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一只蘑菇如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困生”也好,“后进生”也罢,不论称呼怎么变,变不了的是他们的“本质”——一些教师眼中的“差生”。他们在学习上“迟钝”,品质上有“瑕疵”,教育他们的过程就成了剥茧的过程,一些教师的耐心被消磨殆尽,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无药可救”。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学生无药可救还是我们的方法不当?
有一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
心理医生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在了病人的旁边,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
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就问他:“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走来走去?”
医生回答说:“蘑菇当然可以走来走去啦!”病人觉得有道理,就也站起来走走。
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了一个汉堡开始吃,病人又问:“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东西?”医生理直气壮地回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啦。”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
……
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病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做一只蘑菇,就是设身处地理解。心理医生在面对“一只蘑菇”的时候,没有说服和教育,更没有批评和指责,而是撑起一把伞像一只蘑菇那样蹲到病人的身边。看似简单的一蹲,其实背后需要多少对病人的理解!在面对一个问题学生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站在自认为正确的一面告诉学生:你不该怎样怎样。这让我们一下子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发现学生离我们的希望越来越远。如果蹲下来从一只蘑菇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就会被一些现实所震撼。一个生命从孕育到成长,充满了历险与艰难,当有一天他“蹲”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并不完全是他的错。理解的基础是了解,了解一个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养育方式,了解一个问题学生的成长历程、变化阶段,这有助于我们对他的理解。理解之后不应“站着”用悲悯、哀伤的眼神盯着他长吁短叹,不应用摇头、叹气来暗示他的不堪,更不应着急用激将法来激起他的奋斗精神。真正理解了,就撑一把伞静静地“蹲到”他的身边,以心靠近他的心。在他疑惑时告诉他:“我也是一只蘑菇。”理解与陪伴亦是教育。
做一只蘑菇,就是以身作则地示范。被认同为“蘑菇”的心理医生,过了一会儿起来走走,又过一会儿吃起汉堡。他在做这些的时候没有商量也没有号召,更没有让病人一起来。病人不解时,医生反而“理直气壮”地说:“当然可以了。”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是贬低、否定和打击,真正“蹲下去”的往往是他们的心灵。“自卑”几乎是每个问题孩子最大的问题,他们在面对人、事的时候不相信自己能行,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是用语言告诉他“你能行”自然收效甚微。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想让学生学会倾听,我们就应聚精会神地听学生说话;如果想让暴力远离,我们绝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当他想做又怀疑自己的能力时,我们就理直气壮地告诉他:“当然可以了。”
做一只蘑菇,就是量身定做的标准。“一只蘑菇”蹲在角落里不吃不喝,他最终只有走向死亡。心理医生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让他走一走,吃一点东西,满足最低的生理需要。一把尺子作标准带给问题学生更多的是负面影响。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应该有更适合他们的评价标准:只要今天比昨天能好一点就可以了。面对今天比昨天更好一点的自己,他们才会树立起更强的信心。“过程好了,结果不会差。”当他一天天一点点变好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仍旧认为自己是“一只蘑菇”。
教育问题学生时做一只蘑菇,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放下”,放下姿态,放下结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朱吴镇第一小学,烟台,26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