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河情韵》干涩的拼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河情韵》干涩的拼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场播报

黄河情韵》的“黄河”用多媒体呈现,民间歌舞里的“情”他们无法表达出来,而所有的“重大变革”把一切好的“韵”都消解掉了。于是,《黄河情韵》是个干涩的拼盘,丧失了艺术的魅力。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到北京献演的《山西民间器乐》刚刚让我对山西的艺术欣慰了一下,紧接着,山西省歌舞剧院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献演的《黄河情韵》就大倒胃口。我用一个最常见的词说明《山西民间器乐》的好,这个词是“干净”。而《黄河情韵》最倒胃口的,就是“不干净”。灯光绚丽令人眼晕,音响轰鸣震耳欲聋,舞台美术堆砌让剧场有窒息感,服装设计怪异消解了民间艺术的亲切感,演员装腔作势舞蹈成了跑龙套,赵越的煽情主持越听越不真诚。

没有乐队,剧场里唱卡拉OK。有了多媒体,黄河的图像搬上了舞台。纯粹的音乐在哪里?纯粹的舞蹈在哪里?纯粹的民歌在哪里?纯粹的演唱在哪里?

《黄河情韵》,“黄河”干涸,“情”干枯,“韵”干结。

干巴的拼凑

整台15个节目,分了5部分:“序”“大河篇”“大院篇”“大山篇”“尾声”。主体当然是“河”“院”“山”。

“大河篇”里主要是左权民歌,《桃花红 杏花白》《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和《苦相思》。但是这些歌不产生于“大河”,而产生在太行山里。桃花杏花又不是荷花,为什么不能在“大山篇”里?“大山篇”里《三天路程两天到》,唱到“水流千里归大海”,真正是唱的黄河。

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归类,既不尊重原生音乐,也于艺术的表达没有任何益处。在单个节目上没有充分的信心,难道这是歌舞团走江湖形成的坏毛病吗?

“大院篇”意思就是与“晋商大院”关联的话题。但是,山西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在这里更加显示了自我的贫乏。说“山”道“河”还可以拿来原初的民歌撑一下门面的话,说到大院就全部缴械投降。

5个节目,两个的意向来自成功的影视作品。舞蹈《红灯笼》,就是直接借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给全国观众的印象讨巧;歌舞《远情》把电视剧《乔家大院》主题歌唱了一下。《大红灯笼高高挂》根本就与晋商无关。观众觉得浅薄,张艺谋笑你弱智。这两个之外的另两个:打击乐《老鼠娶亲》和戏曲表演,更是邀请团外成熟节目参加演出了事。山西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怎样理解大院文化?不知道。

干瘪的表达

早在“三黄”时期,就有人批评山西省歌舞剧院并未很好地研究本土的舞蹈,“三黄”里并没有多少真正山西本土的舞蹈元素。舒展、奔放、直爽、朴直的山西民间本土语汇,并没有在“三黄”里体现出来。

山西民间有没有比山西省歌舞剧院好的舞蹈?当然有。民间舞蹈好,不是因为身材与技巧,是对舞蹈的认识。民间舞蹈家们跳的是情感,山西省歌舞剧院跳的是技术。黄河边上的伞头秧歌是仪式舞蹈,舞者被大地感动着,他的舞蹈也感动了别人。更有名的:二人台舞蹈是黄河的精灵。左权小花戏是太行山的精灵。他们世世代代祖祖辈辈这样跳了过来,舞蹈不是谋生的手段,是生命本身在张扬。

我最熟悉的左权小花戏,上了舞台都不好看,好看的是正月里,元宵节夜里,下着雪,冻得了不得,观众都穿得很厚,围着旺火,说着笑着。这时候,小花戏来了,都是最好年纪的最好的姑娘,把披在外面的棉衣脱掉,露出非常单薄的花戏彩装。锣鼓唢呐声响起,她们舞蹈了起来。

小花戏,不能没有这个场。有了这个场,小花戏就是整个太行山一年中最冷时日里的最温暖的色彩,感动千万家。没有这个场,小花戏和北京街头随处可见的扭秧歌的老大妈没有什么区别,是她自己的乐子。

再说民歌演唱。牛宝林和陕军,我不是第一次听了,随着全社会对本土艺术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民间艺术的反省,随着石占明、辛礼生被学界追捧被观众广泛认可,牛宝林的歌真的没有办法再听了。陕军和他一样,他们走在大路上,于是成了“大路货”,没有自己的风格,也就没有自己的歌。他们唱什么都一个味。对本土味道的放弃,他们的歌变得干瘪。

干裂的传承

山西省歌舞剧院走到今天,已经再无路可走了。

在剧院介绍里,可以看出他们有这样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54到1966年。这是他们向民间汲取营养和人才的吸纳期。后来他们对于民间的了解,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的10年间完成的。这10年,奠定了他们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著名歌手刘改鱼把自己掌握的大量左权民歌带到了山西省歌舞剧院。第二阶段,1978到1997年的20年。这是他们被压抑10年之后的一个集中爆发的时期,典型的剧目是“三黄”。这属于他们的创造期,是他们最辉煌的一个时代。第三个阶段,1997年以来的10年。向黄发展下去,越来越黄。不过不是黄河的黄,是把事情办黄了的“黄”。

《黄河情韵》的总导演郝孝明对媒体说:“变化实在太大了!”他认为“从20年前的黄河歌舞到20年后的黄河歌舞,不仅是人员队伍发生变化,连灯光、舞美、舞蹈语汇等发生了重大变革。”

“变”,变坏了也变?北京人艺拿经典,中央芭蕾舞团演的是《红色娘子军》,甘肃歌舞剧院演的是《丝路花雨》。都是久演不衰的剧目。山西省歌舞剧院学狗熊掰玉米,先把第一个10年的积累扔掉,再把第二个10年的经典扔掉,一味“创新”下去,做应景式的拼盘,便只能制造一堆视觉和听觉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