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视娱乐的“儿童成人化”与“成人儿童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视娱乐的“儿童成人化”与“成人儿童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尼尔·波兹曼把电视时代称为“娱乐至死”的时代。电视文化导引着整个社会朝着娱乐化方向前进,甚至使教育也娱乐化了。电视娱乐文化以强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电子文化、娱乐文化和流行文化构成了儿童的童年叙事,今天的儿童从一开始走上成长之路,就自然生成了对娱乐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形成了一个特别的电视娱乐文化现象,其产生的不良症候如下:

儿童成人

童年是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儿童与生俱来的坦率、天真、好奇、自发的能力如今已经被视像符号和文化逐渐淹没了,在电视上很难找到儿童的痕迹。我们发现,无论是观看电视剧还是情景喜剧,节目中的儿童和成人,在各自的兴趣、语言、服装表现上都没有多少差别了。

由于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让一个人“长大成人”,甚至为了适应社会的种种规范和要求而“拔苗助长”。于是,孩子变得不再孩子气,成人则变得愈加世故老道。我们失去的正是柯罗所说的“不带偏见地去观察自然的儿童眼光”。儿童时代与成年时代的界限日渐模糊。电视帮助人们形成了新的社会生活情境,这种情境与现实环境不同,人的社会角色与特性因此也发生了改变。孩子同样可以看到电视中呈现的关于大人世界的描述,这些描述远超出少年儿童日常接触的生活经验,使儿童心智早熟。

在我国目前的电视形态中,娱乐节目对市场反映最为敏感也最为依赖。电视娱乐化的结果是使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色彩浓厚,缺少儿童节目应有的特色。正如罗伯特·皮特曼所言:现在的孩子们是由电视培养大的,他们很本能地去感受而不是用大脑去思维。所以,不要考虑什么逻辑的问题,只要控制住他们的感觉,你就控制住他们了。①

“电子媒介肆无忌惮地揭示一切文化的秘密,它已对成人的权威和儿童好奇心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众所周知,好奇心是儿童的本能和天性,但它的发展却有赖于人们日益清楚地了解通过秩序井然的问题来揭示各种秘密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电视媒介将儿童与成人世界合二为一,孩子们还没来得及提问题,就被媒介塞满了一大堆他们无法理解的问题答案,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身边几乎没有儿童了。那么,为什么成人要剥夺儿童自由自在、不拘礼节以及自发游戏的欢乐?为什么要儿童经受职业训练、集训、紧张、媒体渲染所带来的种种辛苦?波兹曼认为答案是:传统上有关儿童的独特性的假定正在迅速消亡。

可见,电子信息环境正在使儿童的童年消逝。波兹曼指出:在儿童与成人合一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都发生了“孩子气”的蜕化降级,成为娱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波兹曼还在其重要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总结: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在此,童年的消逝,并非说特定生理年龄的生命群体不复存在,而是指童年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特征已经模糊。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边界,尤其是娱乐时代的来临,进一步填平了童年与成年之间的文化鸿沟。成年人已不再具有明确内容,相对而言,“童年”也不再是一个明确概念。电视节目里的儿童都被描绘成小型成人,而电视则以成人的材料为基础去塑造一种全新类型的“成人化儿童”。而且电视把现实放大到了最大限度,把孩子气的当下满足转化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把人们拖进了炫目的虚幻世界中。

另外,一些典型的少儿电视节目,像《超级少年》、《超级宝宝秀》、《银河之星大擂台》等,包括一些让少儿来当主角的电视广告,电视台都把娱乐的看点聚焦在少年儿童身上。这些孩子在模仿成人的时候,他们的才艺展示为什么能娱乐这么多成人观众,并得到他们的认同和喜欢呢?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被模仿的。成人观众作为一个主体,面对少儿这样无知的模仿,得到了一种主体被确立后的满足性。而这种欣赏品位充满了强烈的商业气息,是成人的话语世界对儿童世界的侵入。

电视节目以其刺激性、碎片化、模式化的面目投观众之所好,“好看”似乎成了大多电视人梦寐以求的传播境界。电视迫使整个文化走下神圣殿堂,暴露出一个个禁忌:过度自恋、、虐待…每一种现象都失去了原本只属于成年人的角色。

成人儿童化

哈特莱在《看不见的虚构物》中认为,电视对观众的虚构是将其儿童化,“对电视业来说,电视是一个儿童政权。受众被想象成具有儿童般的品德和特性。当然,这个政权并不是无时无刻都控制着每个地方的所有电视。但是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即目标受众群越大,他们被儿童化的程度就越高”。②在成人儿童化的电视娱乐里,成人和儿童、傻子与智者没啥两样。文化和精神意识都发生了孩子气的蜕化而成为幼稚和肤浅的。电视视觉文化和娱乐文化为今天的成年人开辟了一条复归儿童的梦幻之路,观看似乎成了的唯一源泉,成人的其他功能开始退化,甚至变得像婴儿一样软弱无力。不过这种回归状态不是像儿童那样对自我形象感兴趣,而是对屏幕上以假象的方式实现的种种幻想如痴如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成人儿童化”的心态是受“自恋情结”影响的典型表现。当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和消费主义加速了自恋型人格的发展。有强烈“自恋倾向”的人通常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最真实的和可靠的,人活着只是为了自己。这种心理强调一种以进入虚幻世界为目的的心理宣泄。通过将内心的焦虑投射到外在对象上,将外物变成心理镜像,以此来缓解自己的巨大压力。

我国学者潘知常等把这种“成人儿童化”的状态称之为“后儿童心态”,这也是自恋心理的典型表现。于是,“电视荧屏在今天就成了那喀索斯的镜子,一个恋己癖展示的所在”。也正如MTV歌曲《快乐宝贝》里的宣言:蹦蹦跳跳,玩玩闹闹,正因为年少,有些单纯,有些天真,其实不重要。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他们根本不知所措。因此在虚拟世界中追逐一切,崇尚一切,在儿童世界中逃避现实压力和责任,从而使他们永远是“后儿童”,内心永远长不大,极容易患心理感冒,情绪化很重,这就是“后儿童”的普遍心理。他们需要不断通过电视娱乐来麻醉自己以保持自我感觉良好,而对游戏的酷爱和痴迷则是这类成年人的特征。

美国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曾把数字时代形容为“没有尽头的青春期”。在数字时代的游戏空间里,孩子是最大的。数字时代的统治法则是“孩子为王”,岁数大的将服侍岁数小的。成年人若不回转,则会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游戏本身无法向大众提供除了休闲、娱乐之外更多有益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找回了童年”,但成年人应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深度却因此而消逝。

注释:

①王甫 鲍玉珩:《当代美国电视──文化艺术与商业》,华龄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②陈龙:《在媒介与大众文化之间: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