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眼球肿瘤CT-MRI诊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眼球肿瘤CT-MRI诊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眼球肿瘤CT和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眼球肿瘤的CT及MRI表现,2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4例行CT及MRI检查。结果:CT表现视网膜母细胞瘤21例,其中17例见点状、片状或块状钙化;结节状肿块4例,视神经增粗4例,伴视神经孔增大2例,增强后有强化;葡萄膜黑色素瘤9例,其中8例MRI表现为T1高信号,T2低信号,增强后轻到中度强化;4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伴玻璃体混浊,轻度强化。脉络膜转移瘤1例,MRI表现为等T1、T2信号,无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可显示眼球肿瘤的大小、形态以及邻近组织的侵犯,两者结合有助于眼球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 眼球肿瘤;计算机体层成像;X线;核磁共振

眼球肿瘤是眼科常见病变之一。CT和MRI对眼球肿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我们搜集了2007.12月~2009.12月期间,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眼球肿瘤25例,对其CT和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着重探讨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并评价其在肿瘤定位、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本文31例眼球肿瘤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7个月~71岁。右眼14例,左眼16例,双眼1例,共32眼。临床表现为患眼反白光或黄白光19例,视力下降或消失6例,患眼红肿伴眼突6例。病理检查为视网膜母细胞瘤21例,其中侵犯视神经4例,伴视神经孔扩大4例。分属眼内期12例,青光眼期2例,眼外期7例。脉络膜转移瘤1例。葡萄膜黑色素瘤9例,其中侵犯脉络膜7例,睫状体1例,虹膜1例。

例使用semens4多排螺旋CT扫描仪行横断面和直接冠状面CT扫描。,层厚5mm, 层间距5mm,矩阵512×512。造影剂为优维显80ml,2.5~3ml/s团注,行CT增强扫描,软组织成像。

6例使用Semens sonata 1.5T MRI机,行MRI横断面加冠状面扫描。层厚5mm, 层间距6mm, T1WI:TR400~500ms, TE100~120ms,T2W1 :TR TE矩阵256×180。造影剂为磁显葡胺,剂量为0.1mmol/kg体重,行MRI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视网膜母细胞瘤21例。年龄为7月~6岁,5岁以下19例。20例单眼患病,1例双眼患病。17例中,CT表现见肿块伴点状、片状及块状钙化17例。12例眼内期,眼球大小正常;2例青光眼期,眼球增大,前突,眼环增厚;7例眼外期,其中4例侵犯视神经,表现为视神经增粗,2例视神经孔增大。

2.2 葡萄膜黑色素瘤9例。8例MRI表现为眼球后壁半球形或蘑菇状软组织肿块,呈T1高信号,T2低信号。增强后轻到中度强化。4例CT表现眼球后壁半球形,蘑菇状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可发现玻璃体混浊。肿块轻度强化。

2.3 脉络膜转移瘤1例。MRI表现为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等T1,T2信号影,无明显强化,原发灶为肺癌。

3 讨论

3.1 视网膜母细胞瘤 为起源于视网膜内层神经上皮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率1.5~3万分之一。30%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就诊时以发现眼内黄白光征状多见,以眼球突出着少见。好发于5岁以下幼儿,本组占90%(19/21)。CT上肿瘤好发眼球后部,大多可见瘤内钙化,本组占80%(17/21)。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造影剂增强扫描,肿瘤非钙化部分为呈轻、中度增强。肿瘤较大可充满眼球内,致眼球增大和前突。肿瘤向后可沿视神经生长,致视神经增粗,甚至使视神经管扩大。MRI上,肿瘤早期侵犯视神经,视神经增粗不明显时,仍可发现其信号改变,能提示早期视神经的侵犯。MRI对玻璃体的侵犯显示有限;但对脉络膜的侵犯,可表现异常信号。同时,应注意与眼球外伤后或眼球内炎后眼球萎缩鉴别,后者眼球多萎缩变小,病灶强化不明显。少数视网膜母细胞瘤可以双眼发病,本组占5%(1/21),少于文献报道的10%~20%。双眼瘤灶内均见钙化,并伴视神经增粗受累。单眼非钙化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应与coats病鉴别,后者多见于6~8岁儿童,为视网膜原发血管异常伴视网膜下渗出,视网膜呈翼状或V形剥离,眼球内密度增高。增强扫描表现为视网膜下的渗出物与玻璃体交界处视网膜呈线状强化,而渗出物不强化,不同于肿块呈不同程度强化。双眼发病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应与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鉴别,后者在晶状体后和视网膜间,有条索状的机化纤维组织增生带,新生血管和出血。4岁后眼球多萎缩,晶状体、脉络膜和眼球壁可钙化,但眼内少见钙化。视网膜母细胞瘤还可以引起较少见的晶状体脱位和前房积血。虽然可能经常是外伤引起的表现,但也可以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非典型性表现。

3.2 葡萄膜黑色素瘤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多起自先天性黑痣,平均发病年龄50岁,男女无性别差异。主要以视力下降就诊。好发于球后1/3脉络膜,本组约占77%(7/9);少数发生于虹膜,约占11%(1/9),睫状体约占11%(1/9)。CT表现眼球内肿块呈高密度扁平形、半球形,轻至中度强化。MRI表现为眼球内后部肿块扁平形、半球形,且T1呈高信号,T2等信号或低信号影,明显强化。若肿瘤突至玻璃体,可呈“蘑菇云”征,多可明确黑色素瘤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应与脉络膜血管瘤和脉络膜转移瘤鉴别。CT平扫,脉络膜血管瘤可不直接显示眼内肿块,多表现为渗出性密度增高伴视网膜剥离;增强后扫描见中至明显增强肿块。脉络膜血管瘤多局限在黄斑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见瘤内有较大血管结构,可支持脉络膜血管瘤诊断。在脉络膜血管瘤伴有广泛视网膜剥离时,眼底镜无法看清眼底,故CT或MRI对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3.3 脉络膜转移瘤MRI表现眼球内壁广泛扁平状增厚,少数可呈小结节状隆起。与玻璃体相比T1呈略高或等信号,T2呈略低或等信号;若纤维组织含量多,则呈等T1、T2信号,明显造影剂增强。本病需结合原发肿瘤病史方可诊断。但若未发现原发灶,则诊断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