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构建公共安全科技体系 保障社会经济良性运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公共安全科技体系 保障社会经济良性运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公共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我国政府对此也非常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首次把公共安全作为独立领域进行战略研究。国家为何会如此重视公共安全科技?如何促进公共安全科技体系的建设?公共安全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

我国渐趋重视公共安全问题

记者近年来,我国对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渐趋重视。就您了解,从国家的层面上,都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范维澄: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首次把公共安全作为独立领域进行战略研究,与环境、能源、人口与健康、农业等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此外,国家科技部有“十一五”科技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家基金委正在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学问题的重大研究计划。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是公共安全的核心部分。从国家的层面上,对公共安全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重视是从“非典”之后开始的,突出地表现在采取了三个比较明显的步骤:

第一步是,2003年7月,在国务院召开的抗击“非典”表彰大会上,当时新一届领导集体,第一次把在非常态下我们国家应该如何管理和运转,即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这个问题,比较明确地提出。这通常被称之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开篇之作”。

第二步是,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开始安排制定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预案,从中央到地方都积极行动起来,到2006年时,基本上形成了应急预案的体系框架。

第三步是,从2D。5年底、2006年初开始,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办公厅一起编制了《“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这个规划的颁布,把我国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记者:既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是公共安全的核心部分,那么请您再详细介绍一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

范维澄:从目前的发展看,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主要包括六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是应急的法律法规体系。以2007年通过和颁布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为标志。这个法律是我国第一次规范在非常态情况之下国家运行的法律依据。现在,很多省、市以及基层部门也都在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法规、条例、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

第二个是应急的预案体系。通过各地区、各部门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国家应急平台和应急系统有能力将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和基层预案相衔接,纵向到底,涉及国家、省、市、县和基层,横向到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真正实现多部门和各地方之间的协同应对。

第三个是应急的组织管理体系。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组织管理部门,都设立了处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机构,比如,中央国务院,总理是总负责人,每个省一般都是由省长来负总责;同时,还建立和建全了办事机构,这个以2005年开始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为标志。

第四个是公共安全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包括建立国家级的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国家层面的应急通讯体系、应急运输体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

第五个是应急平台体系。应急平台的定位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评判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目前,服务于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急平台建设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以便更好地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第六个是公共安全的科技支撑体系。既包括科技成果的支撑,也包括人才培养的支撑。

三条主线贯穿公共安全科技始终

记者:说起公共安全科技,给大家的感觉好像有点抽象。它究竟都涉及到了哪些研究范畴?对公共安全的研究是否有一个科学的框架体系来说明?

范维澄:对公共安全进行战略研究和规划,把它形成一个框架体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是因为它涉及了四大类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包括安全生产事故、环境生态问题等)、公共卫生事件(既包括对人的,像“非典”;也包括虽然发生在动物身上但也可以传染给人类的,像禽流感)、社会安全事件。这四大类各自都有一些自己特定的发生、发展规律。所以从这点上看,要想对公共安全问题进行科学地划分,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是比较困难的。

再有,对以上说的四大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又包括了很多环节。我们要研究每类突发事件的前期征兆;一旦事件发生了,要比较快速地发现它;发现之后,还要进行预测和预警,对事件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带来的灾害性后果进行分析;有了预测结果后,还要进行综合考虑,估算周围有多少可以调配的人力和物力;有了这些初步的考虑后,还要形成具体的作战计划,实施资源的调度、人员的指挥和现场的救援;救援之后,像地震等,还要进行灾后的人员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正是因为突发事件所包括的环节非常之多,所以对它进行分类研究非常不易。

第三点,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来讲,公共安全问题涉及理、工、文、管等多门类,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从科研的角度,它既涉及到基础研究,又涉及到技术攻关,也涉及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种多学科、多尺度的特点,也给其研究范畴的划分带来了一定难度。

记者:那么,您认为对于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概括来讲应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范维澄:通过多年的研究思考,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采用以下的方式来划分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范畴。对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是由三条主线构成。

第一条主线是研究突发事件本身。要认识和了解突发事件本身的规律,从孕育、发生、发展、蔓延,一直到造成破坏性作用,每个突发事件都有它自己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比如说火灾,刚开始发生时也许范围很小,不觉得如何,但当它蔓延开来时,就有可能危及很大的范围,甚至引起某些次生灾害的发生;再比如台风,刚开始只是在大洋上生成一个热带气旋,之后迅速扩张,造成大范围的损害;地震,其实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最后在一瞬间爆发,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还有像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对禽流感和SARS病毒本身的研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中的对恐怖袭击的研究等,这些突发事件本身,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生、发展、演变的机理和规律。

第二条主线是研究承灾载体。承灾的载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个是人,人是公共安全所保护的第一位的对象;第二个是物,像建筑物、生产设施、生命线系统、城市

里各种外在的表现等;第三个是支撑社会正常运行的经济和社会系统,它也是以物作为载体的,比如说,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京珠高速路面本身并没有遭到破坏,可是因为在它上面结了冰,就发挥不了其原有的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功能。

第三条主线是研究应急管理。如果说,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可以构成一个灾害体系的话,那么在这个系统中应急管理就是对灾害体系实施的人为干预。应急管理的介入可以在突发事件处置的不同环节,研究应急管理就是要了解应该怎样来安排干预和介入的时机、方式、技术和力度才会更加合理,从而使得所花费的代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灾害事件的发生或者减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

我认为,用这三条主线来概括公共安全科技研究的框架体系,应该是一个比较清楚的表述方式,也可以和社会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各种行动配合起来。

记者:为何要把对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的研究进行如此划分?研究突发事件本身、研究承灾载体和研究应急管理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范维澄:研究突发事件的目的,除了要认识突发事件的基本规律外,还要了解某个突发事件究竟产生了哪些作用。通常我们把这些作用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是能量的作用,比如说台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都是动能的作用,火灾绝大多数情况是热能的作用;第二类是物质的作用,比如说危险化学品泄漏,被人直接地呼吸进去或者造成了皮肤感染,是因为有毒物质的作用;第三类是信息的作用,它突出地表现在传播各种各样的谣言来搅乱社会秩序,制造。

对于承灾载体的研究,是要弄清楚在突发事件发生作用的情况下,承灾载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们人类自身将会受到哪些影响、产生怎样的变化。比如刮强风时,难免会造成摩天大楼顶部的晃动。如果晃动是在承灾载体(大楼)的设计承受范围之内,那么这种作用(强风)就不足以对楼里的人和物造成有灾难性的影响;但是,如果当承灾载体(大楼)受不住外来作用(强风)的影响时,就会引起承灾载体(大楼)本身的损害,从而导致里面的人和物遭到破坏或者死亡。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承灾载体对其作用的反应,找到承灾载体本身的脆弱性;并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减少它的脆弱性,从而在可以预见的某种突发事件作用的范围内,保障承灾载体的安全。

研究应急管理,除了要考虑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应对外,我们还要力争做到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比如,当知道火灾在初发生时会产生一系列热的作用和烟气的作用后,我们就可以早期采取措施,安装热感应探头等来对是否发生了火灾进行监测。再比如,对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我个人认为,从预防的角度来讲,还有很多需要总结和探讨的问题。

高校助力公共安全科技研究

记者: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的?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中心的情况

范维澄: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是适应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安全的需要建立的。因为重视和发展公共安全科技和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让人有一个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安全是第一位的,所以对于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清华大学于2004年正式建立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中心凝聚清华大学公共安全学科群和各院系公共安全科技研究,涉及航天航空学院、土木水利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程物理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化学工程系、软件中心等的众多研究力量;注重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单元技术的综合集成、多个学科的联合攻关,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集成、基础性工作(技术标准、规范、数据库)、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

记者:据了解,去年年底时,中心成功构建了应急平台创新系统。请您介绍一下这个成果

范维澄:应急平台创新系统是应急平台体系的技术原型系统。为何要建这样一个原型系统?举个例子,假如我们要制造一架大飞机,必须要先造出一架样机(技术原型),然后再通过这个样机来检验每个单元技术,最后还要检验把各单元技术集成后整体的功能是否能达到设计要求。而应急平台创新系统就相当于应急平台体系的样机。去年底,该系统通过了专家的技术鉴定,大家评价认为,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整体上能够满足应急平台体系功能的要求。

记者:这个系统在实际中是否得到了应用?

范维澄:是的。在汶川地震后的救援中,应用了这个系统。运用该系统可以进行一些数据统计和标绘地图的工作;可以指导救援力量的推进、提供日常态势的分析,了解整体布局、分派救援部队;还可以通过对一些数据的分析来预测次生灾害事件的发生。

记者:目前,国内其他高校在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上是否都有所行动?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所做的工作与它们相比有何异同?

范维澄: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的研究工作。一些学校会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力量选择某一种类型的灾害进行研究,比如中国科技大学有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在风洞研究上很有优势,北京师范大学在自然灾害巨灾的综合研究上做着努力,还有一些学校侧重于对应急的管理研究,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切入公共安全领域。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的定位是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致力于理工文管大跨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公共灾害防治科学理论、方法学、防控与应急管理及其综合集成等关键技术;建设公共安全综合开放式研究平台,构建公共安全科学理论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形成公共安全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

发展公共安全科技和产业任重道远

记者:公共安全基本上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对于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是否还需要跟产业界结合?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对严学研结合工作是否予以重视?

范维澄:我认为大家对公共安全问题必须从两点上给予正确的认识:一是,公共安全虽然由政府主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共安全形势的变化,公共安全不应总是由政府方来买单,企业和公民都有责任来为公共安全出力;二是,公共安全不单是消耗了政府的财政,其相关产业发展成熟后还能够增加财政收入,促进GDP的增长。

在发达国家,公共安全产业已经有所发展。举个例子,日本是个老龄化社会,所以它很重视老人安全。若夜间突发火灾,采取何种方式来唤醒老人才合适?经过调查发现,老人非常反感被一种强烈的刺耳声唤醒。怎么办?大多数老人都希望能用一种震动的方式来在夜间唤醒他们。于是科研人员就研发出一种可以震动的枕头和褥子,把它们与小区的火灾报警系统相连,如果有火灾发生时便可以自动启动,发出警报。这种充分考虑到用户需求的公共安全产品是很有市场销路的。另外,一些救生的装备,在国外也是居家必备品,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清华公共安全研究中心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工作。比如,在2007年6月27日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审批,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成功申报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产学研合作项目。只有重视产学研的结合,才能把公共安全的新成果及时地由上游向下游延伸(上游指基础研究,中游指技术攻关,下游指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全社会享受到公共安全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和保障。

记者:最后,请您总结一下我国公共安全科技的现状,并清对其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范维澄:目前,虽然我国公共安全科技在国家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和重要成果,但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我国还没有从整体层面上进行系统的公共安全科技研究,缺乏完善的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各相关领域研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公共安全相关领域的安全体系的建立还刚刚开始,研究基础弱;公共安全相关的实验条件不足,设备相对落后;公共安全科技意识淡薄、专门人才不足、公众安全教育不够完善;在公共安全科技经费投入方面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撑条件等。这些都是当前我们亟需解决和完善的事情。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我国在发展公共安全科技上应该要特别重视国家级的、综合性的研究基地的建设,包括:公共安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地、公共安全技术与装备研发基地、公共安全技术标准及测试基地,这些基地可以依托公共安全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同步进行。建设综合性研究基地,可以确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来凝聚人才、凝聚技术、凝聚装备,形成一种持续发展的创新氛围;从而使这样的研究基地在国家和人民有需要的时候,承担国家重要的科研项目,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技术难题。只有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对公共安全问题予以足够重视,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努力构建公共安全科技体系,才能使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才能使社会经济得到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