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生态角度论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精神生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生态角度论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精神生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绪论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在大步跨入消费社会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高危机”的时代:压力剧增、亚健康状态的普遍存在、物欲横流、传统道德伦理标准被颠覆等等。人们在为这些危机担忧、扼腕的同时,却又显得束手无策。消费社会是出售自恋商品的时代,消费已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伦理,它激起人们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它作为现代社会进步发展的有害的“副产品”,正毁坏人类存在之根基、加剧人们的不安全感与自恋情结;另一方面,随着消费社会的物质进一步丰富,在精神生态维度上的人类进步却戛然而止,并同自然生态所产生的危机一样也受到严重“污染”,从而形成物质“上升”、精神“下降”的“剪刀差”。本文认为,这种局面的形成,不是个人或人类自身堕落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费社会发达的产物,它在实现人“自我的延伸”的同时,促使自恋取代欲望成为重要角色,造成精神生态危机。

二、生态与精神生态

现代社会正遭受着生态危机是个不争的事实。二十世纪下半叶,在经济增长、人口增加的双重压力下,人类大规模地干预地球自然生态的演进过程,引发和加剧了生态危机:荒漠化日益严重、森林资源消失、野生动植物大量灭绝、人口急剧增长、饮用水资源越来越少、资源、能源的枯竭、渔业资源逐渐减少、普遍的环境污染、臭氧层漏洞、温室效应等等,这无疑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在1866年刚刚由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提出来时,只不过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而现在“生态学”已远远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而成了一套完整的观念系统 ,成了一个包容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社会与地球、精神与物质的世界观。从这个概念提出伊始,它就包含着超越自然、社会生态之外的其他领域:“在‘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之外,还应当存在着一种 ‘精神生态’”。一些先知先觉的学者已经对这个“精神圈” 正在遭受的“污染”敲响了警钟:“地球上,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觉中向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蔓延。从地球上现实的人类生态状况看,下一个污染,将是发生在人类自身内部的‘精神污染’。”

三、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精神生态

对于消费社会,法国学者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作了完整和系统的论述。如果我们用简要表述消费社会的话,也许可以说消费社会就是用来表示工业发达国家所达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概念,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的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则更多的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人们对消费品的占有不再以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 ,而是以炫耀消费品的附加值作为消费行为的主要目的;消费不再是一种经济活动,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当代人的生存方式。

自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迅速推进,尤其是进入到消费社会以后,生态污染迅速恶化,并逐渐向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扩散,包括心灵、精神世界。“地球上,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觉中向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蔓延。从地球上现实的人类生态状况看,下一个污染,将是发生在人类自身内部的‘精神污染’”。“精神污染”的概念是由比利时生态教授P. 迪维诺( Paul Duvigneaud)正式提出,“他针对的是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文明对于人的健康心态的侵扰,物欲文化对于人的心灵渠道的壅塞,商品经济对于人的感情的腐蚀等”。笔者认为,总的说来,消费社会产生了物质向上、精神向下的剪刀差,使身在其中的消费者产生了无意义感、不安全感和自恋专注。

马克斯・舍勒通过对“资本主义精神”分析,指出“个人的精神生活变得异常贫乏,人的‘意志能量’不再‘向上’仰望,而是‘向下’、向着永远填不满的物欲之壑‘猛扑过去’。此时,一心攻掠外物的‘猛士’,其实已经普遍沦为为外物拘禁的‘奴隶’”。吉登斯明确指出:“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它还提到:“在充满变迁的外部环境中,个人难免充满对其存在的可能风险的忧虑,并且依据实际行动而被忧郁所麻痹”。此外,E・ 李尔揭示出:“社会财富生产过程中快速发展的代价,就是劳动力的流动,也就是职业的不稳定。人员更新与循环的结果是,社会负担变得十分沉重,尤其是会产生不安全感。对每个人来说,各方面(收入、声誉、文化等)的流动以及地位和竞争所产生的心理和社会压力变得更加沉重。总之,消费社会的主要代价,就是它所引起的普遍不安全感……”

另外,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关注现代社会生活所带来的自恋专注。鲍曼认为,“消费活动的灵魂……是一系列的欲望……尽管欲望是一系列连续而短命的物质对象,它是‘自恋的’:它把自身视为首要的目标;由于这个原因,它注定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不管其他的(身体或精神)目标提升到什么样的高度。最重要的‘生存’,不是消费者身体或社会认同的生存,而是欲望本身的生存;恰恰是欲望――消费的欲望――造就了消费者 ”。哈维・弗格森指出,“欲望的观念把消费同个性表现联系在一起,同品位和辨别力联系在一起。个体通过他们的财富而表现自我”。吉登斯认为,“消费资本主义努力地使消费标准化并通过广告来塑造品味,这样的做法在促进自恋上起着基本的作用……消费讲出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异化特征,并主张这便是异化的解决手段,其许诺说,自恋者所需要的有魅力的、漂亮的和个人名望等诸如此类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恰当’种类的物品和服务来得到满足”。总之,“自恋成为现时代的流行”。

四、结论

要解决上述迫在眉睫的危机,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就是“幸福”的概念。“幸福在于价值的实现,价值则表现为人的主动选择,而选择则又受制于不同的人生观念,在观念的背后,则依然是人的需要和欲求”。事实上,消费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是微乎其微的,换句话说,满足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并不需要付出破坏自然的沉重代价 ,提高生活质量与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必然联系。在当下消费社会的语境下,应当提倡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以满足人类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首先,美好生活应该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丰衣足食的生活。其次,美好生活因该是一种身心健康的生活,身心健康不仅指身心的无疾患而且指身心的一种充实感。第三,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一种内涵丰富且具有创造性的生活,只有摆脱并超越了物质性需求的纠缠而获得精神性需求之满足的人的生活,才可能成为一种创造性生活。”这样,奢侈的肴馔、昂贵的服饰、豪华的汽车、富丽的包厢不再作为幸福生活的最高标准;对人性的涵养、心灵的丰富、对自然的体察感悟、对存在的玄思冥想、对未来的痴心向往,这些非物质性的、非功利性的价值,也将成为人类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为此,鲁枢元提出了“诗意地存在”说,即人类在诗意的生存中对于自己精神生活的内开发,这将减缓人类生存对地球的压力,有利于地球的休养生息。总之,“在当下这个极度混乱困厄的关键时期,人类在地球生物圈中的生存状态,乃至整个人类生态环境的存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如何调整、端正自己的精神取向,如何开掘自己的精神潜能。”

[本论文系200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结项论文,项目编号为:200704015。]

参考文献:

[1].鲍曼:《被围困的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哈珀:《环境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4].陈墀成:《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中华书局,2005。

[5].鲁枢元:《猞猁言说:关于文学、精神、生态的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三联书店,1998。

苏 擘、王丽霞: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