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储说》和《说林》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储说》和《说林》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韩非子》中韩非将《说林》《储说》都命名为“说”,说明了他对这两类文章中大量的寓言故事的认识。在这一层意义上,我们可以将二者看作是我国最早的寓言专集,这是它们在文体学价值方面具有的相同点。但是,《说林》与《储说》的文体形式及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区别。

首先,二者在关于“说”的组织形式上有明显的差异。《说林》只是将寓言故事简单的汇集起来,编排并无统一的体系,“上下”两篇既没有明显的外部特征,也没有深刻的内在标准,有人认为“《说林》上篇主要讲政治上的权术计谋,下篇侧重从哲学上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堆积物”,并不符合《说林》的实际。《说林》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很难以一种思想概括。如上篇中“封为象著而箕子怖”、“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卫人嫁子而教之”、“田伯鼎好士而存其君”等,所侧重的就是“总结经验教训”;而下篇中“宋太宰贵而主断”、“有欲以御见荆王者”、“公子纠将为乱”、“晋中行文子出亡”、“周霄谓宫他”、“白圭谓宋令尹”、“荆王伐吴”、“知伯将伐仇由”等,又完全是“政治上的权术计谋”,与上篇并无联系。而《储说》一篇,分为内外,内篇又分为上下,外篇分为左右,左右复分为上下,全文以“经说”的形式将大量的寓言故事分门别类的组织起来,“经”是对“说”的形式的高度概括,“说”则是对“经”的具体解释,二者有机联系,互不可分,在结构上体现出了很强的系统性。

其次,《说林》与《储说》最初的用途是不同的。《说林》用来搜集、保存材料,内容丰富,思想庞杂,但没有核心主题,从思想内容分析,是难以用一个题目来统摄的。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说:“《说林》者,广说诸事,其多若林,故曰《说林》也。”后人进一步认为《说林》是资料集或原始资料汇编,都说明了这一点。而《储说》则将材料系统的编排起来,周勋初先生也说,它的出现,应当跟当时师徒传授的教学方式有关。一个学派,传授某种‘经’书,内容不断积累,论点屡作发挥,记录成文时,也就成了‘解’、‘说’了。”所以,由其形式看很可能是韩非用来教授弟子的内部教材。

再次,从《储说》和《说林》中寓言的取材上看,二者也存在差异。二者的寓言大都取材于《左传》、《战国策》以及《吕氏春秋》,但是在《说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神话的加工,《储说》中几乎没有。

比如《说林上》中“涸泽之蛇”,《说林下》中“虺有两口”、“三虱争讼”都继承了《庄子》中的神话。

《韩非子・说林》中有“三虱争讼”:

三虱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血)而食之。彘,人乃弗杀。

《庄子》中有“众虱食豕”:

需者,系虱是也。择疏鬣,自以为广宫大囿;奎蹄曲限,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琴俱焦也。

这两则寓言所反映的主旨大致相同: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二者之间既具有统一的利益,又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两则寓言的情节也没有太大的差异:虱子为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让,不考虑共同的利益,最终导致灭亡。所不同的是庄子的“众虱食家”叙述平淡,而韩非子的“三虱争讼”注重细节描写,显得更为生动形象。

《韩非子・说林》中“虺有两口”:

虫有虺者,一身两口,争食相也,遂相杀,因自杀。

《庄子・则阳》中“触蛮之争”: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韩非的“虺有两口”是由庄子的“触蛮之争”化用而来的。虽然“蜗”变成了“虺”,名称变了,实质却一样:两个触角变成了两张嘴,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窝里斗,未曾想双方的利益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最后的结局也一样是同归于尽。

韩贤克,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