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诚信就业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诚信就业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新闻专业大学生诚信就业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要深入反思问题之所在,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加强制度设计,动员社会、学校、家庭、媒体等用人单位以及学生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合力,构建新闻专业大学毕业生诚信就业的网络体系,营造诚实守信、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新闻专业大学生;诚信就业;体系构建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新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其突出,据笔者调查江西某高校新闻专业近三年的诚信就业状况,也印证了这一现实,详见下表。

从表中可看出,新闻专业大学生诚信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各种各样的不诚信问题时有暴露,且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给用人单位、学校乃至全体毕业生带来了不少麻烦,加强新闻专业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强化制度设计,构建就业诚信体系,已成为当下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新闻专业大学生诚信就业存在的问题

就业推荐材料“注水”。就业推荐材料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毕业生找工作的“敲门砖”,每一个毕业生都非常重视就业推荐材料的完美度,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新闻专业毕业生为获得理想的工作,为打动用人单位的心,往往在就业推荐材料上“注水”,主要表现为:修改学习成绩;修改学习工作经历;拔高政治面貌。

就业面试言过其实。近些年新闻媒体等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除了笔试之外,还要进行面试。新闻专业毕业生大都非常重视面试,甚至进行多次模拟面试,为的是获得好成绩。在面试过程中,他们尽可能全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是值得鼓励的,但也存在少数毕业生言过其实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夸大自己的新闻专业特长和才能;编造自己的实践经历;隐瞒自己的真实就业动机;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不恰当地奉承恭维考官等。

就业协议违约频发。据统计,近年来,重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违约率已达6%,其中主要是大学毕业生违约,但也有一些是用人单位违约。①本人在具体的就业指导实践中,也常遇到此类情况,违约原因不一,结果却都指向违约。

新闻专业大学生不诚信就业的问题反思

新闻专业大学生就业不诚信,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原因,深入反思问题之所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社会多元文化冲击导致价值失范。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理想主义淡化、理论性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偏移的倾向,思想观念、行为取向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流行。北京6所高校择业心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方面考虑更多的是把福利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放在第一位,在人数和比例上都是最多的,分别占36.6%、27.1%、23.4%。②这次择业调查也印证了上述判断。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直接导致一些新闻专业大学生价值失范,信奉功利价值观,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管用人单位和学校的感受,认为随意违约是个人价值选择的结果,没有感到内心有什么不安,不觉得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

学校和家庭诚信教育薄弱助长就业失信。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个人价值取向异化,追名逐利,甚至在功利面前不顾伦理道德的约束,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将功利价值观内化为自我价值。学校德育教育长期以来存在“高、大、空”的现象,讲大道理多,讲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小道理少,空洞说教、理论灌输多,针对学生所思所想所遇的问题少,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加上近年来新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学校方面对就业中的失信行为,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容忍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学生的就业失信。

学生责任意识淡漠加剧就业违约。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我国长期人为拔高人的责任,不注重责任与权利的对等,只要求人们一味地付出,履行义务,而忽视个人合理权利的保护,导致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青年学生受西方只对金钱“负责”的拜物教的影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讲权利,不讲责任和义务,要求人人为我,而不愿我为人人,责任道德意识淡漠。加上学校片面理解道德教育与责任教育的关系,在开展道德教育时忽视了责任教育,更使部分新闻专业学生的责任意识缺失,就业违约频频发生。

就业制度约束软弱纵容就业失范。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市场经济制度初步建立的发展时期,人才市场中的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人力资源政策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整个人力资源服务业和人才市场都存在政策多、法规少、法规震慑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就业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信用制度未能在社会全行业推广,使不诚信行为发现概率降低。此外,就业制度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和监管方面还存在制度漏洞,在执法中对违反诚信制度的用人单位和个人存在以罚代法、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并且,目前除了收取违约金外,学校和用人单位也还没有想出更好的制约办法。此外,政府对虚假招聘信息、夸大招聘待遇误导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处罚力度偏轻,缺乏强有力的制约。因此,社会缺乏诚信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对失信者的惩罚不力,使违背诚信者的“失信成本”过低,甚至为零,从而造成失信现象增多。

加强制度设计,构建新闻专业大学生诚信就业体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媒体要多宣传诚信的典型事件,多树立诚信的典型个人,勇于曝光失信典型事件,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培育和发展诚信文化。学校要加强诚信教育的“三进”工作,使之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质,进行自我监督,这是促进就业市场良性发展的有力手段。另外,校风之形成,教师是关键。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些大师具有诚信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魅力,对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激励作用很大,因而要创造条件发挥好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家长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树立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的良好作风,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媒体用人单位要主动做到实事求是地宣传推介自己,不人为拔高夸大自身,误导毕业生。新闻专业学生在接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诚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诚信自我教育,认清失信的危害,做一名诚信的求职者。

完善信息收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息经济学原理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之必然,但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与交易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建立起一套包括信息收集、信用评定、信用风险控制、信用监管、失信惩罚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才能使交易一方以最小的成本知悉对方的信用状况,从而决定是否与之交易以及怎样交易。因此,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降低由失信行为带来的短期收益势在必行。一方面,政府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加快信用中介服务市场化,并开放信用数据库,使法人能正常获取和检索;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数据库,具体到新闻大学生来说,内容可涵盖学习、生活、消费、就业等方面的详细内容以及诚信记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通过履行一定的程序,可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信用记录进行查询。可参考银行业信用体系建立的做法,尽快建立起一套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尽快实现信用管理机构专门化、征信体系化、系统网络化、信息数据化、评价标准化、咨询社会化。[1]这样,如果有失信行为存在,失信者必将无所遁形,充分暴露在社会大众面前。

强化就业指导,帮助新闻专业学生找准就业定位。由于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成长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他们对新闻媒体单位了解不广也不深,对自我的认知也不是很清楚,表现在就业上,往往具有从众心理,不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能干什么,就业定位模糊不清,面对就业选择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我们要完善融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重点突出服务,更加重视个性化服务,重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高指导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针对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特长、性格、爱好、家庭、职业归属、薪水期望等,进行有针对性地个性化服务,让他们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能干什么,从而在签约之前,便有充分而理性的思考,有较明确的职业定位。

加强过程管理,减少就业环节失信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加大新闻专业教学改革力度,抓好校风学风建设,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德,从而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这是减少就业失信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要对来校招聘单位把好入口关,查验必要的证件,审查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从源头上杜绝虚假信息流入校园。

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完备诚信就业制度。要使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能够繁荣发展,健康有序运行,必须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等,以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通过立法明确用人单位、毕业生、校方三者各自的权利、义务和应遵守的规则,构建“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保障用人单位自主选人,毕业生自主择业。通过立法明确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明确合同的双方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人才市场、校方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中介服务机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一种契约,一旦签订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双方都有履责义务,不能随意违约。如果解除就业协议,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提出违约者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在经济上给予对方一定的补偿。政府要建立就业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完善仲裁调解机制,一旦发生纠纷,能够及时进行调处,以有效保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加强检查监督,及时处理就业失信行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作为利益相关方,都想通过博弈实现利益最大化,政府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博弈的外部主导力量,是博弈规则的方案设计者,也是方案执行的监督者,对博弈双方都具有重要影响。[2]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教育、人力资源等行政部门的职责,使之担负起应有的监管职责,同时,这些部门也要勇于担责,使毕业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及时查处用人单位、人才市场、毕业生性质恶劣的违约失信行为,充分发挥促进就业市场发展的“他律”作用。同时,高校也要充分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教育引导毕业生诚实守信,检查督促毕业生认真遵守就业相关规定,及时发现并查处学生中的失信行为,采取必要的教育和行政手段,以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其他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契约双方,也要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契约意识,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充分发挥好促进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自律”作用。

总之,加强新闻专业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培育和发展诚信文化,除对新闻专业学生本身有利之外,对我们搞好全体大学生的诚信就业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本文为2009年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新闻专业大学生就业跟踪调查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②数据引自王彬.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1(1):11,15.

参考文献:

[1]杨雅达,李晓丹.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黑龙江史志,2010(17).

[2]张向前,黄种杰.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博弈分析[J].经济师,2002(1).

(作者为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博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