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京的“兔儿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的“兔儿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可能有很多人不解,在北京的中秋,这个兔子怎么就成了“爷”呢?

前几天路过一家稻香村,看到临街的橱窗里摆了许多“兔儿爷”,心生疑问:什么时候稻香村还卖上“兔儿爷”了?好几年没在北京,难道稻香村开了副业搞民俗艺术品了?

很想进店里去看看,可是时间仓促,只能在橱窗前略站了一下。两米多宽的台子,有好几层,分散着摆了二十几个泥塑“兔儿爷”,有大的也有小的,但基本上还是最常见的中号。虽然很齐整,但颜色都不怎么鲜亮了,上面落了一层灰,不过定睛一细看,画的还真是挺细致的。白色的圆脸盘上,典型的竖眉清晰地根根可数,小豆眼在大脸盘上还显得挺有神,粉嫩的脸蛋中间微微凸起的三瓣嘴,被特意用粉色线细细地勾了出来,透着几分俏皮可爱。

看着这些个“兔儿爷”,就想起了大学时候的同窗好友,她不是北京人,刚来上大学的时候很不会发北京的儿化音。有一次宿舍“卧谈会”,不记得怎么就说起了这个“兔儿爷”的事,她听我说的挺有意思,也跟着模仿,发音的瞬间舌头就像是打了结一样,兔儿也不是兔,爷也不是爷儿的,逗得大家一阵欢笑。我边教她怎么念,边给她解释,“这个儿化音是加在兔字后面的,北京话里说小一点动物的时候,大都会用个儿化音。而这个‘爷’字是对男性的尊称,不能儿化。”这些都解释清楚了,她忽然问:“这个兔子怎么就成了‘爷’了?”

问得我一愣,对呀,这“兔儿爷”到底是个什么啊?

后来,研究生学了民俗,想起当初的这个疑问,还特意去查了查。原来这个“兔儿爷”是北京地区独有的一种泥塑,现在可以叫玩具了,可它最早产生的时候并不是个玩偶,而是带有神物色彩的雕塑。有学者考证过,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老百姓有祭月的习俗,中秋节那天要在自家的香案上摆一种“月光码儿”,也叫“月光纸、“月光符”,是一种木板印刷的菩萨造像,也有手绘的,上面画着一个女性神像,旁边有一只捣药的兔子。除了这种纸符,还要摆一尊泥塑的“兔儿爷”,象征着守护月亮的神,在香案上供有当季的新鲜蔬果和月饼。等到月亮初升的时候,一家人都要来摆设香案的房间,但只有女性会叩首焚香,跪拜心中的月亮之神,因为京津等北方地区早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讲究。等祭月仪式结束了,用来供神的食物就会拿来给大家分食,那张“月光符”会被焚烧掉,而“兔儿爷”是唯一能被保留下来的。可是能完整地保存多久就很难说了,因为它会成为孩子们的玩偶,如果是细心的小姑娘们,说不定就能留个一年半载,但如果落到了一个顽皮的小男孩手上,多半过不了几天就被摔碎了。其实,即便能留个完整的全身像,也很难保留很长时间,因为当时的染色技术还不高,时间稍长,色彩就都退掉了,就算不被摔坏,也会被喜新厌旧的孩子们遗忘在角落里了。

临近中秋,满街都是拎着精致月饼盒子的行人,忽然想起那天在稻香村看到的“兔儿爷”,于是上网查了下,原来稻香村里会摆这小物件还与稻香村公司高管的童年回忆有关系。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池向东,在自己的博客上写过一篇文章《我和兔儿爷的故事》,里面有一段讲述了他儿时的一件事,“大约我五、六岁时,八月节前一天的下午,母亲带我出门,在路过小经场附近时,见路边的地摊上摆着大大小小的兔儿爷。母亲看我喜欢,就掏钱买了一个,大约半尺高,我高高兴兴地抱着。没想到快到家时,不知脚下被什么绊了一下,一个马趴摔倒,泥塑的兔儿爷也粉身碎骨了。我趴在地上大哭,怎么说也不起来,据母亲说我从小脾气很拧。直到说带我再去买一个,才破涕而笑。迤后的很多年,我再也没有见到过卖兔儿爷的了。”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他看了很多民俗方面的书,知道了许多有关兔儿爷的故事和传说。1996年中秋前,他生出一个想法,想把兔儿爷带回到北京人的生活来。于是就找人做了兔儿爷的样本,然后拿到无锡惠山泥人厂,订制了10万个。那一年,北京市场上终于可以买到久违的兔儿爷了。他在文章中还提到,从那年开始,每年中秋北京稻香村的店里都会摆上一对儿1米多高的大兔儿爷,而近年又摆上了有各种形象的“兔儿爷山”,引来许多顾客欣赏和拍照。兔儿爷成了北京稻香村中秋月饼的形象大使。

昨天,我特意去了我家附近的稻香村分店,很失望,没见到兔儿爷的身影,问了售货员,结果她告诉我,前些天还有的,但是并不卖,就是摆在店里的。环顾并不宽敞的店铺,除了一条本就有些狭窄的过道,其他地方都摆着柜台,而就是那一人宽的过道,此时也已经挤满了买东西的人。忙着招呼客人的售货员没能告诉我为什么“兔儿爷”不卖的原因,不过看着她忙碌地为排着长队等候买月饼的人装盒,不用她再多说我也明白了,没有市场的商品怎么能出现在这有限的店铺中呢!“兔儿爷”终究还是比不上月饼,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