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内经》有关心藏象理论发生的文字文化基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经》有关心藏象理论发生的文字文化基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心主神明、心主血脉是心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字源学和训诂学角度发现:心的主血脉、君主之能、神思之功的发生均有一定文字学基础。从社会官制文化特征窥视:“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理论的产生,有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似为藏象理论的社会模式。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确立存在着一定的字源学特点和太阳崇拜的文化特征。从字源学、训诂学和社会角度,对中医理论发生的相关情况做深入研究探索,必有独到的发现和重要的结论。

关键词:心藏象;文字;文化;发生学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464-02

藏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对人体生命功能和形态结构的根本认识。心藏象是藏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在建构过程中涉及古代解剖学,文字发生学,古代社会人事制度,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原理的应用,并在观察人体生命的生理、病理现象,反复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得以升华,在方法学方面,以意象思维为核心。现就心藏象有关理论的发生从文字文化方面探讨如下。

1.《内经》心藏象理论的基本内容

《内经》心藏象内容主要见于《素问》的《灵兰秘典论》、《六节藏象论》、《宣明五气论》、《藏气法时论》、《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灵枢》的《本神》、《本藏》、《邪客》等篇。综观各篇所论,心脏外观色赤,形有大小坚脆之分,位有高下端正偏倾之别。五行之性属火,为阳中之太阳。主要功能:(1)心藏神而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即心主神明。(2)心合脉、充脉,主血,部于表,华于面,即心主血脉。(3)心在液为汗。(4)心主言,在志为喜,在声为笑。(5)心在窍为耳与舌。另外,心与小肠相合而为表里,与夏气相通而恶热。

2.心主血脉的文字蕴意特点

心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态颇象一颗心的纵向剖面图,清楚地显示出左右心房和心室。殷商甲骨文的5个心字,都是造字者们在详细解剖心脏并进行认真观察后“依类象形”的结果。第1个心字产生年代最早,属甲骨文第2期,它的外周部分代表头和胸腔,胸腔内的“”是简化的心脏,此为造字者立于仰卧体之前连头、胸腔、心脏一起抽象描绘的。其它4个心字,都是将心脏取出体外剖析观察的抽象描绘,这4个心内部都有两点,分析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造字者将心内瓣膜朝上描绘,分析房室瓣的朝下描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发现心内有7个孔窍,即现代解剖所证实的肺动、静脉孔,上、下腔静脉孔,左、右房室孔,主动脉孔。第5个心字底部多了两条线,是造字者对心底部的4条大血管的描绘,即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无名动脉和上腔静脉。其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关史料对心的结构与功能继有记载,其一是《管子・内业》所载:“凡心之刑,自充自盈……灵气在心,一来一逝。”恰好从两个方面反映了活体心脏的舒、缩过程。其二是齐灵公时期“叔候镩铭”和“叔候钟铭”的心字,突出了心脏底部的四大脉,是为齐景公时期“心有四支,故心得佚焉”的基础。其三是管子反复强调的“心之在体,君之在位也”(《心术上》),“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水地》)。可见,心是一个象形字,是实指人体之实体器官的心脏。正如《说文解字》所云:“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荀子・天论》云:“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许翰注扬雄《太玄经・玄数》说:“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均说明人之心脏位居人体正中,通上引下,且与四大脉相通,产生治五官的天君之用。

又,《白虎通义》:“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思也”,《释名》日:“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也”,《春秋繁露・天地之行》曰:“一国之君,其犹一体之心也,……布恩施惠,若元气之流入皮毛腠理也。”说明心之血脉有任养人体的功能,且能辨别细小的事物,感知、识别各种细小的变动,即《孟子・告子》云:“心之官则思”之义。总之,心的主血脉、君主之能、神思之功的发生均有一定文字学基础。

3.心主神明发生的社会官制文化特征

前已述及,心是实指人体实俸脏器之心脏,《说文》所云:“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札记・月令》及《吕氏春秋・十二纪》皆称:“中央土,条先心。”虽然对五行土与五脏相配因从解剖部位与功能特性角度不同出发而有过争论与演变,但五行之土配中央一直稳定,且对土行一直重视。从解剖位置,心居人身正中,五行配土,且由于“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具有“上下通也”、“击其中则首尾俱至”的作用,故古人“尚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又“君者中心、臣者外体”(《汉・五子渊・四子讲德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荀子・天论》)“心之在体,君之位也。”(《管子・心术上》)许翰注杨雄《太玄经・玄数》说:“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乘之,”亦言心居中央而有君德之象。余洞真《悟玄篇・中宫》将心与中央土结合来论其重要性,“土生万物,心主万物,心即土也,土即心也,故日中央戊己土。中央即玄关一窍也。了得土,万物死,了得心,万物息。”董仲舒《春秋繁露》进一步以君民关系喻心与身关系,强调“身以心为本”,可见,心为君主,为身形之主宰,是古代官制文化和尚中思想的文化产物。

心君主神观念,使心由实体向功能转化。《说文解字》云:“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尔雅》释:“神,陈也。神、陈、引、古声亦相近,”郑注《礼运》云:“神声,引物而出。”可见,神具有申、引、陈之义,意为造就万物之主,产生万物之源,成为天地万物之主宰。而人体亦以神为主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皆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既然神是自然之主宰、人之主宰,而心脏又居人体正中,亦为人之主宰,则心脏与神就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主神之官。《荀子・天论》所论心为“天君”,自然管理着“好恶喜怒哀乐”之“天情”与产生感知觉的“耳目鼻口形”之“天官”。作为人体主宰的心,一方面要主司感官、控制情理;另一方面通过思维、意思支配人的行为,进一步成为“思之官”,主管人之精神意识思维能力。如《孟子・告子》云:“耳耳之官不思,而敝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恩则不能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同时认为心主宰与情性,亦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另外,心为感官之统帅,有征知任物之功。《管子・内生》云:“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官也,安之者心也。”《荀子》进一步提出:“心有征知,

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五官薄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荀子・正名》)

总之,心是身形之君,主出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主明则下安,不明则诸官危。《内经》“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理论的产生,有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似为藏象理论的社会模式。

4.心与小肠相表里的文字文化特征

“肠”本义指解剖学中的肠,内涵也包括肠系人体消化排泄器官的生理意义。《释名》:“肠,畅也,通畅胃气去滓秽也。”有学者认为,肠或许还有“长”意。又有《白虎通义》云:“肠为心肺主。”“小肠大肠,心肺之府也。”

―般认为,表里配属关系的成立是以解剖部位临近和阴阳属性相配为依据。心与小肠解剖位置相去甚远,那么心为什么会和小肠相配属呢?早在《内经》以前,人们对小肠的认识已十分深刻,通过解剖发现,肠具有消化、吸收食物的作用。肠声符为易,从日,从易[即阳(陨)的本字]。肠的同源字扬()、()、阳()、汤()、(),都与阳光、热相关。《楚词・天问》中提到太阳“出自汤谷”,即指太阳的沐浴地。易的深层意蕴为太阳的生命、生机及其滋生万物的原动力。而肠系人体生命、精力和元气贮存、启动地,古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探索人体奥秘的。肠在功能意义上成了人体的太阳,即形成人体精力,生命元气的太阳。同时脐是肠的外部形态。脐,齐也(齐州为九州之中)为人体的中心,是人体太阳的外窍。解剖发现,人的心脏居身之正中,主宰人体生命活动。肠的人体太阳之喻,主要指小肠。《内经》十分重视类比方法,《素问・示从容论》强调指出:“不引此类,是知不明也。”“及于此类,通合道理。”子务明之,可以十全。最终,《内经》将心与小肠相合,五行属火。

以上仅是举例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心与小肠相表里等有关理论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的文字与文化基础。说明文字学和社会官制文化在有关心藏象理论发生方面的简要情形,不仅潜藏着丰富古老的文化渊源,也积淀着中医理论创生的许多重要痕迹。从字源学、训诂学和社会角度,对中医理论发生的相关情况做深入研究探索,必有独到的发现和重要的结论,无论对继承原汁原味的中医学,还是对中医学的现代研究与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