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和潘的“网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和潘的“网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先前《中国信息报》有个“统计周刊”,后来“统计周刊”剥离为现在的“统计导刊”和“文心周末”。最初我对潘的了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潘的论著颇丰,直到现在,还经常能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大作。虽然大多是一些与统计工作有关的评论性文章,却写得妙趣横生、入情入理、观点客观中肯。由于报纸上一般只注明作者姓名,而不标注单位,这更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关注。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感谢网络。近些年来,网络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统计系统在这方面更有优势。通过搜索,我对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的简历赫然醒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总队长,经济学硕士,高级统计师,首都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在《中国信息报》、《统计研究》、《中国统计》、《数据》、《北京青年报》等诸多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章800多篇。本想从网上搜到他更多文章,却无意中发现了他的新浪博客。

巧合的是我的博客也在新浪,我就隔三差五地利用业余时间浏览阅读潘总的博文。他的文章以经济、社会评论见长,也有一些关于生活的随笔、散记和感想。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或剑拔弩张、入木三分、针砭时弊,或娓娓道来,旖旎缱绻,读来受益匪浅。但是,由于潘是位虚怀若谷、不事张扬、韬光养晦的人,再加上博文推荐机制等其他原因,潘的博客却一直“深藏冷宫”,更象深巷子里的好酒。后来潘在光明网开辟了“第二战场”。欣慰的是,他的光明博客浏览量很高,并且很快被推荐为名人博客,挂在了首页醒目位置。

潘总队长开博的目的很简单,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是自娱自乐,把自己的经历、感想随时记录下来;二是为了更广泛更有效地宣传统计,交流思想,以文会友,实现与更多的人沟通与互动。目前看来,第一个目的已经达到,第二个目的也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有所实现。通过近一年的博客交流,我在潘博客里的角色也从最初的“不速之客”变成了现在的“好友”,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潘博学多才、积极勤奋,简约朴素、乐观豁达的工作与生活作风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关注久了,有时候竟有一睹现实生活中潘本人风采的冲动和欲望,但是考虑到潘毕竟是我们系统的“京兆尹”,是实职正厅级国家干部,平时一定很繁忙,所以,虽曾有机会进京,但终未好意思打扰他。只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遗憾。

幸运的是,今年4月份的《中国信息报》菏泽笔会,圆了我的这个梦,笔会上我不仅见到了潘,而且被安排在宾馆的同一个房间,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虽然第二天潘因事回京,但是一天多的接触,也足以领略潘的魅力和风采了。他干净利落、机智幽默的谈吐,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举止,让人觉得更像一位令人尊敬的兄长。

这次“美丽的邂逅”,让我对潘敬佩的感觉愈发浓厚。最近潘在《有些话,要不停地说》的文章中谈到:如果我们的工作有缺陷,我们应坦率承认并努力改进。但如果这是现阶段最合理最正确的选项,面对质疑,我们就要敢于发声,敢于过招,敢于“亮剑”,哪怕遭到一些口水和板儿砖。不仅要不停地说,而且要以多种形式多种声音来说。为了让全社会了解统计、理解统计、支持统计,为了让统计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说一定比不说要好,多说一定比少说要好,持续说一定比大喘气地说要好。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我想,这就是潘总队长敢于担当、博学豁达、与时俱进的情怀和人格魅力的诠释和写照。有一天,如果您无意走进了潘的“网事”,一定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