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过多的自由必导致放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过多的自由必导致放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传统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古训,认为只有对孩子严加管教,孩子长大后才有出息。“严加管教”意味着要用诸多的规矩去约束孩子,不能给孩子太多的自由。近些年来,不少人都提出相反观点,强调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应该给孩子自由。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接受了这个新的观点,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却不无困惑:给孩子自由是不是意味着处处“顺”着孩子?如果是,孩子会不会从此变成脱缰的野马?

争议焦点

支持方

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的,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如果成人不加以管教,孩子很容易变得为所欲为。

反对方

让孩子自由探索和自由玩耍,才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创新能力,就是因为从小被父母师长管得太严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做什么都小心翼翼、循规蹈矩。

专家访谈

孟迁

《成长》杂志主编,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终身教育研究会理事,教育部科学教育课题组研究员,劳动部育婴师资高级培训师,香港雅丽教育集团首席顾问。CCTV、CETV、BTV等少儿节目客座专家,多家杂志撰稿人。个人专著:《做好父母件事》《上帝也是单亲》。

问:您赞同给孩子多些自由吗?自由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答:当然。教育就是帮助人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自由。一个孩子缺乏自由,或者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自由,就不能真正地成长。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他人生的意义都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

问:蒙特梭利认为家长应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这是否可以看作是给孩子自由这个观点的最好注脚?

答:是的,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帮助儿童认识世界,自由发展,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成人应该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这种说法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促使我们尊重儿童、重新看待儿童,避免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儿童。这个“精神胚胎”会在孩子自发的活动中展现,在孩子与外界和他人互动中确立。这就是人成长的过程。如果内在的“精神胚胎”被过多地限制,就会形成虚假的、扭曲的自我。

问:具体来说,父母对孩子干涉过多、管教过严,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答:会妨碍孩子自我的发展和精神的独立,让孩子产生依赖和逆反。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顾过多,会让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总担心孩子营养不够于是追着喂饭,会导致厌食和不知饥饱;总担心孩子感冒,为孩子准备合适的衣服,会使孩子缺乏“根据天气选择衣物”的意识;每天早上催促孩子起床,会使孩子缺乏时间概念和对自己的责任心;父母自认为什么重要就让孩子学什么,不关心孩子自己的兴趣,会导致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或者认为自己的兴趣不重要。父母的这些行为都是对孩子成长的妨碍。

问:有人说,自律来自自由,您同意吗?

答:完全同意。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足够的爱,他很难去爱别人;如果一个孩子得不到足够的自由,他也很难真正地自觉遵守纪律。即便孩子迫于外在的压力遵守了纪律,当这个压力消失后他也会变得更加放任,这就是来自“控制和惩罚”的自律的特点。所以,蒙特梭利认为,“真正自律的品质不是来源于严加控制和惩罚,而是来源于尊重和自由。”

真正的自律来源于自由基础上的自主。比如对于时间安排,如果你总是去催促孩子几点看电视、吃饭、做作业、练钢琴、睡觉等,那么孩子永远不会自律;只有你把安排这些事情的自由全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做主、自己负责,才能产生真正的自律。孩子可能一开始安排得一塌糊涂,但是很快他们就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

更多的困难来自于父母,他们不相信自己不介入孩子能管好自己。这种不相信归根结底是父母对自己的不自信。父母们只有说服自己放开并能够忍受孩子最初的失败,才有机会看到一个全新的、独立而自律的孩子。

问:当孩子年纪还小时,常常是缺乏足够的自我约束力的,当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出现不守秩序、乱闹乱打等被禁止的行为时,也要给他们自由吗?

答:当然不是,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还是在一定规则下的。蒙特梭利也明确说过:“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制止,逐渐加以杜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

问:家长们担心,如果尽可能地给孩子自由,孩子就会变得任性、无纪律,养成许多坏习惯,规则也就很难建立起来?

答:这里存在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就是把自由和规则看成了互相冲突、有你没我的关系。其实,自由和规则是一体的,规则是自由的边界,自由是规则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

规则对于自由不是限制而是保障,比如“注意安全”、“尊重他人”、“保护环境”,每个规则都是为了保障自由。如果你伤害了自己的身体、侵犯了他人、环境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哪有自由可言呢?

给孩子自由,与孩子任性、无纪律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因为一个恰当的自由是依赖一个恰当的规则而产生的,不是绝对的放任自为。任性是缺乏恰当的规则,而缺乏恰当的规则也必然缺乏相应的自由。无纪律同样如此。需要格外说明的是,人们对“任性”和“纪律”的界定并不总是合适的,比如说幼儿园的整齐划一,比如父母们勉强年龄太小的孩子“懂礼貌”等。

多数情况下,规则之所以难建立,并不是因为孩子得到的自由太多,而是因为这些规则并非合理或必要。只有合理而必要的规则,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主动地遵守。

问:我想,一点自由也不给孩子的家长是少数,真正令家长们困扰的是:我该给孩子多少自由,哪些自由?

答:这通常由父母对教育的认识决定。我们平常说的“有些父母比较刻板、传统”、“有些父母比较开明”就是这个意思。父母观念中的底线不同,他们给孩子的自由自然也不同。有的父母会给孩子“做什么”和“做与不做”的自由,有的父母给孩子“怎么做”的自由,有的父母连“怎么做”的自由也不给孩子,而是规定好并且随时指手画脚。总的来说,在“注意安全、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给孩子自由,与此同时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问: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纠正坏习惯呢?

答: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的必要。不能强硬地要求遵守,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让孩子体会。如果只能通过语言来让孩子明白,一定要用孩子明白的语言来说。最基本的逻辑是:这个规范不是我们要孩子遵守,而是孩子根据需要自愿遵守。

这种对规则的理解可以在生活随时进行,比如在路上讲交通规则,带孩子坐电梯讲为什么空出左侧等。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孩子理解规则本身的价值,而且能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和社会化程度。

纠正孩子坏习惯有两点非常重要:其一是孩子这个习惯从何而来,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其二是让孩子明白坏习惯“坏”在何处。但是尽量不要用“指责”的态度,不要用“算账”的方式,因为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有它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