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实践中寻找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以实验为基础、实践性与理论性结合很强的科目。实验探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以及提高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作风,并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综合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模拟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动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实验;动手
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实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关系到动手和动脑的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到!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个好老大。”所以对初一学生来说,实验更加重要。如何使实验不只是实验,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地探索活动,更是对知识的运用和深入。
一、从小学知识的引入和深化
从小学刚进入初中,学生对初中科学知识充满好奇,小学的科学内容一般都是比较直观的,但是初中的科学内容要深入,所以学生就会发现在第一章的时候实验的内容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小学学习过程中运用过的,但在小学中没有深入和运用,所以学生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动手做实验不仅仅是动手,更应该要用脑思考。例如在用刻度尺测物长度时,因为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刻度尺用的比较多,所以学生会用刻度尺,并认为是很简单的实验。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基本上都会,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而加深实验的难度,这个时候可以提一些问题,如一个一元硬币的直径是怎么测的呢?刚听到这些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会有点难度,自己手上只有一把刻度尺,如何能测呢?但通过小组的讨论合作,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去验证这个方案是否可行,从而用正确的方案完成实验。这时学生就会用举一反三的方式得出这一类的实验,再问一下如何测出它的直径呢?可能有几组学生不知道怎么弄,但可以提醒一下一个不够可以多个累加在一起,这时实验就变的很简单了。在这些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再追问一个如果给你们一个正方体,你能测出它的体积吗?再给你们一块不规则的石块那是如何测出它的体积?很自然就会引用到量筒。
学生的动手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经常会受到阻碍,因而教师应该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扫除障碍,使学生扬着思维的风帆不断前进。所以说实验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验活动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在于记忆之中,这样就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局限于只是实验这个环节,而是通过实验使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二、从日常生活的知识的引入和深化
刚成为初中生,带着好奇、好动、好胜,遇到新鲜事物都想动手试一下。科学的知识很多都是跟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该主动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一些事情或现象,使他们对学习科学感到兴趣,并积极引导学生动一动,做一做,使内心产生更加强烈的动手和动脑的愿望,让自己主动、积极地去完成。
例如,在讲到测量水的温度、温度计的使用,有学生说:“我家的电话机上有一支温度计,测到的温度是室内的温度。”这时我们就可以把枯燥的知识融入到解决生活问题过程,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科学这门功课。对普通温度计可能有些学生感到陌生,但是在讲到体温计,没几个学生不认识的,并且都能对体温计的使用讲得很详细。这只是学生会用而已,但对原理并不太懂,所以我们可以着重介绍,使学生明白。对学生使用体温计的时候,我们可以加深一下,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每次用之前要甩一甩?假如前面使用的同学是发烧了,而你在用的时候没甩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让学生去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这个效果比教师在课堂上讲很多遍更显著。所以在用普通温度计的时候,可以设计如下:有两个温度计,不知是哪个坏了,你能用多少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判断出来?通过小组合作,有什么好方法,教师要及时的肯定,这样学生会有促进的动力,对这门功课会更加重视。还有在讲到天平使用的时候,学生会联想到菜场中的称,所以很多学生一拿到天平,就会用手直接去拿砝码和移动游码,而不知道要用镊子去夹,在称食盐的时候就会把它直接放到左盘中,而不放一张纸上称。如果把物体与砝码放错了位置,结果是如何?绝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有难度,先让学生合作思考讨论,用数学的方式去推导一下,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得出,很多学生都不能理解,这个时候拿出天平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个实验就会加深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是有用的,并能创造和改善自己未来的生活,使学生把课堂内的学习与社会、家庭建立一种有机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的教学理念。
有时要说明一个道理的实验很多,不一定要用很复杂的实验,这就要注意直观性,知足使学生易于观察,一目了然,做起来困难小,效果好,简单的实验同样可以达到复杂实验的效果。而科学往往跟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有些实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在使用,只不过是不太了解,所以我们要把生活中的实验内容和科学教材中相结合,这样科学源于生活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学生学科学也不会感到很无聊,更加对科学这门功课上心。
三、对新学知识的引入和深化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学生动手探究的意识。老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想动手实践的欲望。所以对知识的创新是以知识的积累为根基的,知识的创新往往都是根据原有的知识理念所延伸出来的,要是没有了知识理念的积蓄,知识的创新便无从谈起了!
例如,在讲显微镜的使用时,学生初次接触显微镜,喜欢的是它的“动”,而不是想知道它的结构,他们更好奇怎么用,能看到什么。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先让学生记住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和位置,然后演示这些结构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结构的调节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练习,学生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这时就要强调多做多练,适当加强实验密度,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动手的愿望。而学生单一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是不够的,还要会制作临时装片,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时我们要及时提醒,在观察时会出现什么现象,让他们自己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让学生试着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最后关键的就是教师要点评总结。从显微镜下我们是看到了细胞结构,这个结构是很小的,但我们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一些只有一个细胞结构的生物,这样我们的观察范围就会扩大,也加深了学生对微小的事物的认识。所以对新知识的积累很重要,可以为后面的知识内容作基石。
只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实验的时间、空间以及体验的机会,根据学生实验实际情况和教学实际活动,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让新的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其实也是一个创造者。
总之,科学实际上都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广泛结合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入手,走向大自然,走进生活,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养成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科学的行为习惯,使学生都能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