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推理与证明考查热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推理与证明考查热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立体几何,综合性较强.证明分为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其中数学归纳法是数学加试部分的内容,主要解决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证明.推理证明问题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较高,是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述能力的全面考查,能提高区分度,增强高考数学的选拔功能,因此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推理与证明问题正成为一个热点题型.推理与证明的考查热点有:

一、归纳推理

例1(2013湖北理科15)给n个自上而下相连的正方形着黑色或白色.当n≤4时,在所有不同的着色方案中,黑色正方形互不相邻的着色方案如下图所示:

由此推断,当n=6时,黑色正方形互不相邻着色方案共有种.(结果用数值表示)

解析:设n个正方形时黑色正方形互不相邻的着色方案数为an,由图可知,

a1=2,a2=3,

a3=5=2+3=a1+a2,

a4=8=3+5=a2+a3,

由此推断a5=a3+a4=5+8=13,a6=a4+a5=8+13=21,故黑色正方形互不相邻着色方案共有21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是从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本题由题设中给出的图形,归纳发现从第三项起后一项是前两项的和,找到规律继而得出结论.

例2(2013陕西理13)观察下列等式

1=1

2+3+4=9

3+4+5+6+7=25

4+5+6+7+8+9+10=49

……

照此规律,第n个等式为.

解析:把已知等式与行数对应起来,则每一个等式左边式子的第一个数等于行数n,相加的数的个数是2n-1;等式右边都是完全平方数.

所以n+(n+1)+…+[n+(2n-1)-1]=(2n-1)2,

即n+(n+1)+…+(3n-2)=(2n-1)2.

点评:本题通过观察等号左边式子的变化规律和右边结果的特点,然后归纳出一般结论.行数、项数的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类比推理

例3在平面几何里,有“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内切圆半径为r,则三角形面积为SABC=12(a+b+c)r”,拓展到空间,类比上述结论,“若四面体ABCD的四个面的面积分别为S1,S2,S3,S4,内切球的半径为r,则四面体的体积为”.

解析:三角形的面积类比为四面体的体积,三角形的边长类比为四面体四个面的面积,内切圆半径类比为内切球的半径.二维图形中12类比为三维图形中的13,得V四面体ABCD=13(S1+S2+S3+S4)r.故填V四面体ABCD=13(S1+S2+S3+S4)r.

点评:本题利用类比推理得出结论.类比推理是由此及彼的推理,是两类类似的对象之间的推理.类比推理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类比对象,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个性质,则另一个对象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在进行类比时,要充分考虑已知对象性质的推理过程,然后类比推导类比对象的性质.类比问题常在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等内容中进行命题.

三、演绎推理

例4若定义在区间D上的函数f(x)对于D上的n个值x1,x2,…,xn,总满足1n[f(x1)+f(x2)+…+f(xn)]≤f(x1+x2+…+xnn),称函数f(x)为D上的凸函数.现已知f(x)=sinx在(0,π)上是凸函数,则在ABC中,sinA+sinB+sinC的最大值是.

解析:因为凸函数满足1n[f(x1)+f(x2)+…+f(xn)]≤f(x1+x2+…+xnn),(大前提)

f(x)=sinx在(0,π)上是凸函数,(小前提)

所以f(A)+f(B)+f(C)≤3f(A+B+C3),(结论)

即sinA+sinB+sinC≤3sinπ3=332.

因此sinA+sinB+sinC的最大值是332.

点评:本题是演绎推理三段论的简单应用.从思维过程的指向来看,以“凸函数”的定义为大前提,正弦函数在(0,π)上是凸函数为小前提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演绎推理是以某一类事物的一般判断为前提,而作出关于该类事物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因此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数学中的演绎法一般是以三段论的格式进行的.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命题组成,大前提是一个一般性原理,小前提给出了适合于这个原理的一个特殊情形,结论则是大前提和小前提的逻辑结果.

例5求证:a,b,c为正实数的充要条件是a+b+c>0,且ab+bc+ca>0和abc>0.

分析:由a、b、c为正实数,显然易得a+b+c>0,ab+bc+ca>0,abc>0,即“必要性”的证明用直接法易于完成.证明“充分性”时,要综合三个不等式推出a、b、c是正实数,直接证明有些难度,需用反证法.

解析:(1)证必要性(直接法):因为a、b、c为正实数,所以a+b+c>0,

ab+bc+ca>0,abc>0.

所以必要性成立.

(2)证充分性(反证法):假设a、b、c不全为正实数(原结论是a、b、c都是正实数),由于abc>0,则它们只能是二负一正.

不妨设a

又由于ab+bc+ac>0a(b+c)+bc>0,

因为bc0.①

又a

而a+b+c>0,所以a+(b+c)>0.

所以a>0,与a

故假设不成立,原结论成立,即a、b、c均为正实数.

点评:1.一般的证明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两种,直接证明主要有综合法和分析法等方法,间接证明主要通过反证法.

2.反证法是一种重要的间接证明方法,在命题的证明时一般是“正难则反”,常见适用反证法证明的有以下六种情形:(1)易导出与已知矛盾的命题;(2)否定性命题;(3)唯一性命题;(4)至少至多型命题;(5)一些基本定理;(6)必然性命题等.

四、数学归纳法

例6已知n∈N*,求证:1・22-2・32+…+(2n-1)・(2n)2-2n・(2n+1)2=-n(n+1)(4n+3).

解析:①当n=1时,左边=4-18=-14=(-1)×2×7=右边.

②假设当n=k(k∈N*,k≥1)时,等式成立,

即1・22-2・32+…+(2k-1)・(2k)2-2k・(2k+1)2=-k(k+1)(4k+3).

当n=k+1时,

1・22-2・32+…+(2k-1)・(2k)2-2k・(2k+1)2+(2k+1)・(2k+2)2-(2k+2)・(2k+3)2

=-k(k+1)(4k+3)+(2k+2)[(2k+1)(2k+2)-(2k+3)2]

=-k(k+1)(4k+3)+2(k+1)(-6k-7)

=-(k+1)(k+2)(4k+7)

=-(k+1)[(k+1)+1][4(k+1)+3],

即当n=k+1时成立.

综上所述,对一切n∈N*,等式成立.

点评:数学归纳法常用来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在使用数学归纳法时要明确:(1)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完全归纳法,其中前两步在推理中的作用是: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二者缺一不可;(2)在运用数学归纳法时,要首先明确初始值n0的取值并验证n=n0时命题的真假;(3)第二步证明的关键是要运用归纳假设,特别要弄清楚由k到k+1时命题变化的情况.

例7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通项公式为an=1n,f(n)=S2n,n=1

S2n-Sn-1,n≥2,

(1)计算f(1),f(2),f(3)的值;

(2)比较f(n)与1的大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1)由已知f(1)=S2=1+12=32,

f(2)=S4-S1=12+13+14=1312,

f(3)=S6-S2=13+14+15+16=1920;

(2)由(1)知f(1)>1,f(2)>1;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3时,f(n)

①由(1)当n=3时,f(n)

②假设n=k(k≥3)时,f(n)

f(k)=1k+1k+1+…+12k

f(k+1)=1k+1+1k+2+…+12k+12k+1+12k+2=(1k+1k+1+1k+2+…+12k)+12k+1+12k+2-1k

由(1)和(2)知,当n≥3时,f(n)

所以当n=1和n=2时,f(n)>1;当n≥3时,f(n)

点评: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n有关的不等式一般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直接给出不等式,按要求进行证明;二是给出两个式子,按要求比较它们的大小,本题就是第二种类型.对这种形式往往要先对n取前几个值的情况分别验证比较,以免出现判断失误,最后猜出从某个n值开始都成立的结论,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知能提升训练

1.观察下列各式:72=49,73=343,74=2401,…,则72011的末两位数字为.

2.设函数f(x)=xx+2(x>0),观察:

f1(x)=f(x)=xx+2,

f2(x)=f(f1(x))=x3x+4,

f3(x)=f(f2(x))=x7x+8,

f4(x)=f(f3(x))=x15x+16,

……

根据以上事实,由归纳推理可得:

当n∈N+且n≥2时,fn(x)=f(fn-1(x))=.

3.试比较2n+2与n2的大小(n∈N*),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结论.

参考答案

1. 43

2. x(2n-1)x+2n

3.解题指南:首先选用特值找到2n+2与n2的大小关系,然后作出猜想,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猜想的结论.

解析:当n=1时,21+2=4>n2=1,

当n=2时,22+2=6>n2=4,

当n=3时,23+2=10>n2=9,

当n=4时,24+2=18>n2=16,

由此可以猜想,2n+2>n2(n∈N*)成立.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n=1时,左边=21+2=4,右边=1,

所以左边>右边,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当n=2时,左边=22+2=6,

右边=22=4,所以左边>右边;

当n=3时,左边=23+2=10,右边=32=9,

所以左边>右边.

不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k≥3,且k∈N*)时,不等式成立,

即2k+2>k2,那么当n=k+1时,

2k+1+2=2・2k+2=2(2k+2)-2>2k2-2.

又因:2k2-2-(k+1)2=k2-2k-3

=(k-3)(k+1)≥0,

即2k2-2≥(k+1)2,故2k+1+2>(k+1)2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

根据(1)和(2)知,原不等式对于任何n∈N*都成立.

(作者:黄荣,如皋市第二中学)