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卡托普利与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疗效对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卡托普利与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疗效对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比较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86例,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n=93)与依那普利组(n=93),分别口服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治疗4周。结果:卡托普利组SBP/DBP下降17/12 mmHg(P

[关键词] 高血压;依那普利;卡托普利

[中图分类号] R5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b)-074-02

原发性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近年来发病率高达11.88%[1]。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病致残、致死率已居首位[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作为目前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之一,已经得到临床上广泛应用。本研究对卡托普利与依那普利降压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7年6月住院或门诊的患者186例,均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确诊为1级及2级高血压病患者[(SBP 140~179 mmHg和(或)DBP 90~109 mmHg],并经系统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妊娠、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过敏、不能合作者、肝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血糖及血脂明显异常者。入选前2周停服一切降压药。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93例,其中,男47例,女46例,1级高血压32例,2级61例,平均年龄(55.3±9.2)岁,平均病程(8.6±6.5)年。依那普利组93例,其中,男48例,女45例,1级高血压36例,2级57倒,平均 (56.6±8.7)岁,平均病程(7.8±6.6)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血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在整个试验期内不用利尿剂等影响血压的其他药物。卡托普利组:口服卡托普利(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开始剂量为12.5 mg,tid,分别于上午8∶00,中午12∶00和下午5∶00口服。治疗第2周后坐位舒张压

1.3观察指标

血压测量采用袖带式血压计,治疗前测非同日血压3次(每日上午由同一人测定),取平均值作为治疗前血压,用药后于1、2、3、4周各周的最后3 d所测得的各项血压平均值作为每周治疗后血压。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电解质及心电图检查。

1.4疗效评定标准[3]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达10 mmHg,但已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H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上述标准。

1.5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统计学显著性检验采用Ridit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降压疗效

2.1.1降压总有效率卡托普利组总有效率为86.02%,其中,显效38例,有效42例,无效13例。依那普利组总有效率为87.10%,其中,显效39例,有效42例,无效12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1.2降压幅度卡托普利组与依那普利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分别下降了18/12 mmHg和21/13 mmHg,治疗前后血压值均有显著性变化,但两组比较降压幅度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2.2实验室检查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血脂、血糖代谢无明显异常,血电解质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影响。

2.3不良反应

卡托普利组7例出现刺激性咳嗽,3例出现头痛、头昏,皮肤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5%;依那普利组6例出现刺激性咳嗽,3例出现头痛、头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以上不良反应均能耐受,故未停药。

3讨论

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目的就是要尽量将患者的血压降至正常范围或可接受水平,减少高血压所引起的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降压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

近年来,由于ACEI制剂具有卓越的控制血压及保护靶器官的作用而日益受到重视。大量资料表明,ACEI能够降低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而引起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卡托普利是第一代含巯基短效制剂,依拉普利是第二代不含巯基的长效制剂。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卡托普利或依那普利均有良好的降压疗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降压幅度也无显著性差异,用药4周对肝肾功能、血脂及血糖代谢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少。但依那普利为长效制剂,作用时间长[4],用药次数少,更易为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钱方毅,李一石.加强高血压药物的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1998;13(6):321-322.

[2]赵炎,林胜才.高血压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l;9(10):45-47.

[3]刘国仗,胡大一.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5.

[4]都军,都本洁.高血压病的近代观点[J].临床荟萃,1999,14(8):384.

(收稿日期:2008-03-1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