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文教学随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文教学随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语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性的研究学习活动,尤其是作文课程的教学,它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即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写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之前去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教学资源,为孩子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引领他们走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去探寻“生活的快乐与宝藏”。

一、善于融入社会,善于观察生活。

1.生活是美好的。

一年四季,美不胜收,各展风采。走进春的勃发,你能体悟勃勃的生命意识;投入夏的火热,你能领略大自然的魅力;融入秋的金黄,你能享受收获的喜悦;关注冬的洁白,你能欣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美……然而,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身边的东西见了不少,反而成了“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等到创作时,常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不出文章,甚至为了完成任务到处抄袭以应付差事。“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指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观察,学会按顺序、抓特点、有重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我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备有一本素材积累本,让学生走向生活,去领略大自然中的“趣”、搜集社会生活中的“奇”,记录学习生活中的“得”。素材积累本的选材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自主选择确定。针对高中学生阅读范围较小,学习时间紧等现状,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订阅报纸等方式扩大自己的阅读量。通过定期评比交流,在相互借鉴、学习中巧妙地促进了观察习惯的养成。

2.参与实践,体验生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更应引导他们投入火热的社会生活中。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性研究、社会调查、采访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这有助于拓展学生生活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获得对生活的真实的体会和感受,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积累了活生生的习作资源,积累有效素材,有效地帮助学生摆脱“作文难,难作文”的窘境。实践中,首先可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引导学生在“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等模拟体验活动中扮演角色,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体验长辈的辛苦,加强两代人的沟通。其次,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如参加校园艺术节、校园体育节、校园科技节等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失败的懊悔。再次,还应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组织学生开展“家乡水资源调查”、 “家乡名人知多少”“当一天清洁工”等活动,引领他们走进社会,了解家乡的历史,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价值。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多读报,多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国际变化,增加学生的眼界,扩展素材的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的“活水”浸润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于是,在学生的习作中,我感受了《神舟六号》的神奇,明白了《秋天的田野》的神秘,了解了《爸爸妈妈》的辛酸,领略了《哥哥结婚》那与种浓浓的民俗风情……

3.抓住课堂,学以致用。

中学课程改革,首先是教材的改革,但我们会发现无论怎么改,中学课本所选取的课文都是历来为人所称赞的一些名篇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教育性。而杂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一方面学生抱怨作文缺乏好的素材,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很优秀的素材在学生的作文中很少或则压根儿就没有出现。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单方面的学习,而没有很好的学会学以致用,灵活变通。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时时注意作文教学,予作文教学于生活,更要与作文教学于平时的时时刻刻。比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会讲到有关司马迁的一些文学常识。司马迁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作文的角度思考,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可以运用于哪些主题的作文写作,经过探讨发现可以用于关于理想、挫折、坚持能主题的作文。通过教师的引导,教会学生要善于从教材中提炼积累作文素材。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二针对作文写作,更需要想象力。文学的创作是一件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于想象力更是不可或缺。试想一下,一个缺乏想象的人还能写出什么好的文章来呢。我们不妨这样设问:学生失去想像,作文将会怎样?当前的作文教学中,虽然众口一声、千人一面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学生作文中的模式化的现象比比皆是,说空话,编假事——“年轻的小老头”随处可见。究其根源,缺少想像力,特别是缺乏创造想像力是很重要的原因。其实,中小学生是最富有想像力的群体,他们充满着各种幻想。想像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思维活动。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作文离不开想像,离开了想像的作文,犹如脱离了灵魂的肉体。《语文课程标准》在“分段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反复强调,在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像”,要“不拘形式地写下想像”,要“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要写“想像作文”。

想像能力的培养如此重要,那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呢?教育心理学指出:“想像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形式。”“实践活动是推动想像力的原因和动力。”由此可见,想像并不是挖空心思,胡编乱造,而是根植于现实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丰富的表象是想像的基础。其次,要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异想天开”。一个人只有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感到自由时,他才可能进行创造思维和想像。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师生平等,与学生心心相印,“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常常表现得像个“老顽童”,有时让学生上台画自己的画像,有时和学生一起想像“猪九戒”是什么模样,那不泯的童心不正是激发学生驰骋想像的最好“加油站”吗?第三,巧妙设计作文题目,也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想像。如教材中的一些作文训练:《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会克隆》等,都能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还可抓住教材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像,也可以创新一些作文训练的方式,如编写童话故事、听音响作文、提供词语想像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