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音乐审美中“通感”的意义与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审美中“通感”的意义与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从印象主义乐派管弦乐,探索“通感”对于印象主义管弦乐作品及20世纪管弦乐作品配器的意义影响

[关键词]

通感 管弦乐队 配器 印象主义

“通感”一词源于文学艺术,指的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的修辞手法。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一道‘响亮’的光芒”,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说“一段‘滚烫’的噪音”,仿佛触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同文学、美术一样,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之后的音乐领域,尤其是他律论音乐,“通感”在艺术表达中占有着重要的比重,作曲家开始大量和系统地运用“通感”的手段,通过音响来呈现颜色、景致、温度、体感、空间甚至哲学。无论是从和声色彩的选择,还是配器效果的决定,“通感”在其中都起到了一定的支配性作用。

“通感”的手法并不仅限于文学领域,在美术、雕塑、音乐等领域的许多作品中也不乏出现,更多的是集中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之后这段时期。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印象主义的音乐作品基本并不描述现实的事件,而是建立在色彩,运动和暗示之上,这其实是印象主义艺术的共征,而这本身也正是一种听觉与视觉的通感。所有的印象主义音乐作品都是一幅印象主义的画卷,都会呈献给听众某种相对具体的画面感,这幅虚构的画面又会产生除了视觉感受之外的诸如体感、情感的通感元素。所以,可以说印象主义音乐作品,是一种听觉到视觉,再由视觉到其他感官的多方面通感联锁,而印象主义的管弦乐队作品更是如此。

1.特定音区的独奏乐器用以刻画视觉形象

为了象征某种形象,印象主义作曲家经常采用一件乐器在某一特定音区的独奏来表现。要刻画的对象,在作曲家的视觉中产生,进而利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来选择某一特定的听觉相通的音色来加以定义,如德彪西的三乐章管弦乐组曲《大海》中,用加弱音器的小号、加弱音器的圆号和长笛进行音色互换与转接,描绘出平静的海面微波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画面。

2.配器的色彩性的革命性发展

为了达到某种听觉与视觉或体感等因素的通感,印象主义作曲家对于音色的选择上更为重视和有目的性,所以,印象主义管弦乐队作品同古典和浪漫主义的管弦乐队作品相比,色彩上有了颠覆性的革新。弦乐在印象主义管弦乐作品中,并不再占有绝对统治性的地位,这和许多古典、浪漫时期的作品有了极大的差别。弦乐组、铜管乐组、木管乐组和打击乐组作为同等重要的角色共同营造印象主义作曲家所需的色彩。而印象主义作曲家追求管弦乐队的音色通透和乐器组的个性与之间的融合与色彩,通过通感的联接,表达某种视觉、体感或情感。

3.独特乐队编配手段的深度表达

一些印象主义管弦乐队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独特的配器手段来表达某种特定的场景、感官甚至是哲学,在这些作品中,“通感”已上升为一种广义的、超越感官的联系。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印象主义作曲家除了需要运用一反常规的曼妙的和声系统,在管弦乐队作品中,配器则成为了最重要的表达环节。“通感”在印象主义作曲家的管弦乐作品创作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乐队编配方案的重要选择标尺。

结论

通过人的诸多感官,从“通感”到“听觉”;亦或是通过人的“听觉”,“通感”到各个感官,这成为19是世纪末期至20世纪之后的管弦乐作品的一种重要写作手法,作曲家可以有选择的从某些需要达成的表达出发,继而将这种表达上升为感官、情感甚至是哲学,再利用“通感”的桥梁连接到听觉,最后选择最佳的听觉因素,这样,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之后的管弦乐作品的配器对音色的把握更加细腻和丰富,音响效果也逐渐地达到了空前的创造力。在20世纪之前无法企及的一些比较难以表达的深度命题,如、贪念、时空场、末日预言等,通过“通感”的手段而变得可实现。最重要的,“通感”使管弦乐作品不仅仅局限于听觉的表达,而成为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艺术。

参考文献:

1.罗忠镕. 现代音乐欣赏辞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李秋菊,姜国平. 论德彪西《牧神午后》作品中的和声语言及手段【N】.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