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俞伟顺:演绎体育老师的传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俞伟顺:演绎体育老师的传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物简介

俞伟顺,北京市第七中学体育特级教师、教研组长,北京市首批正高级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首批中小学体育学科市级骨干教师、北京市中学体育学科市级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特级教师。担任“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体育课程研发组核心专家、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协会理事、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城区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考核评委等职。

在北京市西城区教师队伍里,俞伟顺是一个“传奇”。他今年59岁,有43年的教龄,是唯一一位集北京市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于一身,而仍在教学一线,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的人。

既练学生身体,也育学生心灵

800米以上的长跑属于耐久跑,这是锻炼学生耐力和心肺功能的一项体能运动。但现在的学生普遍娇贵,吃不得苦,不愿跑、不爱跑。在这个事关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问题上,俞伟顺和耐久跑较上了劲儿。

2004年,西城区开展首届“西城杯”教学评优课,俞伟顺决定拿难度较大的耐久跑“开刀”。他设计了让学生踢着球跑、运着球跑,并要求学生记住踢球、运球的次数。

“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数踢球、运球的次数上,长跑过程中的枯燥、单调感就转移了,他们不再痛苦地一圈一圈数跑的圈数。”俞伟顺说。那天,他还特意将长串的风筝剪开来,让学生们每人拉着一个小风筝跑,跑完后,有学生主动请缨:“老师,我还想跑一圈……”

评优课的结果,俞伟顺拿了个一等奖。自己的创新教法得到了认可,此后他陆续开展了重复跑、障碍跑、情境跑、定时跑等各种跑法,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跑步。

为了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俞伟顺又设计了一种趣味练习法。他把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边踢球边跑,第二组拉着绳子跑,第三组赶着球跑,第四组跳着绳跑。一圈下来,每组之间顺时针交换跑步项目。学生都想试试自己没“玩”过的,那情景真是你争我夺,热火朝天。

变着法儿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俞伟顺还特别注重利用体育培育学生的心灵。连队列散开这样常规的动作,也被烙上“俞氏风格”。他认为常见的两臂间隔散开的方式太过松散,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为此,在实践探索之后,他撰文《浅谈体操队列‘分列式’散开练习对学生的行为影响》,主张采用正步走的方法散开。比如,横队第一排先走7步,第二排走5步,第三排走3步,第四排走1步,排与排之间间隔两步走……

学生们一开始走横队时还好,但走纵队时就有点乱了。俞伟顺并不灰心,他认为坚持做下去,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也能培养出良好的纪律性及合作精神。“因为个人的失误最终会影响到整个队列的整体美和整齐度,所以学生会不断提醒、强化自己,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与队列散开育人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2005年俞伟顺为全市体育教师所作的一节“鱼跃前滚翻”示范课。双人、三人、四人直至全组多人手拉手的前滚翻让教师们大开眼界:“原来简单的前滚翻还能这么练,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这些育人心得,俞老师常与我们一同分享,不会留一手。”西城区外国语学校的孙玲玲记得,在一次研讨中,她主张采用正误对比纠错法进行双杠教学,即让做得好和做得差的两个学生分别在同学面前做正误示范,通过比较找出不同点,以达到纠错的目的。“俞老师听后,不同意我的观点,就差生的心理变化问题向我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使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诲人’不是‘毁人’。”孙玲玲说。

帮青年教师捅破“教学窗户纸”

在西城区,许多青年体育教师都或多或少得到过俞伟顺的指点。有一年,区里安排北师大二附中的郭华做一节研究课,接到任务,这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变得紧张、慌乱、没有头绪。“那种压力,非亲身经验者难以真正体会。”

一天下班后,郭华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忙碌,门突然开了,俞伟顺笑眯眯地走进来:“郭华,准备得怎么样了?”“我当时呆住了,俞老师不请自到,竟然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地从七中赶过来,为的就是指导一个仅在前一天参加区里教研时,跟他说起过这次研究课的年轻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郭华仍很激动。

同样的感动,北京八中的张健也有。2013年,因为要做一节市级公开课,她打电话向俞伟顺请教。为了让张健掌握技术要领,当时已58岁的俞伟顺亲自演示横箱侧腾跃动作。最终,张健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俞伟顺看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帮助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他认为:“新老师的头几年定型很重要,像小树苗,如果一开始就歪了,以后再想尽快进步就难了。”

这样的看法,源自俞伟顺特殊的成长经历。

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历史原因,高考还没恢复,没有大学毕业生,学校短缺大量教师,俞伟顺是在初三临毕业时,被学校突然通知留校当体育老师的。“白纸一张”的他被学校送到原西城区教师师范进修学校脱产学习了大半年,心里才算“有点底儿”。更幸运的是,在回到原北京市第八十六中学担任体育教师时,俞伟顺与他当学生时的老师王达成了同事。受王老师的熏陶,认真负责、愿意把课教好成了俞伟顺工作的主旋律。8年后,俞伟顺被调到北京市第三十二中学,结识了另一位老教师、教研组长苑得石。苑老师在理论和驾驭文字能力方面都很强,俞伟顺的教案、教育论文没少得到他的指导。两位恩师对青年教师无私的帮助、提携,使俞伟顺深切地感受到,年轻时得到优秀教师的帮助,自己的进步才很快。因为教学有时就像是一层窗户纸,老教师不帮着捅破,青年教师要花很长时间去摸索才能领悟。

如果因此就断定俞伟顺对青年教师的帮助是温暖的、贴心的,这不是真正的俞伟顺。他那双深邃的眼睛,能把一节课的优劣看得一清二楚,即便是一点小瑕疵。

北京市三帆中学的郭建伟就见识过这双眼睛的威力。

2010年,郭建伟做过一节“篮球游戏化教学”的观摩课和一节“核心力量”的研究课,这两节课,很多教师的评价相当高,可俞伟顺却说:“郭子脑子灵,总能创新,这很好,但一定要注意语言组织和精讲多练的原则。”

“青年教师想吸引人眼球,难免弄些花哨的东西,但往往过不了俞老师的眼睛。”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陈贺举例说,如果一个教师要上的是一节短跑课,那么热身运动做健美操就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场面的漂亮代替不了学科的科学性,正确的应该是多做听声音快速反应的训练。

渐渐地,俞伟顺的这双眼睛变得让一些老师“爱恨交加”:“爱”是因为他喜欢从不同的视角来看课、评课,让老师们屡有收获;“恨”是因为他是一个直率而认真的人,对待教学中的问题从来都是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如果要照顾到大家的面子好看,就捂着错误和不足,不去说,老师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故伎重演’,这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不利的。”

近些年,俞伟顺开始变得“圆滑”了:当着被评课教师学校领导的面,他尽量说得婉转一些,事后再和该老师深入交流,他认为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也很重要。

把体育当作一门艺术

“体育和艺术看似不搭边,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是自己既从事体育工作又从事艺术工作,俞伟顺觉得体育也是一门艺术。在他眼里,教体育最辛苦的不是户外上课,而是备课,因为上一节体育课太容易了,但上好它太难了。“比如学生上课时既要上得高兴,又要出汗,还要学到技能,样样都得考虑齐全。”

对于艺术的理解,俞伟顺始终认为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教学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做队列练习,学生觉得被动、没意思,他就尽量不喊“齐步走、立定”,而是改为规定步数齐步走、自动立定,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练习横箱侧腾跃这个项目时,不少学生担心磕碰,老是屈着腿。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他们的恐惧心理,俞伟顺和他的徒弟、北京七中体育老师裴立伟一起,在跳箱的侧面挂上几个高度不同的挂钩,将橡皮筋穿过挂钩连接到一旁的障碍跑标杆上,这样使得跳箱得以“延长”。学生从最低处开始跳,很容易跃过,即使随着高度的升高不小心碰着了橡皮筋,也一点儿不疼,信心大增。当学生们跳过了与跳箱平行的那条线后,他们再做标准的侧腾跃时就变成了“小菜一碟”。

俞伟顺的教学从不拘泥于某种模式,而是颇有创新。细心的俞伟顺发现,学生普遍不爱长跑的原因之一是跑步时嗓子难受,呼吸困难。而以往的教学,教师强调的都是让学生加强吸气,于是就会经常看到学生长跑时呼哧、呼哧地吸气。但俞伟顺认为,这样做效果非常不好,因为学生的呼吸都是在无效腔中进行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耐久跑中“呼”和“吸”哪个较为重要,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

实验道具是一根头上戴橡皮囊的玻璃管和一瓶红水,俞伟顺告诉学生橡皮囊代表他们的肺、红水就是他们吸进肺里的氧气。他用手捏住气囊,捏瘪一半松手,这时玻璃管里吸进了一半的红水。第二次他把气囊全捏瘪再松手,此时玻璃管里吸满了红水。这个实验迁移到长跑中就是:只有呼出的气体多,才能吸进更多的氧气。“这种正确的呼吸法,通过实验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记住一辈子。”俞伟顺自豪地说。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民间艺术家,俞伟顺将个人爱好“顺延”到了工作中。做面塑作品手要巧、心要细,这种“细”转化到教学中,不光教案写得很细,而且在评课时特别注意细节,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或看不到的长处,他都能看到,因此点评能“一针见血”。他认为自己历年来能不停地超越自我,与艺术创作不无关系。

记者手记

“双面”俞伟顺

俞伟顺的肤色有些黑,这大概与他常年在户外上课不无关系。原本以为,以他59岁的“高龄”,又手握诸多荣誉,应该退居“二线”,多指导一些青年教师。可他不!体育办公室的过道里,贴着全校的体育课程表,俞伟顺的那张,与组里的其他老师一样,每周14节。贴上墙的目的是要大家互相监督,他说自己也不能搞特殊,大家要一视同仁。为了保持体能,只要有时间,俞伟顺坚持每天跑40分钟6000米。上体育课跑步热身,有学生跟不上,他来一句“你十几岁还赶不上我这老头子吗?”

换下运动服,一身西装革履的俞伟顺艺术家范儿十足,办公室墙上仿央视版的“艺术人生”照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他的工作室一墙的百宝阁里,“千里走单骑、八仙、霸王别姬、十八罗汉”等面塑作品琳琅满目、栩栩如生。尤其以“红楼梦”为主题的那件,整个平面面积不足巴掌大小,却错落有致地塑造了40多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人物,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史湘云醉卧芍药园,惜春作画以及作为陪衬的树、墙、亭、桌、凳……

做老师,俞伟顺把体育做到了极致,荣誉职称也到了极致;做艺术家,他是“面人郎”的高徒,常有作品被收入各类画册,10余次赴美、英、泰、日等国家和地区,代表中国和北京市政府进行民间艺术表演展示,且在校内开设了面塑校本选修课。“双面”俞伟顺,面面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