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福州南站概念设计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福州南站概念设计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项目位于福州市南台岛的开发新区,由环岛路(城市快速路)、螺城路(城市主干道)、纵二路(规划路)、纵三路(规划路)围合而成。福州南站与城市道路及轨道交通衔接,铁路、城市轨道、常规公交、长途汽车客运、出租车、社会车在此换乘,形成福州市内客流聚散中心、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福州南站建成后,将主要办理沿海通过旅客列车作业,以及大部分厦门方向、部分温州方向旅客列车始发作业,与既有福州站形成福州市两大铁路客运中心的格局。

站区规划

1.一心、两轴线、四个组团

以铁路站房为中心,设计了两条控制轴线:东西方向为城市发展轴,南北向为铁路动线轴。地块中心主要为交通用地,在四角形成四个组团,用作城市开发用地和景观绿地。

2.圆弧形路网构图

由于两条轴线之间存在10°左右的偏角,站区规划采用圆弧形路网构图,并对纵二路、纵三路进行局部调整,以削弱偏角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站区交通设施也相应采用环状、向心式布局,尽量缩短旅客步行距离,实现铁路交通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

3.东、西广场并重设计

根据福州市规划部门意见,站房东、西广场并重设计,均衡布置交通设施。站房东、西两侧均设旅客入口,形成双向出入的格局。西侧面向城市主要交通道路,东侧面向城市开发新区,可与既有福厦高速公路接驳。

4.环岛路局部下穿

根据城市规划要求,既有环岛路将被改造成为城市快速路。我们在环岛路与纵二路、纵三路的交叉口规划了两处下穿车道,将站区无关车流进行剥离,并能保证环岛路过站交通快速通过。

5.轨道交通一号线设地下站

规划中的轨道交通一号线垂直穿越铁路站场,规划要求在站区设站。考虑到轨道交通车站与国铁车站换乘量较大,将其规划设计为地下站,轨道交通与铁路进、出站功能紧密结合,实现“零距离换乘”。

6.铁路站场局部架空

铁路站场高于广场地面约14m,前期设计为路基型式。在进行站区规划时,有必要在地面广场形成东、西贯通的旅客步行系统,因此选择了将铁路站场中部约108m范围局部架空的处理方案。架空部分既是旅客自由通道,同时也是站区交通非常重要的换乘核心。

7.长途汽车客运站相对独立

在设计类似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时,长途汽车站与铁路客站紧密相邻布置,常常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式。但就本项目而言,我们选择长途汽车站相对独立的布局方案。站区用地面积有限是其中原因之一,但考虑更多的是如下因素:两者均拥有相对独立的客户群体;两者多为竞争关系,换乘量较小,两者合并布置往往会增加综合客运枢纽的复杂程度,并且会给旅客增加选择判断的难度。基于上述因素,我们将长途汽车站规划布置在纵二路以西的城市地块。

平面功能与旅客流线

1.“线侧下式”候车

在候车型式的选择上,最合理的是“线侧下式”,而不是“线下式”或“高架式”。对于如此大规模的铁路客站而言,“线下式”候车的主要弊病在于大量的候车空间位于铁路线下方,环境闭塞有如地下空间,并且火车通过产生的噪声目前尚无成熟解决方案.显然“线下式”并不合适。相对于“高架式”而言,“线侧下式”对旅客进站的垂直提升高度更小,进站流线更短捷,与轻轨地下站结合更紧密,同时又能为旅客创造良好的候车环境。因此“线侧下式”候车成为方案的首选。

2.“下进下出”的旅客流线模式

站房的主入口设于+6.00m标高层。进站旅客在该层候车,由站场下部进站通道进入各个站台。小汽车(出租车,社会车)旅客可由小汽车道直达该层,轨道交通旅客、广场旅客也能很方便地通过楼扶梯到达该层候车进站。

站房的出站厅位于±0.00m标高层。出站旅客则由站台可直达出站厅,出站后直接换乘地铁,也可方便到达广场乘坐其他交通工具离站。

这种“下进下出”的流线模式可有效实现进、出站旅客分流,提高客流的组织效率。

3.功能布局

地面层(+0.00m)――为出站层,主要功能为铁路出站厅、轨道交通一号线出入口、联系东西广场的人行通道,另外布置有铁路辅助生产生活用房及部分商业设施。

候车层(+6.00m)――线侧主要布置中间站台候车室及车站办公用房,线下主要布置2条进站通道。

站台层(+14.60m)――主要功能用房均位于线侧,由基本站台候车室、贵宾候车室、配套旅客服务设施、车站办公用房等组成。

地下层(-5.10m,-10.10m)――轻轨站厅位于地下一层,轻轨站台位于地下二层。

建筑造型特色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福州市作为海峡西岸、环太平洋经济圈最重要的城市,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福州市“沿江向海、东扩南移”的发展战略规划,在未来20年,福州将从一个“内河型”城市向“跨江型”城市发展,最终实现滨海城市的伟大飞越。

福州南站则刚好位于“沿江向海、东扩南移”的重要核心节点区域。因此,应该去充分表达福州人民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建筑屋面由12片“风帆”状的形体构成,并在立面上形成强烈向上的动感,着意塑造出一种积极向上、展翅腾飞的优美形态。站房入口位于东西向的“向海”轴上,处理手法开放而大气,藉以表达福州面向海洋、面向未来、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立面构图撷取了传统建筑飞檐的流线型元素,又与福州当地的“鞍形墙”形象产生暗合,隐约显示出建筑的本土特征。

设计单位: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同济大学设计研究院和韩国(株)三安联合体

主要设计人: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盛晖、刘俊山、张传波、杨志红、黄妍、郑为

同济大学设计研究院:周建峰、许笑冰、王凯夫

韩国(株)三安:李盛民、林先泽、宋炳玉、柳枰烈、朴熟、崔珉旭

作者:刘俊山,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 高级建筑师

收稿日期: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