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发展与调整中实现转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后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之年。总的来看,外部发展环境略好于去年,经济增长预计在9%左右,仍然处于增长率的高位区间。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一方面,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正方兴未艾;另一方面,现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改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迫在眉睫。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企业是推动经济转型的主体。中国企业在2011年的走势对于企业在整个“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谋划2011年发展规划时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
(一)成本持续上升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成长,企业经营成本快速上升。其中,劳动力工资、原材料与燃料的价格、人民币升值三大因素对成本影响最大,尤其是劳动力工资上升的影响一直未曾消失过。特别是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及实行严厉的最低工资标准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更是无可避免。进入2010年以来,工资水平上升对成本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据了解,一季度以来,许多省市自治区相继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有研究报告预测,由于国内劳动力的短缺及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今年国内工资将以两位数增长。工资上升对成本的上拉影响不可避免地将跨越2010年。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新近的报告,中国在未来5年左右将面临持续的加速性的市场化工资上涨的局面。因此,由工资等因素引起的成本上升将影响2011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的企业经营活动。
(二)通货膨胀再起
随着宏观经济的回暖,通胀水平在短期内再度同步回升。2010年11月CPI同比上涨5.1%,创下28个月来最大升幅。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货币的超发“史无前例”。据统计,自2008年应对危机以来,粗略估算我国银行体系已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近20万亿元,目前广义货币供应量已接近70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的国家。为了有效调控物价水平,国务院颁布了“国十六条”,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出台了一揽子的调控政策,力度为近年罕见。物价已经有所回落。但考虑到目前市场的流动性依然比较充足、国际输入性通胀因素以及物价惯性的因素,短期内要降低物价水平仍非易事。因此,2010年的CPI走势也不可避免地影响2011年的物价水平。如果调控得当,2011年的CPI有望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但不可否认,全年都会面临不小的通胀压力。
二、2011年中国企业的经营走势特征
(一)企业扩张有所放缓
在经济周期、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2011年的经济增长预计会继续回落。与此相对应,企业的扩张步伐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而与2010年相比有所放缓。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近期的《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关于2011年的GDP增长,74.1%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在9%以上,平均预测值为9.8%,低于对2010年的预测值。鉴于对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的考虑,企业经营者预期2011年GDP增速不会进一步加快,甚至可能略有回落。企业扩张放缓的趋势在大企业中更为明显。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最新的《2010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中国大企业的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是增长的速度比前几年明显降低。2010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2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7%,这是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增长幅度首次低于10%。受制于上述一系列因素,大企业增长趋慢的势头势必会传递影响企业2011年的发展步伐。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单纯的增速下降。许多企业在调整发展速度的同时也寻求质量的提升。他们开始着手建立一种更可持续稳健的业务增长模式,实现公司从“快公司”向“稳公司”转型。
(二)国企与民企共同发展
1、国企保持发展势头
在经过长期的国企改革“阵痛”后,我国国有企业成功地收缩了经营战线,优化了治理结构、提升了管理水平。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实现了大幅度的提高。国资委日前公布数据称,2010年1―10月中央企业累计净利润7231.1亿元,同比增长53.1%,有分析称央企年利润有望突破万亿大关。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新近的《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当问及“您对贵企业下一阶段的经营发展信心如何”时,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的比重,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信心强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还表现在企业的用工计划上。调查显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9个百分点,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有企业从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及十大产业振兴中获益最大。这些因素都会增强国有企业发展的后劲。因此,国有企业定会在2011年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民企发展更进一步
中国企业联合会最新的《2010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与往年一样,2010中国企业500强的经济效益与效率在所有制结构上继续呈现民营企业领先的格局。民营企业对2010年经济的企稳起到了重要作用。上半年在政府投资缓慢退潮的同时,民营企业的投资出现良好增长势头,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实际上,一季度投资强劲增长更多的来自于民间投资与地方项目。从集合数据看,2010年前5个月,在政府投资增长速度下降20个百分点的情形下,民间投资快了11个百分点,而2009年政府投资比民间高7个百分点。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新36条”将政策重心放在解决民间投资面临的市场准入障碍方面,旨在为民间资本营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有效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成长。相信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民营企业在2011年会有一个优于2010年的增长幅度。
(三)更多企业进入新兴产业
当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1年显然是企业进入新兴产业的关键年份,企业在进入新兴产业时会必然表现如下特点:
1、找准投资方向
目前对新兴产业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新兴产业所包括的行业范围的确非常广泛。企业在进入新兴产业时,会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与相关的产业路径,找准投资方向与行业制高点,加快淘汰落后产业类型,提高产业竞争力,防止重复建设。
2、带动传统产业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现阶段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这些利好政策及其配套细则的实施必将有效催生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更多企业进入新兴产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数据显示,未来3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
(四)兼并重组与整合调整并重
1、兼并重组继续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国内大型企业之间发生了50多起并购重组案例。2010年,在钢铁、汽车、煤炭、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也发生了多起重要的兼并收购案例。一批优势企业通过股权收购、并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兼并重组的态势在2011年间还会继续下去。理由有三:
首先,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大部分企业和国际同行比较规模普遍偏小,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集中度还较低,这是导致我国工业产品成本偏高、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中国的粗钢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宝钢、鞍钢合起来还达不到韩国的一个津浦钢铁厂的规模。因此,对于现阶段的我国企业而言,继续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其次,国资委的整合目标,按照国资委的规划,2010年是国资委整合央企的“收官”之年。到年底中央企业将减少到80―100户,目前这一目标的完成已到120家左右。显然,这项工作肯定会延续到2011年。而且国资委又新近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整合目标。根据国资委有关人员表态,“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数量将减少至30―50家。从以往的经验看,中央企业的兼并重组势必对国内企业的兼并收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近年来也有多起民营企业兼并收购的案例,相信也会进一步持续下去。
第三,政府的大力促进。2010年9月,国务院了《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从四方面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行业为抓手,促进重点行业和领域企业兼并重组,促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贯彻落实;以贯彻落实《意见》任务分工为重点,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抓紧细化有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领导;组织各行业协会及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促进企业兼并重组。
2、整合调整并举
从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看,仅仅做大规模远远不够。尤其是中国企业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大企业的情况下。整合调整也是为企业发展所必须的。
首先,并购后期的整合非常重要。许多统计表明,大部分并购最终都归于失败,并购成功的案例中,只有20%运作比较稳定,80%不太好。由于并购不仅涉及到目标企业的员工、工会、管理层、客户、治理结构等资源,还涉及到两个企业的文化融合,这更为困难和重要。如果无法整合目标企业,融入目标企业的文化体系之中,并购之后的经营通常会失败。与发达国家的兼并重组与行业集中局面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相比,我们目前的兼并重组时间很短。因此,注重后期的整合,对达到既定的目标,实现预期的效能,更为重要。
其次,医治“大企业病”,与欧美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早地染上了“大企业病”。不少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的企业也未能幸免。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为例,长虹、科龙、联想等无不是受到“大企业病”的困扰。因此,许多大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纷纷顺应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势,推行扁平化变革,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费用,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增强高层的控制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企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