32)、铁路发达高效(33)。总括说来,我国市场规模属于无与伦比的禀赋优势,应当充分有效利用;宏观环境是我国已保有多年的优势,但当前正面临压力与考验,需要政府着力把握适应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方向与力度,避免竞争力的继续下落并争取向好;创新领域的优势正在积累之中,特别是在当前已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有利情况下,有望取得进步。

同优势相比之下,我国的竞争力劣势指标明显过多,排名在倒数33位(第98以后)之中的指标17个,其中排名在第110位之后的就有9个。特别是金融市场方面的表现最差,该项下共有9个指标,其中5个都排在第100位开外;最好的是投资者保护数据指标。也仅排第65位;而最差是关于银行资产状况的问卷调查指标,则落到了整个排名表的倒数第4(第128位)。结合实际情况看,金融领域的确是我国当前需要高度关注的领域,仅就评比所反映的的情况而言,除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之外,资本流动受限、证券交易监管不到位、获得贷款困难、金融市场的成熟度低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教育领域也是重点,包括扩大教育投入、提高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管理院校的质量等问题,应当着眼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统筹安排。在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若干需要抓紧改进的问题,其中一方面涉及政府体制改革和自身建设,另一方面涉及企业体制的改革和建设,包括提高企业董事会的效能、保护小股东利益、严格财务的审计标准和报告标准、强化商业道德,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司法独立性,继续有效打击腐败。

(二)制约商务活动的主要障碍

WEF的竞争力评比还涉及商业活动重大障碍因素的分析。其获取方法是:在问卷调查中,要求企业家针对开展商业活动过程中面临的14个主要问题,按照严重程度选择其中的5项并排序。

对比去年,先从总排序看,只前4个问题的顺序有变化,且为1和2、3和4的对调:获得融资由第2变为第1、然后是低效的政府官僚体系;腐败行为从第4变到第3,之后是政策的不稳定性。其他10个问题完全一致。再从对企业家回答率的计算结果看,前4个问题的集中度有所下降,且1与2、3与4之间更为接近;其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税收管理规定各自增加了0.5个百分点。应该说,这一结果反映出企业家的评价相对集中:资金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加快政府改革与建设的要求仍然迫切。

(执笔:董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