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氮肥施用量对菜豆前期产量和土壤碱解氮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对露地菜豆前期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壤碱解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菜豆的前期产量和经济效益以纯氮用量为178 kg/hm2时达到最高,分别为8 690.48 kg/hm2和32 222.00元/hm2,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氮肥用量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565。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菜豆的前期产量和效益,菜豆露地栽培的最适宜施氮量是178 kg/hm2。
关键词:氮肥; 菜豆;前期产量;土壤碱解氮
中图分类号:S643.106+.2:S158.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0-0092-03
氮素是蔬菜需求量最大的营养元素之一,合理施用化学氮肥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在生产中由于不合理施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化学氮肥,不仅会引起蔬菜产量和品质下降,还会使肥效降低,甚至会污染环境。近年来,有关氮肥在蔬菜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有菜豆[1,2]、生菜[3]、莴笋[4]、绿豆[5]、番茄[6]、黄瓜[7]等。本研究探讨了露地栽培条件下,氮肥不同施用量对菜豆(Phaseolus vulgaris)前期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壤碱解氮的影响,以期为菜豆无公害栽培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2年5~8月在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实训基地进行,供试菜豆品种为超级九粒白;供试肥料为尿素(N 46%)、磷酸二铵(N 18%、P2O5 46%)和硫酸钾(K2O 50%)。
1.2 试验处理
试验设5个水平的氮肥用量处理,具体见表1。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4.2 m2。2012年5月16日播种,磷酸二铵和硫酸钾做基肥,尿素在播后20天花芽分化时开沟施用。采用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8]。
1.3 测定项目与数据分析方法
每次收获菜豆时测定产量。采集0~20 cm耕层的土壤混合样品,用碱解扩散法测定土壤碱解氮含量[9]。采用Excel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施用量对菜豆前期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氮肥用量对菜豆前期产量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以处理3产量最高,以后逐渐降低。氮肥的施用量与菜豆前期产量的二次模拟函数为Y=-0.1312X2+41.257X+5282.3,R2=0.9228。经F检验可知,氮肥用量对菜豆前期产量的影响显著。
2.2 氮肥施用量对菜豆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氮肥用量对菜豆的经济效益有明显的影响。菜豆的总产值和收益以处理3最高,产值达34 761.92 kg/hm2,经济效益为32 222.00元/hm2,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处理5的总产值和收益最低。由此表明,菜豆的效益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最大后开始降低,说明氮肥施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不合理施用氮肥会降低经济效益。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菜豆的前期产量和经济效益逐渐增加,处理3达到最高,产量为8 690.48 kg/hm2,产值为32 222.00元/hm2,之后逐渐降低,说明氮肥用量不是越多越好,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菜豆的前期产量和经济效益。菜豆露地栽培的适宜施氮量(N)是178 kg/hm2。
施用氮肥能有效增加土壤碱解氮的含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土壤碱解氮的含量逐渐增加,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565,但未达显著水平 ,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张慎好,武春成,冯志红,等.冲施肥对菜豆产量效应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4947-4949.
[2] 杨永政,梁 燕.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菜豆种子产量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7):49-52.
[3] 陈雄鹰,严 潜,周升明.氮肥施用量对生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 2009,3:49-50.
[4] 曾希柏,谢德体,青长乐,等.氮肥施用量对莴笋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7,3(12):323-328.
[5] 訾淑琴.氮的不同施肥量对绿豆产量影响的分析[J].现代农业,2010,54.
[6] 刘 德,赵凤艳,陈宇飞.氮肥不同用量对保护地番茄生育及产量影响[J].北方园艺,1998,5:7-8.
[7] 王 柳,魏秀菊.不同氮肥水平对日光温室黄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2):225-229.
[8] 俞守能,于立芝,王建敏.无公害食品露地菜豆生产技术规程[J].山东农业科学,2011,1:103-104.
[9] 鲍士旦主编.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